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电影《智取威虎山》火了一大把,网上好多人在谈论其得失,我也凑个热闹,说说其中的兵器使用。

我想用新版电影、原著小说与东北解放战争的轻兵器史三方面的对比来谈。

第一先说步枪

新版电影中的步枪,除了杨子荣打虎上山时所用为日本鬼子的四四式骑枪外,画面中出现的能够看得清楚型号的更多是中正式步枪,特别是剿匪小分队,几乎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枪。

曲波所写的原著小说《林海雪原》中,对步枪的描述不多,虽然曾说到小分队中的杨子荣小队全部装备的是步枪,但并没有说出具体的型号。只在第五回《刘勋苍猛擒刁占一》中,写到刁占一使用的是一支日本鬼子的九九式步枪,在第八回《跨谷飞涧,奇袭虎狼窝》中,写到孙达得使用的是一支水连珠步枪,其他则少有具体描写。

历史是怎么回事呢?当时的东北,单就步枪来说,最多最普遍的是日式步枪,因为近百万的关东军是在东北缴械的,日本鬼子缴械的这些步枪,除了老毛子带走一部分外,绝大多数落到东北民主联军和地方土匪手中,特别是东北民主联军,由于好多从关里来的部队是徒手出关重新装备的,新建部队也是就地取材用日本鬼子的武器装备起来的,因而大部分部队是清一色的日械。就以杨子荣所在的田松支队为例,该支队从山东过来时,枪械很杂也很旧。有很多战士手里还都是老套筒,到达北满后,陆续从日军仓库和民间得到补充,部队基本全部换成了三八式、九九式。据该支队一团八连宫野进和王玉楼回忆,当时他们连因装备较差,在五常向上级提出更换武器,该团参谋长王云舞十分大气地话,“打开军火库,任你挑选。”于是该连编了四个排,一个重机枪排,三个步兵排,每排三个步兵班外,还有一个机炮班,步枪是一色的三八式和九九式。日军投降时,为泄战败之愤,曾将大量兵器埋入地下或投入湖中。据同样是田松支队一团一营的教导员李高升回忆,他们营仅用半个月时间,便从镜泊湖里打捞出九九式、三八式步枪五百五十余支,把全营的步枪全部换成了日械。这些散落于东北各地的日械,也同时成为土匪的主要武器,北满土匪四大旗杆之一的孙仿友部,乘八一五后北满的真空状态,曾打开日军仓库,仅这一次便夺取了各式火炮15门、轻重机枪100多挺、步枪2000多支,所有这些,全部系日械。就在活捉座山雕十六天以后,在又一次围捕残匪的战斗中,杨子荣就是被土匪用一支九九大盖击中而牺牲的。

智取威虎山电影两个版本(新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兵器点评)(1)

图1 日本关东军中配备的九九式大盖步枪

步枪中,居第二位的,应该是东北造。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兵工厂是全中国乃至全亚洲数一数二的兵工厂,其步枪出品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相当的不错。九一八后,又有大量的原东北军部队留在关外,有的成为最早的抗日的义勇军,有的叛变成为满军,有的又落草成为土匪,因而东北造的“辽十三年式”应该有相当数量的存在。当然,经过了十四年的战争消耗,肯定有相当的损毁,数量也就无法与日式步枪相比了。

智取威虎山电影两个版本(新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兵器点评)(2)

图2 东北兵工厂生产的辽十三年式步枪

居第三位的,大概是旧中国无处不在的汉阳造了。关于汉阳造在中国,笔者曾有专文介绍,这里不赘述。

居第四位的,应是苏式步枪。苏式步枪在当年的东北,其来源可能有三种:第一种应该是驻东北苏军的遗留,第二种应该是抗联人员从苏联带回,第三种是军阀混战时的外购。但不论哪一种,数量都不会多,远远无法与日式步枪和辽式步枪相比。

那么有没有大量中正式的出现呢?不可能。中正式是1935年仿制成功,1944年才开始大量生产的,到抗战结束前,主要在国军中的中央军中装备,少数杂牌军中也有装备,但还少有扩散到东北的。到1946年时,中央军虽然已经有部分出关,但还没有大量的缴械,因而不可能在民主联军中大量出现,也不可能在土匪武装中大量出现。解放战争中我军曾有大量中正式的缴获和使用,东北民主联军也不例外,但那是国军大量就歼以后的事儿了。从汗牛充栋的当年东北剿匪的档案与回忆史料中,有关三八式、九九式的记载随处可见,但从无谈到过中正式。

