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中的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安史之乱前、安史之乱中、安史之乱后的不同景象。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带来的并不是和平与美好生活,而是藩镇割据的愈演愈烈,生民之深重苦难,怵目惊心。杜甫就执笔于这一场人间悲景中,他也曾壮志满酬、自信昂扬,可是十年的困守长安,他愤懑、抱怨,又接着八年的安史之乱,他从那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成长为一个为生民立命、为家国立言的"诗圣"。

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人,自称"杜陵野老"。他与李白不同,李白的身世到现在仍有些破朔迷离,而杜甫的身世十分明确,他是晋朝明将杜预之后,杜预不仅是位将军,还曾为《左传》作注疏,兼备文武之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他受教育更加正统,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对他忠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杜甫对生命的态度(杜甫的两种人格)(1)

他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之中度过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年游》),他也曾有过这么一段裘马轻狂的生活。二十岁南下吴越,二十四岁回到洛阳,举进士不第。翌年东游齐赵。三十岁时在洛阳成婚。三十三岁遇到李白,二人同游梁、宋,后又遇高适,三人纵览山水。他也曾希望致君尧舜,后在参加李林甫操纵的一场考试后,再次遭受打击,落第之后献赋赠诗,希求汲引,均没有回音。十载长安,尽是辛酸,"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仓联百结"(《投简咸华二县诸子》)。安史之乱起后,杜甫被叛军押解到了陷落的长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历经艰辛,往凤翔行在,被授予左拾遗,后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写下"三吏""三别"。乾元二年,他弃官入蜀,在成都度过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后又陷于漂泊不定之中,晚景凄凉。

杜甫的"忧端齐终南"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其诗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在于杜诗提供了史的事实,更在于他描绘出了比事件更加具体、广阔、生动的生活画面,不仅从事件出发,更是从诗人之心出发,字字血泪。如《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如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草堂的邻家住着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妇人,她常常来堂前打枣,就任她去吧,如果不是因为贫困得生活不下去,她也不会如此,正因为她心里常常害怕,所以更要对她亲切一点,虽然她无需这样防着你,但是她看见你插了篱笆就更以为是真的了,她曾和我倾诉赋敛不息,她已经一贫到骨,可怜啊,想到这战乱不断,心中悲慨。

杜甫将旧居转让给吴郎,因偶然看见吴郎在院子周围稀稀落落地插了一些篱笆,便写下这首《又呈吴郎》,委婉地向吴郎提出建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杜甫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自己的理想与失落、欢喜与悲怆纷纷见之于诗。

杜甫对生命的态度(杜甫的两种人格)(2)

杜甫的时事诗有很大一部分是律诗,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创举,在他之前,律诗通常被用来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及山水,由于律诗在格律和字数上有诸多限制,所以用律诗写时事难度极大,杜甫为扩大律诗的表现能力,以组诗形式来表现宽泛的内容,如《秋兴八首》。沉郁顿挫,满怀悲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他的诗常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杜甫的"微风燕子斜"

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道杜甫之诗:"精粗巨细,桥卓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即是说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清丽活泼,萧散自然。

杜甫对生命的态度(杜甫的两种人格)(3)

杜甫在入蜀之后,度过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他在成都浣花溪畔荒地上筑起草堂,"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他暂时地从兵荒马乱之中逃离,去体悟自然、亲近自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的清新之作不仅在山水宴饮之间,还将许多平凡的生活情境入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杜甫是一位亲切的诗人,他在诗中常写与邻居的交往,这种交往完全是淳朴和谐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客至》)、"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南邻》),又有与老妻、稚子悠然闲适的生活,"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

杜甫对生命的态度(杜甫的两种人格)(4)

一个诗人的写作风格,常常与他的生活环境是离不开的,杜甫不是伤春悲秋、无端呻吟之人,他听说军队打了胜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听到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他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所产生的的作品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在"忧端齐终南"之外,更要看到"微风燕子斜",由此重新去回顾反思,才更觉时代之悲哀、诗意之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