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的历史沿革武承仁

北路梆子后起之秀(北路梆子的历史沿革)(1)

北路梆子的兴衰荣枯,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前三百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中间一百多年的全盛时期和解放后的恢复时明嘉至清嘉庆前后,是北路梆子的形成发展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状况,我们知之甚少。据说,那时的北路梆子有两点与今不同,其一是下句终止音要撩起去唱高音5,而不象现在这样唱中音5或以宫代徵的1。其二是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四弦为辅而无板胡。这一时期,我们只知道五台自成班与代州贵林班两个班社,忻州与浑源两个科班和圪料红、排场红、杨清、义法宝黑、阎高明、胡成、一千红等少数艺人。

北路梆子后起之秀(北路梆子的历史沿革)(2)

清代咸丰以后至抗战以前,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班社众多,名家迭出,争奇斗胜。从目前残存的部分舞台题壁统计,延绵数十年至上百年的班社如“三顺园”、“五梨园"、“成福班”、“同庆班”等,有三十余家更有远适京师颇负盛名的“大昌盛班”。抗战前夕,仅崞县(今原平)一邑,班社就达三十多个;五台县虽僻处山区,也有七个班社。名令伶之多,艺术之高,也以这一时期为最。

“老十三旦”侯俊山,名达,小名瑞子,一八置三年生,原籍宣化,九岁入太原某科班学戏,学梆子花旦,三月即出台,转演于大同、张家口一带,唱北路梆子。同治九年〔一八七O年]入京搭“全胜和”班。甫行登台,名即大著,被誉为“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山东刘星南写诗颂他:“钗弁迷离善化身,英姿俊爽出风尘。明皇重返长生殿,定把江换美人”(见墨遗萍《蒲剧史魂》)。自光绪三年起,先后赴上海五次。

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十二月四日进宫,任升平署教习。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退出,年五十四岁。旋返故地,演唱北路梆子。后定居张家口唱中路梆子。一九三五年卒,享年八十有二。拿手好戏有《辛安驿》、《九花娘》、《红梅阁》、《双合印》,《玉堂春》、《珍珠衫》及武生戏《伐子都》、《黄鹤楼》、《八大锤》等。侯俊山对北路梆子的最大贡献是把板胡传了回来,使北路梆子的文场增加了有生力量。他又是北路梆子到河北梆子的主要媒介之一。民国初年,有小“十三旦”郭占鳌,也为旦行中之佼佼者,表做细腻,唱腔咬人,被誉为“气死坤角”。惜于一九三七年为日寇惨杀,年仅三十七岁。

“云遮月”刘德荣,忻县忻口村人,九岁卖身五台白步云科班学戏,十七岁出科,工青衣。不久进京演唱,与李月红、玉印黑、盖北京同台,为慈禧演《双官诰》,《回龙阁》、《龙凤呈祥》等剧目,得赏凤冠一顶、蟒袍一袭。后返张垣、晋北、内蒙古演出,与九百黑、麻鹁乐红、四盏灯、福昌生等同台。拿手戏有《血手印》、《九件衣》、《火焰驹》、《三娘教子》、《芦花河》等。技艺精、名气大,争看者要冒被挤死之险,故另赠艺名日“要命旦”。一九一三年病逝原籍,年仅四十四岁。其长子明山〔五月鲜)工青衣,次子宝山(十三红)工须生;四子玉山六月鲜)工小旦,均驰名晋北、内蒙、张垣。所幸明山女、侄仍从业,技艺或可得传。

“灵芝草”高有富,出身五台梨园世家,工青衣,善演《三上轿》《汾河湾》、《教子》等剧。其父“茭杆红”、长子贵贵旦”、次子“九岁红”(玉贵)、三子“七岁红”(三贵)岳父“绛州旦”雷维维、内弟“九条龙”(雷福禄)、内侄“八岁红”及其妹“二梅兰芳”(雷补枝)均为北路梆子名角。

这一阶段的名角,我们知道的还有;须生十三红(孙培亭浑源人,后唱河北梆子)、千二红(秋瑞)、老十二红(白荷)、金兰红(赵玉亭,五台槐荫人)、十八红(马金虎,代县人)、十六红(焦生玉)、十六红李秀峰(河北蔚州人)、玉梅红〔孔丽贞,女,大同人)等;旦角天明亮、盖七省〔董瑞喜)、水仙花、玉石娃子(繁峙人)、两股风、水上漂(王玉山五台常家滩人〕凤凰旦〔王治安,原籍河北)、小电灯(贾桂林,女,大同人)筱电花(女,河北人)、小玉磬(李玉磬,女,河北人)、福鱼儿(银福鱼,女,雁北人)、拉铃儿(高凤铃,女,大同人)等。