民国的战场,是万国武器的博览馆,只要是世界上已经有过的步枪,在这个时期的军事舞台上都有可能会登场亮一亮相,东北地区也一样。作为军事艺术片,如果只是零星的出现一支两支,那么出现任何品牌的步枪都不算穿帮,也都合理,但如果大量的出现,那么它就必须要符合影片所要表现的那个时段那个地区那个部队的装备情况,否则就是穿帮了。

综合看来,原著小说中虽然着墨不多,但出现的九九式与水连珠是符合历史的,而新版电影中小分队战士清一色的中正式则与历史不甚相符。不过这一点问题不大,因为毕竟中正式在解放战争中是被交战双方大量使用的,多数观众未必能将解放战争的各个阶段区分的那么清楚。

新电影中,不能免俗地出现了缠着裹脚布的狙击步枪,导演这样搞大概是为了追时髦,但太多太滥,就俗气了。而且这与旧中国的战场也不甚相符。这种带瞄准镜的专用狙击步枪在旧中国是极其罕见的,好多打过多年仗的老兵都从没见过狙击步枪。其真正火起来,是近三十年的事儿。当然,狙击步枪毕竟是早在一战甚至更早就出现了的,在影片中出现不能算硬伤,如果是首次出现、偶尔出现,从吸引观众眼球的角度说,是应该给予喝彩的,但如此一窝蜂般复制粘贴,就如同钱钟书在《围城》里嘲笑的“落伍的时髦”一样,实在让人反胃,让人感到导演的技穷与流俗。再退一步说,在1946年的东北战场,如果出现的是日本鬼子的九七式或九九式狙击步枪,则多少能沾上点边,但影片中的狙击步枪,虽然看不清楚型号,但从枪机的特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款毛瑟系列的步枪,这一点十分的牵强。

智取威虎山电影两个版本(新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兵器点评)(3)

图3 日军少量装备的两款狙击步枪,上为九七式,下为九九式

实际上,旧中国的狙击活动是十分活跃的,东北地区尤其活跃,不论是义勇军、抗联、还是胡子匪队中,好多单位都编有专门的“炮手班”、“炮手队”,许多地主豪强,家中也养着众多的“炮手”,在一些关于东北地区旧的文献中,经常看到称某人为“刘炮”、“李炮”的记载,这些人,就是职业的“炮手”。这所谓的“炮手”,就是射击技术特别精湛的神枪手。他们未必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写,未必知道膛压与弹道是怎么回事儿,但因为从小玩枪、常年玩枪,瞄准击中百步开外的酱杆、甩手打落头顶飞过的麻雀,却是小菜一碟。他们往往就担负着狙击的使命。但狙击归狙击,“炮手”们却并不使用专门的狙击步枪,也未必见过专用的狙击步枪,他们使用的,就是一般的步枪和匣子枪。曲波原著小说中的姜青山、郑三炮等,就是这一类角色,很是形象生动,刻画的十分成功。可惜在电影中,这种极具民族特色更具东北特色的东西看不到,看到的却是东施效颦般模仿西方电影里的东西,真是让人说什么好呢。

关于狙击在旧中国,我写过专门的批评文章,早几年发表于网络,对于新版智取威虎山中这一恶俗的表现,不赘述。

第二再说冲锋枪

新版电影中,冲锋枪有八大金刚之一的土匪使用的美式M1冲锋枪,有小分队战士使用的苏式PPS43式冲锋枪。

原著小说中也用大量的笔墨描述冲锋枪。该小说中表现的36人的小分队,其中的刘勋苍小队,即全部装备冲锋枪,在奇袭威虎山的战斗中,刘勋苍率十一支冲锋枪对准众匪徒齐射的描写给人留下深深印象。但通读此书,却从始至终没能写出冲锋枪的型号。

