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在回忆赵世炎时曾作过一首诗:“龙华授首照丹心,浩气如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碧血,工人万代仰施英。”诗中的“施英”就是指赵世炎,赵世炎在发表文章时所用笔名便是“施英”。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1)

少年自强

1901年4月13日,在四川酉阳县的龙潭镇上降生了一个婴孩,他就是赵世炎。

赵世炎自幼好读书,“酉阳教案”的故事他百听不厌,每每一有机会就要让大人给他再讲一遍。由此可见,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种子自小便在赵世炎的心中播下。

赵世炎4岁时师从李玉昆和陈德元两位老师,这两个老师一个是川大的高材生,一个毕业于日本宏文师范学校,可谓是才华横,良师得英才而教,赵世炎从小就成绩优异。

1912年秋,11岁的赵世炎在龙潭高级小学内师从王勃山,因此赵世炎有幸能时常听到王勃山对于时政的见解以及对于封建帝制的抨击。

在一节地理课上,王勃山讲到中国的领土因列强肆意瓜分而破碎不堪,清政府对此竟毫无还手之力时,情难自禁地涕泗横流。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2)

当时许多学生受到王勃山情绪的感染,也跟着伤感啜泣,只有赵世炎红了眼眶却依然咬牙坚持一声不吭。直至课后,赵世炎慷慨激昂地高歌岳飞的《满江红》,一遍又一遍,歌中满含悲恸,更有少年人的热血

后来受到哥哥赵世珏的影响,赵世炎毅然决然地剪掉了头上的辫子,定下他与清政府、与腐朽制度彻底决裂的决心。

受到赵世炎的启发,龙潭小学许多男孩也跟着剪去长辫,女孩们也大胆地丢掉了她们的裹脚布,少年们用行动向腐朽的过去告别。

这样的举动在当时而言可谓是离经叛道,母亲为赵世炎的所作所为担忧不已,好在父亲赵登之深明大义,连连称赞赵世炎有志气。

1914年赵世炎从龙潭小学毕业,1915年他考入北京师范附中,受到《新青年》杂志的影响与启发,赵世炎决心为新文化运动出一份力,在这个过程中赵世炎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李大钊等人。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3)

为了唤醒沉睡的人民,赵世炎在主编进步刊物时积极向人们科普马克思主义,宣扬反帝反封建思想,意在通过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

赵世炎在《少年》上发表的《说少年》等文章详细列举了生活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青年们的思想误区与生活状态,笔力辛辣地揭露批判了腐朽老旧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对青年思想的扼杀。

在《工读》上赵世炎发表的文章又与《少年》不同,在《工读》上赵世炎评论当时中国由旧社会开始就积聚的弊病,探讨中国的前途与未来,提出中国应该实行社会主义的建议,他认为在所有制度中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无军阀、无财阀,无种族界限、国家界限,真正意义上公平公正的”的社会制度。

1919年赵世炎加入中国少年会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被他的热忱所感染,学生们选举赵世炎为学生会会长。此后他们跟随着赵世炎踏出校门,站在破碎又顽强的中国土地上,同其他学校的师生一起汇集,参与“五四爱国运动”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4)

1920年5月9日,为了在国外寻求一条救国之路,赵世炎踏上了赴法学习的漂泊旅程。来到巴黎后赵世炎勤工俭学,凭借自己的编辑经验找到一些编辑出版的工作。

后来为了体验基层群众的生活,赵世炎又找了一份铁厂工作。在他半工半读期间母亲不幸病故,赵世炎在异国他乡也只能强忍悲痛,怀着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的遗憾,咬牙坚持。

虽然工作辛苦忙碌,但赵世炎依然坚持每天最少要有3个小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以阅读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

为了省电,每当傍晚黄昏来临,赵世炎就赶紧跑到顶楼的天台上,向夕阳借一段余晖,用以阅读世间真理。对此,赵世炎自我调侃为“黄昏之贼”,艰辛的生活也被他过得别有一番浪漫滋味。

勤工俭学的经历让赵世炎深刻体会到了基层群众的生活情况,使得他洞悉社会问题、找出问题根源所在的能力有了大大的提升。1921年,在赵世炎与刘伯坚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华工劳动会正式成立。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5)

1921年2月 28日,为了维护中国学生在法国的的生存、学习权利,赵世炎与400多名中国留学生到巴黎街上游行抗议。

因为强烈反对法国政府迫害中国留学生的事件,赵世炎等人被逮捕囚禁。好在最后有惊无险,李立三等人运筹帷幄,成功救出赵世炎一行人。

在1921年的春天,赵世炎与周恩来等人见证了第一朵花开。在他们的努力坚持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他们正式成为中共党员。

革命岁月

1922年,赵世炎先后担任了多项职务,作为党的优秀干部,他于1923年和陈延年等人一起带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前往莫斯科学习共产主义,披荆斩棘只为开拓出一条救国之路。

1924年,受李大钊邀约,赵世炎回国尽心协助李大钊组织和领导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对于赵世炎,李大钊不吝赞赏:“世炎极具才干脑子转得又快,他提出的许多问题都对我深有启发”。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6)

当时作为《政治生活》的主编,赵世炎刊登了70多篇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抨击社会沉疴弊端的文章。作为党的内部刊物,《政治生活》不仅大大提升了党内部人员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能力,也在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上起到了深刻影响。

《救国时报》这么评价赵世炎:“赵世炎之名洋溢于全国,作为有名的政治评论主编,赵先生的言论风采为所有革命青年所景仰。”