净角八百黑(顺心,河北蔚州人),老狮子黑(张玉玺,内蒙萨县人)、活马武、赛八百(李存富亦称“小大头刃)、折半黑(代县人,王姓〕、锁柱票(大同人)、狮子黑(董福,河北蔚州人)、平旺黑(张银,大同人)、亚八百(安秉琪,五台苏子坡人)等。生角女白花(女,北路梆子第一代坤角,天明亮之妻)、子都生(洪福,为日寇惨杀)、鱼儿生、翎翎生、娃娃生九九生(郭云来,大同人)、花女子(大同人,工须生,兼演青衣)等。丑角响马丑、六六丑(张步青,忻县人)、大嘴丑、蛤蟆丑、鸡毛丑等。老旦顾兴〔河北蔚州人)、金老旦(河北人)

这一时期,北路梆子在艺术上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出外演出的班社多了,见闻广了,发现自己尾音撩上去唱既费劲,又不自然,于是改唱中音而成为现在的样子。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大同为中心的“云州道”(亦称‘大北路’),以代县为中心的“代州道”(亦称‘小北路)和以河北蔚县为中心的“蔚州道”。在总的程式规范下,各具自己的特色:云州道舒展,代州道精巧,蔚州道刚健。所有名角也都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与行当需要创造自己的风格,竞相出新,标奇立异,因而促使北路梆子的唱腔异常丰富多彩。同样是须生慢板帽子唱腔不同,都不失剧种风格,韵味却绝不雷同。唱腔的发展带动了伴奏,于是有了“胡胡会说话”的赞语,出现了五蘑菇、田金贵等名琴师和李海明、郝玉堂等名鼓师。

北路梆子后起之秀(北路梆子的历史沿革)(3)

艺术家们的独到表演,仅以口耳相传的零星故事,也足以使人惊叹不已。例如鱼儿生在《小宴》中饰吕布,拜见王允,一拜右翎打王允左肩,二拜左翎打王允右肩、三拜则双翎打王允双肩;调戏貂婵时,走到貂婵身后,左翎甩前去扫其左脸,右翎接着扫右脸,最后双翎交叉从鼻下扫过;用特技功夫把吕布的轻浮而又初逢艳色的心情表达得毕真毕肖,淋漓尽致。再如十八红的马鞭,有如粘在手上抖、旋、摆、转,无不自如。九九生在《杀庙》中演韩琪之死,五体腾空,旋转一周平展落地,每次都能获彩。金兰红《灯棚失子》的变脸与《北天门》的甩发,小十三旦《哭殿》的跌椅子等等,迄今仍为人们喜谈乐道。至于北路梆子的花脸戏《访白袍》、《劈殿》,从顺心、李存富到董福,那尉迟恭月夜寻访的大量身段、手势、髯口与跌扑的连贯细腻动作;那程咬金老态龙钟、反应迟钝而又嫉恶如仇,挥动板斧,直劈昏君的成套表演,更是延绵近百年的得意之作。

七七事变,北路梆子流布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抗日战场,战争规模之大,时间持续之长,几为全国所仅有;接着是解放战争前后整整十一年,这里都在为民族解放与人民翻身经受血与火的洗礼。班社解体,艺人星散,北路梆子于绝灭!幸赖晋绥绥蒙军区人民剧社、二中剧社、长城剧社等保存了一支队伍,再加民间的子弟班和鼓手们的演唱才使这个剧种未成绝响。

一九五四年欣听“百花齐放”之光,在文化部和省专领导的关怀下,成立了忻县专区北路梆子剧团。至文化革命前,已经有山西、内蒙的六个专业剧团和一所戏校,从业人员达五百多人。大家群策群力、抢救和发掘遗产,依靠幸存的一些老艺人贾桂林(小电灯)、王玉山(水上漂),高玉贵〔九岁红)、董福(狮子黑)、安秉琪(亚八百〕、张银〔平旺展)、郭云来(九九生)、张步青(六六丑)、邓友山(舍命红)、智文成斗、冯金泉(十六红)等发展了三百多个剧目,培养了两批学生,使这个重灾之后的剧种,枯树新枝,重获青春。忻县地区改编整理的传统戏《王宝钏》、《金水桥》、《血手印》、《李三娘》、《访白袍》、《劈殿》等,一直改编和创作的现代戏《山乡风云》、《江姐》、《飒爽英姿》、《焦裕禄》等,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忻专北路梆子剧团于一九五六年首次进京,曾为党的“八大代表们演出三场。在怀仁堂演出够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认同志接见。一九五九年他们又赴福建前线慰问部队,并在杭州、上海演出。著名演员贾桂林、董福、王玉山等同志,誉满京、沪、杭、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