那么当年的东北应该使用什么型号的冲锋枪呢?我认为,彼时的东北,冲锋枪最大的可能是苏械。1946年3月,合江军区在情报分析中谈到谢文东股匪的人员装备情况时,便有“步枪千支、轻机五六挺、重机二、苏军自动枪二十余支”的记载,这其中的“苏军自动枪”,我认为就是冲锋枪。这些苏式冲锋枪的来源仍然主要是苏军遗留和抗联从苏联带回。而苏式冲锋枪中,最大的可能又是波波莎,即PPSH41冲锋枪,也即俗称的“转盘冲锋枪”。关于此枪在当年的东北,从很多历史文献中是可以看到零星记载的。比如由温野采写的《侦察英雄杨子荣剿匪纪实》中,在杨子荣牺牲时,和他一同冲锋的孙大德使用的就是一支转盘冲锋枪。贺晋年的回忆录《深山剿匪记》中,在谈到杨清海叛变时,其警卫员使用的也是转盘冲锋枪。203小分队所在的牡丹江军区司令员李荆璞回忆,他的警卫排五十多人,“每人一支匣子枪和一支苏式转盘冲锋枪。”《龙江军区十、十一两个月剿匪经验初步总结》中,有“缴步枪647支,短枪92支,轻机6挺,掷弹筒3门,转盘4支,马800匹”的文字。另据1946年11月25日《合江日报》载《依兰前线剿匪简报》所称,“杜庭芳匪部第四连,在其连长王殿元率领下携械向我投降……廿日下午杜庭芳本人带五名携驳壳枪两支、转盘枪两支、马枪四枝向我投降。”这两文中分别出现的“转盘4支”和“转盘枪两支”可以肯定即PPSH41冲锋枪,因为若是转盘机枪的话,其量词该使用“挺”而不是“支”了。从大量的前抗联人员的老照片中,更能看到这支著名的转盘冲锋枪。

像新电影中出现的PPS43冲锋枪在当时的东北有没有出现的可能呢?也有。抗联人员的老照片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但该枪生产与装备的数量远远无法与转盘枪相比,因而遗留在东北的也不可能是多数。

智取威虎山电影两个版本(新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兵器点评)(4)

图4 我军与苏军交接公安工作时的照片,摄于1948年,图中可见我战士携带的两款苏式冲锋枪

我认为,新电影中少量出现PPS43冲锋枪是与当年的史实相符合的。虽然此枪绝对数量应该很少,但作为军中精锐的追剿小分队来说,出现两支或数支却是极有可能的。

彼时的东北剿匪战场,冲锋枪的款式还有一种可能,即辽造仿伯格曼冲锋枪。该枪是中国最早仿制成功的冲锋枪之一,早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便曾大量使用,后来奉天的兵工厂一直在大量生产,但九一八后,该枪在东北停产。由于冲锋枪的寿命很低,经过了十四年的消耗,到了1946年,应该很少有堪用者了,只不过因为土匪的装备一般来说是十分土且旧的,因而也许会有少数存在,但绝对是少之又少而且性能很差了。

影片中频繁出现的八大金刚之一的土匪使用美式M1冲锋枪的镜头,也应该算是与史实相符合的。该枪在当时已经出现,只是在1946年的东北,应该还是凤毛麟角。这支枪在当时出现,一种可能是国军的遗失或缴械造成,一种可能是苏军中的少数美械遗留造成。影片中只出现这一支是合理的,但如果大量出现就不合理。

片中还出现一支另类的冲锋枪,双筒的斯登冲锋枪,这有点扯。这应该是西方一些兵器发烧友私自改装的,而且极有可能是战后改装的,出现在1946年的中国东北,其可能性太小太小了。不过作为艺术的电影来说,既然历史上有这种可能——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只要不大量出现,弄出这么一支另类的家伙来吸引眼球,也无可厚非。

第三说说手枪

新电影中,203首长使用的是一支五四式手枪的原型枪TT33手枪(看不太清楚,也可能就是五四式),如果真的是TT33,是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和203小分队同属于牡丹江军区(后改军分区)的十四团团长董振东回忆,在他刚到牡丹江时,“苏军司令官派一名苏军大尉,到团部给我们送来两支冲锋枪、一支手枪、两匹军马。”后来,董便长期佩着这支“七星子苏造手枪。”何为“七星子手枪”呢?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纳甘左轮,因为该型左轮不同于其他左轮是六个弹巢,而有七个弹巢,另一种可能便是TT33手枪。总之在当时,佩戴苏式手枪还算时髦,用于少数团级首长应该是合理的。

