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3月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清晨,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淮安县前身)城内的驸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里,一个面目清秀的男婴呱呱坠地。谁也没有想到,他就是日后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周恩来。

孔子曰:“名正言顺。”的确,一个符合自身的佳名雅号,能给人积极向上的暗示引导,给人自信,助人成功。其实,姓名只是符号,是人们彼此相区别相联系的一个记号。也许父母在为长子取名时的期望,预示了这个男婴的未来。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后改名劭纲,字懋臣)上过私塾,获得过清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学位“国学生”,官阶曾是“主事衔”(正六品),当过文书即师父,算是个有学问的人。他给儿子取了个小名“大鸾”。

在周贻能看来,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说文》云:“鸾,亦神灵之精也,赤色五彩,鸡形,鸣中五音。”《山海经》云:“女床山有鸟,状如翟而五彩文,名鸾,见则天下安宁。”引经据典,周贻能认定取这种神鸟为名十分好,象征着吉祥、幸福、天下太平安宁。

是呀,当年的炎黄子孙太渴望太平安宁了。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897年,德国紧随其他帝国主义之后,占领了中国的胶州湾;就在上个月,即1898年2月,英国迫使清政府声明,不同意长江流域各省割让或租借给他国,变“利益均沾”为“利益独享”……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周贻能与所有中国民众一样盼望民族复兴,天下太平。而大鸾降生时,正值中国被宰割得四分五裂,家境也日渐没落。

大鸾是周起魁的长孙、周贻能的长子。长子、长孙出世,周家充满了喜气。大鸾的出世,多少给周家这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带来了一线生机。

过了1903年新年,陈氏考虑送大鸾进私塾读书。那时进私塾,一要拜孔夫子,二要拜师。开学那天,正是大鸾5岁生日。先生端详了半天,问道:“学名起了没有?”陈氏连忙说:“起了,叫恩来,恩德的恩,来去的来。孩子是‘恩’字辈的。”

“好名字!恩者,爱也;来者,未来也。《诗》云:‘恩斯勤斯。’《论语》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位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地说。“学名不错,既然这样,我就给起个字吧。”先生略为沉吟,说:“我看就叫翔宇吧!这孩子长大一定成大器,像只大鹏神鸟一样,飞翔在天地之间。”

曾有人言:天下英才数浙江,浙江英才数绍兴。“客居”淮安的周家,发轫于浙江绍兴。在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团体召集的纪念鲁迅(周树人)逝世两周年的大会上,周恩来在发表演讲的开场白中曾说过:“我自己不是文学作家,然而却参加了文艺协会,同时在血统上我也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浙江绍兴城的周家。”

据周氏宗谱考证,周恩来与鲁迅确是同宗同族。饶有趣味的是,周恩来的宝祐桥周氏与周树人的覆盆桥周氏同宗出于绍兴“鱼化桥周氏”,宗祠相同,皆系明代正德年间周逸斋的后人,也就是说距今400多年前为同宗。于是,“百岁堂”后生与“百草园”周树人的周家都尊奉一个始祖周逸斋。当年,周恩来曾对亲友说:“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我们周家人人学他不畏强暴的精神。”

1952年的一天,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到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家做客时,周恩来笑着对许广平说:“广平同志,排起辈分来,我应该叫你婶母哩!”1969年4月上旬,在党的九大期间,周恩来在北京饭店看望鲁迅的小弟弟周建人时风趣地说:“建老,我已查过家谱,您是绍兴周氏20世孙,我是绍兴周氏21世孙,您是我的长辈,我要叫您叔叔哩!”

本文节选自《魅力周恩来》,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周恩来大鸾翔宇(周恩来大鸾翔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