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让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1)

2019年10月2日,上海一所中学的摄影社成员在上海市政府门口冒雨拍摄升旗仪式。陈淑珉/摄

“浅谈青少年爱情观”“聊聊偏见那些事儿”“自控!自控!”打开公众号“走心Psychlone”,你会看见好文推荐栏这样显示。

“走心Psychlone”是上海一所高中心理社的公众号,除了学校心理老师的偶尔指点,策划、撰稿和美工由十几位高一、高二学生完成。它在非考试季每周推送一次,内容包括心理学科普文章,以及同学们对成长烦恼的讨论。

“爸妈觉得我们自己做公众号好厉害,我觉得其实门槛很低。”“走心Psychlone”负责人、高二女生徐逸清说。向来喜欢倾听同学“吐槽”心事的她,在运营公众号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疗愈’他人,是很神奇的事情。”

近几年,高中生依托学生会、社团或出于个人兴趣而创立、运营的公众号在上海大量涌现。他们会为了策划推送而主动发掘身边的故事,为了让图文更加精彩而瞒着宿管老师熬夜,更会在朋友圈看到转发的“小作文”推荐语而激动不已……

公众号正逐渐成为这群少男少女重要的社交纽带和情感寄托。

成就感来自“被更多人看到”

“摄影是讲故事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法,我希望通过摄影和推送,发掘生活中别人看不到的美感,做时代的见证者,同时也想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上海一所中学的高二女生管晨毓负责运营学校摄影社的公众号。

爱好摄影的管晨毓一进高中便加入了学校的摄影社。新生报到、军训、运动会、学农、文艺比赛、元旦迎新……学校里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有她的身影,图文编发后,每当看到同学和老师在朋友圈转发、点赞,她都会有“满满成就感”。

让管晨毓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国庆假期,摄影社连续第12年组织爱国主题外出采风。“受台风影响,10月2日那天一早就下着大雨,但大家依然6点多就来集合了,每个人都小心地用塑料薄膜包着相机。升旗的情景特别壮观,结束后我们还给值勤官兵送了纪念相册”。

“被更多人看到”“让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是这群高中生的愿望。

“去年国庆,我记得在市政府门口拉起社旗高喊出口号的样子吸引了不少路人的注意,那是我对摄影社最美好的初印象。这是一个温馨充满热情的社团。今年,作为社长,我不仅要拍摄自己的作品,更要记录大家认真拍摄的场景。”在3天后的推送中,管晨毓这样写道。

和徐逸清同校的高二女生刘怡然负责运营学校里学生电视台的公众号。作为电视台采编组负责人,她希望带领组里的小伙伴,把公众号做成展示校园的媒介。

每年军训期间是公众号大量“涨粉”的时机。去年8月,刘怡然“灵光一现”地想在军训前一天策划一期“特刊”,让新生了解校内的标志性建筑,于是一个人完成了策划、撰稿和美工的全部任务。“当时住在夏令营,直到凌晨一两点才做完推送,但是能让新生了解校园,我觉得熬夜也值得”。

军训期间的推送让刘怡然和小伙伴们感受到齐心协力努力的快乐,推文的反馈则给予他们成就感。那几天,他们接连策划制作“军训小贴士”“军训照片大放送”“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等内容,都有不小的阅读量。有家长在推文下评论“你们的努力工作给我们家长带来了莫大的快乐。”刘怡然觉得很感动。

“熬夜”不是“煎熬”,而是“坚持”

当被问及“做公众号时难忘的经历”时,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出现了:熬夜。但在这群高中生看来,“熬夜”不是“煎熬”,而是“坚持”。当团队主动留下来,打磨出一篇优秀的推文时,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幸福。

管晨毓回忆起去年暑假时参与的沪台夏令营摄影工作,“夏令营成员休息了,我们就开始工作了”。在一周夏令营期间,她带领社员们拍照、筛照片、传照片、编辑推送,为了确保参加夏令营的每个学校都能“露脸”,大家每天都忙到深夜。

在夏令营结束的当天,为了剪辑视频、完成一期“7天回顾”的推送,社员们甚至一起工作到凌晨4点。“其实我们有时候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但大家出于热爱,都想主动留下来陪你去做,这让人很感动。”管晨毓说。

对于“熬夜”,与管晨毓同校的高二男生刘骁羿有相同的感受。

刘骁羿是学校团委宣传部成员,和另外4位同学负责团委公众号的运营。去年国庆,学校师生按往年传统策划了“国庆通宵夜”活动,从9月30日下午3点至10月1日凌晨4点,排满了文艺晚会、主题班会、义拍义卖、海外校友连线等节目,并在社交平台上直播。

“我们宣传部几乎通宵忙推文,只要前线的记者有新闻,我们必须马上反馈,5个人轮流上,几乎全程无‘尿点’,但个个兴奋,看着明显上升的点击量特有成就感。”刘骁羿说。他觉得,一年一度的熬夜虽然累,但能认识这群“能一起熬夜的朋友”,是他进入高中以来最重要的收获。

在学习之余忙着公众号推送的高中生们,并非不知道熬夜的坏处。

有过熬夜做推文经历的同学,几乎都表示自己有瞒着家长或宿管老师,偷偷操作电脑的经历。“平时社员们每3周轮到一次更新,频率并不高,但还是会有作者在夜里一两点甚至凌晨3点赶完稿子发给我,我都被‘吓坏’了。”一位负责在推送发送前“把关”的女生说。

刘骁羿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妈妈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也给了他不少建议。当然,妈妈最担心的就是做推文是否会占用太多学习时间。“这也让我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他说。

是树洞,也是纽带

和前述为学生社团做公众号推文的学生不同,就读于上海某高中的高一女生徐思琦,和在美国上学的好朋友共同运营着一个“树洞”型公众号。

这个公众号不仅装着两人对日常学习生活的记录和感悟,还匿名刊登朋友们的投稿。比如,至今耿耿于怀的一件小事,与父母关于未来学业方向的一次争执。

徐思琦形容自己是个喜爱文学、美术和音乐的内向女生。一年多来写作、编辑推文的经历不仅帮助她和朋友们找到情绪的出口,无意中还训练了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写作技巧。

高一女生静怡(化名)负责运营学校辩论社公众号。在她看来,这个“树洞”型公众号在给作者提供表达自我契机的同时,还能保证私密性,“能够满足寻找自己的存在感”。“我很喜欢当树洞里躲着的人,尤其当那个朝树洞里说话的姑娘与我有共鸣的时候。”静怡说。

徐思琦的家人也订阅了这个公众号。“父母在看到那篇记录争执的文字之后,我们交流了很多”。

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学、朋友订阅,这个公众号还成为同龄人之间友谊的纽带。“他们在朋友圈转发时会写‘小作文’式的推荐语,在文章内容比较压抑的时候,还会留言安慰”。

公众号成为联结这群青少年之间的纽带,也是运营者们的意外收获。

徐逸清说,“走心Psychlone”最初由2016届学长创立,每个新学年开始时,高二的社员都会辅导高一新生如何运营;而已经从高中毕业的社团前辈也会持续关注后辈们的表现。

在静怡看来,“中学生做公众号这个浪潮的出现不是毫无原因的:当大家意识到做公众号是一个更好的表达、宣传方式,且成本、门槛颇低的时候,就会选择去这样做”。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