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味十足,让人强烈感受到英国人的民族性。

大英帝国曾是日不落帝国,今天,虽然成为“日正落帝国”,但它创立的一些规则,仍对这个世界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在公共汽车站、商店柜台、流动小亭、人口处、电梯前,英国人会自动排队。

有人开玩笑说,即使街上只剩下一个英国人,他也会乖乖排队。

凯特·福克斯是一位社会人类学家,她花三年时间,写了《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所谓言行,既有言又有行。她经常坐在英国的小酒馆、咖啡馆里,混在人群中,观察英国人的特性。

英国人法律意识(英国人言行潜规则)(1)

英国人特别喜欢聊天气,很多人认为,这是英伦三岛气候反复无常的缘故。凯特·福克斯说,这也是英国人想跟你认识或对谈的开场白。英国人的核心特征是“社交拘泥症”,不知道怎么跟人聊天,跟你谈天气,意思是说我们聊聊天吧。

如果跟着英国人一起抱怨天气,你就大错特错,因为英国人不喜欢别人说他们的天气不好。英国人对待天气,就像对待家人一样,自己可以大肆抱怨,但是,外来者批评英国的天气不好,会被视为不礼貌。

跟美国人不一样,英国人注意谈话当中的隐私规则。美国人一见面,总是先说“Hello”,然后说他叫什么,来自哪个州。英国人喜欢拐弯抹角,除非是很正式的场合,否则,不太愿意立即告诉你姓名,也不好意思问你姓名。

英国人认为,人际交往要遵守猜测规则,如果一个人不说他的职业,不说他是否已婚,你不能直接问。

怎么猜呢?

英国人法律意识(英国人言行潜规则)(2)

如果他问你,参加晚会要走很远吗?其实是问你住哪里。

问你有孩子吗?他是想知道你婚否。

英国人对这套文明礼仪,引以为傲,对直白的美国式文明,嗤之以鼻。

英国人嘲笑说,美国人会把离婚、子宫切除等个人信息,在五分钟之内全告诉你。

英国人可以跟你交流一些亲密话语,但是,双方必须互惠往来,他把隐私告诉你,你也应该把隐私告诉他。如果他跟你说,他的身体不太好,你不用安慰他,只要说你的身体也不好就行。

最能反映民族性格的,就是英式幽默。

凯特·福克斯说,幽默是统治英国人谈话的灵魂。在其他国家,幽默需要特定的时机或场合,被视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谈吐,或者一种才华的表达。在英式对话中,幽默无处不在,而且,幽默门槛很高,喜剧作家、演员,必须搞出很多超越日常生活的名堂,才能让人们发笑。

英国人法律意识(英国人言行潜规则)(3)

对幽默,不必太认真,因为一认真,就不幽默了。

英国人很在意严肃与肃穆、真诚与过分认真之间的区别。

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那种把手放在心口,按着《圣经》发誓的场面,大多数美国人会接受,但这一招,千万别在英国用,否则,可能连一张选票都拉不到。英国人看到美国政客动不动就赌咒发誓,会抿嘴偷笑,心想,怎么可以用这么肃穆的语气,说出这些陈词滥调?老百姓还那么容易受骗,竟会相信这些虚伪的言语。

英国人通常不喜欢爱国式的吹嘘,爱国主义与自我吹嘘二者的结合,犹如双重罪恶,让人鄙弃。

英国人的爱国主义,会以一种不太认真、甚至自我贬低的方式表达出来,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当属丘吉尔。就像英国式的轻描淡写一样,自贬规则,可以看作讽刺的一种形式,通常不是以纯粹的谦虚开始,而是从本意的反面着手。

英国人法律意识(英国人言行潜规则)(4)

所以,外国人有时搞不懂,英国人到底是在自我贬低,还是在自我表扬。

凯特·福克斯有一个朋友,是脑科医生,初次见面,她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他说,在牛津,他读过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觉得太高深,想让自己做点不那么难的事,脑科医生不过是一个拿着显微镜的水管工,只是精确度的问题。

这种自贬,你真相信他很谦虚吗?

凯特·福克斯认为,这种幽默式的自我贬低,并非精心设计,而是想化解因成功带来的尴尬。在英国人眼里,拥有很多的财富、很高的地位或者很好的工作,不是自我炫耀或夸夸其谈的资本,反而让人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于是用自贬来解脱。

自谦是英国人的传统,那些没有浸染过此类文化的外国人无法入戏,通常会接受这些自贬之词,认为英国人确实没什么了不起。

现在,中国人习惯在乔迁新居之后,一边带朋友参观,一边告诉大家,花了多少钱。

英国人法律意识(英国人言行潜规则)(5)

凯特·福克斯说,关于房屋价格的讨论,尽管成为英国中产阶级晚宴的主要内容,但这种讨论,要在精致礼仪的主导下进行,不允许直接问人家花了多少钱。

英国人有一种观念,介绍自己的房子如何好,稍不留意,可能成为被人嫉妒或耻笑的对象。

中国人还有一个习惯,喜欢在客厅里,摆放自己跟领导人或名人的合影,以显示自己的人缘和地位。英国人通常会把这种照片放到楼下洗手间,这也是别太认真的规则在起作用,让人觉得没什么了不起,这些东西,随时可以扔进下水道。这种不屑的背后,潜藏着“阴谋”:客人通常会用洗手间,把照片挂在那里,能够巧妙地炫耀自己的社会关系。

跟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英国的父母也会为孩子的成就感到骄傲,但是,从他们的谈话中,很难看出来。即使是最溺爱孩子的父母,也必须转动眼珠,说:“哎呀,你的孩子多好啊,我的孩子真有点不可救药。”实际上,他们的言外之意是,我的孩子从来不读书,经常逃课,最后,轻松成为脑科医生。

这种谦虚里暗藏着洋洋得意的成分,这是英国人性格中的另一大特点—虚伪。

英国人法律意识(英国人言行潜规则)(6)

(吕宁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