鲁迅的后人近况(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1)

一个大作家、一个“大汉奸”、一个大干部——著名作家朱正

近代中国最有成就的三兄弟,他们出生、成长于同一个家庭,却因际遇和思想观念的差异,走上三条不同的道路,两位还娶了日本妻子。

他们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折射了当时诸多社会现状,他们就是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其中,最低调的当属周建人,他一生育有7个子女,作为三兄弟里最默默无闻一位,他的子女们现状如何?

书香门第

浙江省绍兴市有一个姓周的书香门第其远祖是北宋时期著名儒学家周敦颐,曾写下流传后世的《爱莲说》。明清时期,这个家族出了许多官员和读书人。至民国初,周家后人周凤仪还是当朝秀才,他培养了三位大名鼎鼎的儿子,即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周树人——文坛巨匠

周树人,笔名鲁迅,近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指引了近代新文化发展方向,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时至今日,还是各界文人的精神领袖。

鲁迅的后人近况(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2)

鲁迅青年时期赴日学医,在日,受新民主革命文化思想影响,彻底觉醒。他看清了社会本质,学医无法拯救当时溃烂的国家,于是,这个文弱书生决定弃医从文。回国后,鲁迅积极参加新民主革命运动,用笔杆子做斗争,创造出一部部足以成为当时革命青年精神食粮的著作。1936年,鲁迅因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留给后世遗言:丧事一切从简。

周作人——文化汉奸

周作人,著名散文家,他的文风跟鲁迅差别很大,不谈政治,只讲究文风流畅、完美、轻松幽默。周作人早期也留学日本,并娶了日本妻子,可能与个人志向性格有关,他并没有投身革命,而是凭着自身语言天赋,帮着日本人翻译日本书籍。

按照日本政府要求在国内学校传授,并出任日本作家协会会长,成了当时社会公认的“文化汉奸”。

鲁迅的后人近况(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3)

抛开政治因素,周作人的文学和语言造诣绝对是三兄弟之首,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惜才,经历过思想改造的周作人成了一名翻译工作者,平凡地渡过晚年生活。去世前,留给后代的遗嘱:吾死后即付火葬或留骨灰,亦随便埋却。

周建人——逆袭成才

周建人,三兄弟里名声最小,但成就极高。他的出生正赶上中国封建体系彻底瓦解,父亲过早离世,两位兄长远在日本求学。他不忍留母亲一人,虽有热血求学之心,最终还是留在家里,靠自学成才,从事生物研究和翻译工作。他还翻译了达尔文著作《物种起源》。

鲁迅的后人近况(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4)

后在鲁迅的介绍下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动物学科的编辑。由于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文笔,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最终做到了副国级干部。同时,周建人还是一位提倡男女平等的先驱者。

周建人的妻子—羽太芳子,是周作人妻子的胞妹,也是一位日本人。来华照顾姐姐羽太信子期间,与周建人暗生情愫,结为夫妻,俩人育有3子一女。

长子周冲,生于1915年,不幸夭折,彼时才满一周岁。

长女马埋,又名鞠子,出生于1917年,从小跟随母亲和祖母生活在北京。成年结婚后跟随丈夫前往唐山生活,后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留下一对儿女。

次子周沛,出生于1919年,从小生活在北京,后任北京中学数学老师。在后来的特殊时期,受过一些迫害,凭着自己的乐观和坚持熬了过来,并发明了省力方便的煤灶。家庭和晚年生活平静安详。

幼子丰三,出生于1922年,幼年时期正好经历父母离婚,父亲在上海任职期间与自己学生王蕴如同居生子。19岁青春期的丰三无法承受家庭变故带来的打击,最终饮弹自尽,令人惋惜。

鲁迅的后人近况(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5)

周建人与王蕴如共生三女,可能是受到父母影响,三人皆有极高成就。

长女周晔生于1926年她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并于学生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职报社记者,积极投身革命工作。文学上,出版了《我的伯父鲁迅》和《鲁迅故家的败落》两本著作。她与丈夫育有三子,长子和次子分别在北京出版社和北京铁路部门工作,幼子过继给了自己的三妹。

次女周瑾出生于1927年,也是一名地下党工作者,她幼年学医,成年后远赴苏联深造,回国后继续从事医学研究。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在大学教书,女儿同母亲一样成了一位医生。

幼女周渠1932年生于上海,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投身于教育行业,仅有一女,另有大姐周晔过继的一子。

1984年,周建人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他去世前留给后人的遗嘱也是一切从简。他提倡大家去旧俗,树新风,把资金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上。

不要花国家的钱办丧事,不要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死后禁止办追悼会,禁止举行遗体告别。遗体捐给医学院研究解剖,骨灰撒向大海,作为马克思主义信奉者,也要学习其伟大的革命精神。

功过已成历史

周家三兄弟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无论功过,都已是历史云烟。他们在文学上留下的财富却是永恒的,还有他们死前的遗言无不警示着后人:低调做人,淡泊名利。

尤其,在如今社会还有很多人讲究阶级固化,认为只有投胎为王思聪类似的家庭,才是人生赢家。殊不知百年前的思想家周建人先生早已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强不息,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

鲁迅的后人近况(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6)

纵观周建人的一生,幼年开始就没法选择自己的路,抱憾之下,自学成才,在两位文学造诣颇高的兄长羽翼下迎风逆袭。青年时期,生活落魄,甚至要靠鲁迅的稿费接济过日子。

可他硬是没有放弃,从一个编辑到副国级干部,可谓是在光环下的自强不息。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给后人留下许多部生物研究著作和译作。

正是这样的精神财富,深刻影响着其后代,在平凡的生活中发光发亮,淡泊名利。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必然会有所成就,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父辈所期望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