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殆解读(34学而不思则罔)(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选编了《论语十则》一课,其中一则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则选自《论语·为政》篇。孔子的这段语录谈如何治学,主张学思结合,解读并无分歧。但为什么要学思结合,涉及到"罔""殆"二语的训释。教材的编写者这样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然"学而不思"为什么会"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为什么会"有害"?我觉得,这样解释,于词的意义可能有据,但于情理似有不合。学贵乎思,思方能有得,不思,没过脑子,无所得,等于白学而已,并不会"无所适从"。其实,"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也是思了,只是没思明白,没想清楚,并非"不思"。若"不思",过眼云烟,无所谓"有所适从"还是"无所适从"。孔子曾有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思而不学"则"无益",没有好处,没有帮助而已,似乎也不能理解为"有害"。

我以为,"罔"者,"无"也,即"没有";"殆"者,"疑"也,即"疑惑"。学习伴随着思考,才可能有所感悟,豁然开朗。"学而不思",则茫然无所获,徒然无功。学之得,固然有待于思,但思不一定就有所得,还需要学养底蕴来辅助。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是常常会有的,因为学养底蕴不足以得其解。思能生疑,"思而不学",则"疑"者或许终不得解,功亦无多,韩愈所谓"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学则广知,思则生疑,疑释而成学。学待思而得,疑赖学以释。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不思而好学,虽学不入。思有益于学,不思,学则徒劳而罔;学有助于思,不学,思则滞碍而狭,故夫子主张"学思结合"。

"罔"作"无;没有"解,一般词典都收有此义,如成语"置若罔闻"之"罔"即此义。"殆"字的"疑惑"义一般词典未收。《汉语大字典》第二卷和《汉语大词典》第五卷"歹部"之"殆"字下都收有"疑惑"一义,所引书证为"《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并引王引之《经义述闻》:"殆,犹疑也。谓所见之事若可疑,则阙而不敢行也。……后人但知殆训为危,为近,而不知又训为疑,盖古义之失传久矣。"本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提,"罔""殆"对举,正用此义。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罔,指罔然无所得";"殆,疑惑(从王引之说)。"所注当为正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