原著小说中,从没描写过少剑波所用的枪。

片中女主角卫生员白茹,使用的好象是六四式手枪的原型枪德PPK手枪,这是一款警用手枪,枪身短小,只能用作自卫。可尽管其用于作战实在勉强,影片中的白茹却如一个女汉子一般,和一大群男爷们一起上阵拚杀,真的是有模样又有武功。

智取威虎山电影两个版本(新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兵器点评)(5)

图5 德制PPK手枪。中国警用64式手枪的原型枪,影片中白茹使用的手枪

小说中对白茹的塑造,与电影中表现的并不一样。小说中对白茹的描写,是一个娇小柔弱的女子,不善于搏杀,也从没打过枪。比如在小说第三十七回《李鲤宫前对手交锋》中,有这么一段:当恶匪蝴蝶迷向着白茹扑过来时,“白茹发现她已近跟前,吓得全身乱跳,可是一镇静,立即掏出她从未用过的小手枪,朝着蝴蝶迷就是一枪。坏了!没打中!再击第二枪,不响了,枪贴了壳。”“白茹总是身小力薄,抵不过蝴蝶迷这个拚命的恶魔。白茹一松手,被蝴蝶迷狠命一推,倒退了四五步,摔倒了。”

对比小说中的白茹和电影中的白茹,我更喜欢小说中的白茹。因为有了白茹的柔弱对比,才更显杨子荣、刘勋苍等男爷们的勇武彪悍。

杨子荣在打虎上山时,使用一支德国造20响大肚匣子,打入匪队后改用一支大威力FN35手枪。

土匪中,座山雕使用的好象是一支比利时1922式手枪;其他土匪中还有德造鲁格P08手枪、日本鬼子的王八盒子、英制史密期左轮、德制张嘴灯等等。

和新版电影中不同,原著小说中对手枪的描写,就如那个时代多数小说中的描写一样,作者把所有的笔墨全部送给了当年最受国人欢迎的德国造20响大肚匣子。书中有大量关于该枪的描写。36人的追剿小分队中,除杨子荣小队一色步枪、刘勋苍小队一色冲锋枪外,栾超家小队,则是一色的大肚匣子。而实际上,杨子荣打虎上山、刘勋苍猛擒刁占一、高波二道河桥头搏匪,以及对土匪郑三炮、蝴蝶迷等描写与刻画中,也频繁而且着墨特多地写到大肚匣子。更难能可贵之处,是在描写到杨子荣借座山雕演习用大肚匣子射击土匪和高波在二道河桥头阻击土匪时,都有“把大肚匣子上上把,快慢机一拨”的描写,不知读者是否注意到,也不知有多少人读懂了这句“上上把”是什么意思。那其实就是将盒子炮那大型的木制枪套安装于手枪握把上抵肩射击的意思。这是驳壳枪打连发时必须要有的动作要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实施连发射击时能够有效地控制枪身的上跳,保证射弹散布的集中。老电影《南岛风云》中由仲星火饰演的游击队员在掩护炊事员抢粮一场戏中,其使用大肚匣子就是这样表现的,十分的合乎战术要领,而象新拍电影《飞虎队》那样的打连发的样子,纯粹就是胡扯蛋。

智取威虎山电影两个版本(新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兵器点评)(6)

图6 东北剿匪时用的最多的手枪——二十响大肚匣子

在旧中国,没有哪一个时期的哪一场战争中,不对盒子炮情有独钟的,东北剿匪战场上也不例外。在当年,不论是追剿土匪的小分队中,还是被追剿的土匪中,德国造的毛瑟手枪无疑都是最受青睐的。203小分队所在的牡丹江军分区《1946年冬季森林剿匪几点经验总结》中,关于《小部队的装备》一节中,就明确提出,“1,枪枝,以匣枪为最好。每班须三分之一、二分之一更好,二支冲锋自动枪,只有一个组的步枪带刺刀即可。”因为在山岳丛林地区作战,对枪的射程要求不高,而近距离遭遇战斗的频繁与轻装穷追的要求,这种既便于携带,又具备近战密集火力的大肚匣子,显然就成为当时的首选。而对于主要以山岳丛林为依托与我军周旋,并经常实施化装打劫的胡匪,这款冲锋手枪同样也是他们的最爱。当然如果在今天,轻型冲锋枪或短突击步枪会比大肚匣子更好使,但那个年代,冲锋枪毕竟还不多,短突更还没有出现,能够兼作微型冲锋枪使用的大肚匣子也就成为山林游击战最犀利的兵器。