在秘密紧张的工作环境里,赵世炎非但不畏惧反倒精力旺盛,懂得多国语言的他经常在开会时为英、法、俄三个国家的外国朋友演讲做翻译。散会时,胆大的他总是率先离开,意在将反动政府派出的暗探引走。

然而马有失蹄,有一次赵世炎发现自己被特务跟踪,却怎么也甩不掉对方。就在这时,装扮与赵世炎相同的夏之栩出现,帮助赵世炎引走了特务。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7)

当夏之栩成为赵世炎的妻子后,赵世炎才知道,原来在李大钊的每每夸赞下,夏之栩早已芳心暗许,时刻关心自己的安全,这才能在自己遇到危险时及时援助。

何其有幸,在那个灰暗的年代里,能够开出一支春意。

1925年,五卅运动的爆发,赵世炎为了声援上海人民的起义斗争,组织领导了一系列游行、罢工、罢课的抗议示威活动。

后来赵世炎又发动了众多大罢工活动,散沙汇聚成尘暴,北方地区的一系列罢工活动与激烈顽强的基层群众斗争产生连锁反应,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创了官僚军阀统治。

1926年北伐军进攻武汉,为了相互配合,赵世炎领导上海工人发动武装起义,此次起义的成功在促进北伐军队于江浙战场上的胜利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1926年3月,赵世炎在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呼吁各阶级人民应该众志成城联合起来,继承和发扬五卅精神,组成统一战线,合力抵抗帝国主义的进攻。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8)

1926年5月,在赵世炎出席并领导了“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后不久,蒋介石立马提出反共的“整理党务案”,旨在分裂国共合作,驱逐共产党员。

党务案一出,广东城内立即满城风雨,街头巷尾都流传着“若不杀尽共产党,田宅财产不能保,产业银行皆没收”的谣言。

流言四起,形势严峻,对此赵世炎在《向导》周报上刊登了题为《最近国民党中央全体会议之意义》的广州通讯。在文中,赵世炎针对蒋介石的反动阴谋,进行了掷地有声的反击:“反革命要杀共产党,革命者必须认清形势。

文章还对广州人心惶惶的反共情形尖锐反问:“难道一有谣言,我们就要立即反共以证清白吗?”

此时赵世炎已认识到右倾错误开始危害革命,他在文章中痛心疾首:“帝国主义者看着我们此时的情形正得意着,我们算是落入了他们的圈套。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9)

文章最后还表明,一切应看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如何与反动派斗争而定,不可妄下定论。这是一篇在当时对于革命斗争极具指导意义的文章,放在如今也是一篇值得品读的佳作,文章用词之严谨、言语之犀利,皆应该细细揣摩。

1927年3月21日,在赵世炎和周恩来的带领下,上海工人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们拿起武器冲锋陷阵直逼敌军。

在30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后工人们终于打败了军阀部队,占领了租界以外的上海区域。

此次武装起义的成功具有巨大意义,有效促进了北伐军队在江浙战场上的胜利。

1927年赵世炎在中央身兼数职,回到上海后他也始终奋战在革命斗争的前线。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10)

慷慨就义

1927年7月2日晚,阴沉的天气预示着不幸的发生。由于省委秘书长的叛变出卖,导致赵世炎不幸被捕。在狱中,各种酷刑施加其身,可赵世炎依然坚贞不屈,绝不向敌人低头。

在监狱和法庭上,赵世炎慷慨激昂,大肆宣扬共产主义理想,言辞犀利地揭露抨击国民党的罪行,俨然将敌人的地盘当作自己的讲堂。

赵世炎曾说过:“中国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我们就要战斗一天!”他说到做到,战斗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1927年7月19日,像是有预感一般,赵世炎整理了自己身上的西装,穿戴整齐后他在敌人的带领下从容赴往他的最后一个战场。

走出牢房,沐浴在阳光下,赵世炎就在大片倾泄的阳光中高呼:“工农兵联合打倒蒋介石!共产主义万岁!”眼前的道路洒满了光明,那是赵世炎看到的未来。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11)

敌人见赵世炎镇定赴死已是胆颤,此刻又听到赵世炎如此铿锵有力的话语更是心惊,颤栗使人发狂,在枫林桥畔他们面目狰狞地将赵世炎乱刀砍死,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惶恐。

赵世炎死时年仅26岁,在短短的26年时间里,他将最美好的青春与一生中所有的热血乃至于生命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信仰不息

1927年赵世炎牺牲后,聂荣臻评价赵世炎道:“赵世炎同志对党与事业有着无限的忠诚,为了工作他深入群众,在斗争中他奋不顾身,在生活上他清简朴素,是一个高尚的共产主义者。”

邓颖超回忆赵世炎道:“世炎同志顽强的革命斗志和不惧牺牲的勇气,无一不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赵世炎的一生虽如昙花绽放般短暂,但他将自己的全部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独立解放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篇章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救国出路在何方?(为救国赴法留学)(12)

2009年9月,赵世炎位列国家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英雄人物”其中。斯人已逝,但荣誉永存,无论过去多久,国家与人民都会永远记得他的贡献与不屈傲骨。

赵世炎牺牲时曾慷慨陈词:“志士不辞死,革命的种子已然遍布大江南北。

果不其然,在赵世炎死后,无数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赵世炎的家中也先后有许多人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虽然仍旧有人为了信仰而壮烈牺牲,但后继者依然络绎不绝。

无论多么困难,都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这是先辈用生命教会我们的道理。”赵世炎的孙子赵新炎这么说道。而赵世炎的外甥李鹏也继承了赵世炎的遗愿,曾担任国务院总理一职。

英烈虽逝,但信仰之火永不熄灭。赵世炎死前看到的那条康庄大道,已然平铺向前,延绵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