智取威虎山电影两个版本(新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兵器点评)(7)

图7 据说是东北抗联人员,各携一支盒子

对比原著小说与新拍电影,对手枪的表现可谓各有千秋。原著小说中是大肚匣子一枝独秀,新拍电影中的自卫手枪却是五花八门。作为艺术来说,电影这样表现应该算是很不错的手法。在那年头,自卫手枪不象步枪冲锋枪那样由部队集中按编制配备,而多属于用枪者或其所在的小单位各显神通的置备,或购买,或凭缴获,或偷,或抢等等,因而出现什么型号的手枪都有可能,到了1946年,影片中所表现的各式手枪都已经诞生,自然也不会穿帮。特别是影片表现的杨子荣在打入匪队后使用的FN35大威力手枪,是个亮点。该枪在当时的旧中国正在走红,而且势头颇盛,许多武装人员对FN35的喜爱甚至渐渐赶超对驳壳枪的喜爱。影片如此表现是很棒的。但该片中大肚匣子的戏份不足,是个缺憾。

第四说说其他的兵器

1,机枪。影片中出现苏式转盘机枪,小说中的小分队没有机枪,只到后期才有。历史上的剿匪小部队有的有,有的没有。因而小说中这样表现是没错的,电影中这样表现同样没错。影片中出现苏式转盘机枪,和苏式步枪、冲锋枪同样的原因,是与史实相符合的。

2,霰弹枪。电影中出现了一支,小说中没有,也不可能有。历史上的霰弹枪早已出现,但作为东北剿匪战场,使用的概率微不足道。这枪在西方和香港的警匪片中十分常见,影片的导演为赶时髦而弄一支给土匪使用,也不差,如果型号属于早已有了的,这么弄也并不穿帮。

3,影片中出现机关炮、坦克、巴祖卡火箭筒、飞机等,就有点胡扯蛋了。原著小说中,没有出现过这些东西。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八一五光复后,在抢占东北的老八路尚未大规模到来、抗联兵力单薄难以有效控制局面、国民党军政官员更少进入之前,北满的大部分地区基本处于真空状态,于是土匪蜂起,从日军的仓库中、开拓团的武器库中、甚至从苏军零星掉队的单兵和小部队中,抢夺了大量武器,也包括坦克、装甲车、火炮等重兵器,但随着关内我军源源不断地开来并大量扩军,这些重武器便很快被收缴,少数仍在土匪之手者,经过1945年底开始的两轮大的进剿,也基本不复存在。采用小部(分)队追剿的作战样式是1946年10月开始的,此时北满的土匪,已经处于四散奔逃的状态,手中便只有轻武器而少有重武器了。当然剿匪部队中是有部分重武器的,但那只使用于大部队,是不可能使用于轻装追剿的小分队的,因为它们太不合适了。牡丹江军分区在回答《冬季森林地带剿匪为什么采用小部队》一文中有这样的文字:“大部队进山,指挥运用上困难,难于布置重火器,视界射界狭窄,不能发挥其作用,且携带不便,运转不灵活,笨重累赘,即掷弹筒之发射及手榴弹之投掷亦极感困难。”因而要求追剿小分队“在火力上应以轻便的自动枪、匣枪、冲锋式、手榴弹为宜。”总之来说,不管是追剿土匪的小分队,还是狼奔豕突的顽匪,其作战样式都是山地丛林地的游击战,在这样的作战样式下,他们使用的也就仅限于轻武器了。身为当年剿匪部队指挥员的作者在原著小说中描述小分队的装备,是步枪、匣子枪、冲锋枪各占三分之一(实际上步枪小队与冲锋枪小队的正副小队长也带大肚匣子),连轻机枪都没有携带,这是与当年当地的情况相一致的。

4 ,影片中出现了我军创造的飞雷筒,这到是件土家伙,但可惜的是,导演肯定没有认真了解一下飞雷筒的性能和装备历史,因而这算是严重穿帮。为什么说它穿帮,即第一,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小部(分)队追剿这种作战样式的产生,是在以小群对小群、以游击对游击的作战指导思想下的产物。因为自1946年9月以后,土匪已呈溃败之势,四散奔逃,亡命林海,很少再有大的集中,“军事上敌对我是采取藏、漏、跑、拚的办法”,“尚敌窜出,必然分散,”(1946年牡丹江军分区剿匪工作总结)那么也就是说,小分队所要对付的主要是单个的、零散的有生目标,而且这些目标还多隐藏在密林之中,根本用不着飞雷筒这种只适合于开阔地和面杀伤的大家伙。第二,是怎么携带的问题。那是一个又笨又重的专业兵器,在最先研制使用的中原野战军中,是属于纵队一级工兵分队使用的家伙。要操作好它,是特别地费兵又费时的,是得由专业的工兵费很大的功夫构筑专门的发射阵地才行的。若象电影中那样随随便便拿两根小木棍支着个汽油筒就发射,那挨炸的就不是土匪而是操纵这家伙的人了。如前引文中所说,作为特别强调轻装快追为主要打击手段的、只有二三十人的东北解放战争初期的追剿小分队,他们连掷弹筒这样的“重火器”都嫌累赘,怎么可能会带上飞雷筒这样的超级笨家伙。还有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是1946年还没有这玩艺。

原著小说中,没有使用飞雷筒的描写。

历史文献中,更没有。

兵器之外,再说点算是题外的,即威虎山城堡的问题。新版电影中威虎山的城堡,甚是雄伟壮观,尤其是3D的效果,更好看。但我说的好看,只是抛开历史背景去看的,如果结合历史去看,则不是那么回事了。

为什么不是那么回事,主要是和土匪的大小性质有关。东北地区,就和豫西、关中、湘西一样,也是盛产土匪的,而且很出名,但土匪与军阀不是一回事儿,甚至与地方豪强地主都不是一回事。后者虽然同样的残暴,甚至他们中的许多就是由土匪发展而来,但他们往往受到某一官方的认可,因而它可以建立城池公开存在。而土匪在没受到招安之前,尽管它也可能会明火执仗公然打劫,但它是与官方为敌的。当然,如果这个所谓的官方只是形同虚设,那么土匪往往也足以能够与其分庭抗礼,平分秋色。如果某个偏远地区的官方鞭长莫及,这些地区的土匪也可能会建设永久性堡垒,据险固守。民国时期的许多地区的确有这样的情况。但东北的情况不是这样。不论是张大帅张少帅的时代,还是日本鬼子伪满的时代,东北都不是无政府状态,那些没有受到招安的土匪,尽管也长期存在,但始终是处于被动的流窜状态的,而且能够在张大帅与关东军的统治下不受招安又能够长期生存的,绝对不是什么大股土匪。比如座山雕张乐山股匪,他之所以能够历经几个朝代而不被剿灭,不是因为他强大,而是因为他不够强大。换句话说,不是张大帅和关东军不能剿灭他或不敢剿灭他,而是不屑答理他而已。这样级别的土匪,他不可能会有那么坚固的筑垒。东北那样的环境,生长不出这样的土匪筑垒来。

土匪不用筑垒,也和它们的战术有关。任何时期的任何一支军队或土匪武装,在它的力量明显劣于官军时,采取流动的游击战,便成为它的首选,而筑垒固守,则是最笨的做法。真要象电影中的座山雕那样搞那么大的地下王国式的城堡,可就真的离死不远了。北满四大旗杆的谢文东、李华堂、张黑子、孙荣久等,其据点也不过是几座马架子、地窝棚而已,而且也都是临时的。

既然是艺术作品,就允许合理的夸张与虚构,但这夸张与虚构也不是全无规矩全无底线的。小说和电影中的203小分队、座山雕匪帮,以及正反各色有名有姓的人物,不过是东北剿匪战场双方的代表性符号和艺术化形象,用不着非得和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对号入座。但既然反映的是东北剿匪战场上的人和事,就得象那年月那疙瘩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整一些个飞机大炮坦克火箭筒飞雷筒什么的使用于四十年代山林游击战的土八路和土匪,就不象那么回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