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国》中有一句话:“这个年代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进入了孤儿国,父母明明健在,无数孩子却活得像孤儿一样。”

回想一下,似乎如今这个时代的小孩,确实有很多活成了“孤儿”。

典型的代表就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留下孩子与老人一起住。

虽说这也实属无奈,然而孩子的童年也只有一次,他们往往离不开父母的陪伴。

婴儿和妈妈分开的利弊(孩子长期和妈妈分开会怎样)(1)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3岁以前,父母一年累计2个月以上离开孩子身边,抑或一次性离开孩子超过2周以上,就可能对幼儿的心理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

尤其是跟母亲长时间分开,对一个小孩的心理创伤往往更大,孩子们可能需要一生来治愈童年时母爱的缺失。

孩子长期和妈妈分开的隐患,可能伴随TA们一生

隐患一:让孩子产生“自我焦虑”

当代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安德烈·格林提出过一个名词“死亡母亲综合征”——

婴儿和妈妈分开的利弊(孩子长期和妈妈分开会怎样)(2)

认为婴幼儿如果与母亲没能建立起亲密关系,母子之间缺少情感和情绪的连接,婴幼儿就会陷入强烈的“存在焦虑”。

更为可怕的是:童年的“焦虑感”,往往会伴随着孩子一生。

它会诱使孩子陷入“所有人对我都是无意义的,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实情感”中。

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孩子的心理防线过高,不容易轻易信任别人,不敢对他人托付真心,甚至难以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在社交关系中存在阻碍。

婴儿和妈妈分开的利弊(孩子长期和妈妈分开会怎样)(3)

隐患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用恒河猴为实验对象,把刚出生的幼猴和猴妈妈分开。

幼猴被安放在用铁丝做成的猴妈妈和用布料做成的猴妈妈中间,并在铁丝猴妈妈那挂着冲好的奶,方便给予小猴子足够的“口粮”,然而布料猴妈妈那什么都没有。

本以为小猴子会遵循本能,去铁丝猴妈妈那喝奶,结果实验发现,小猴子除了饥饿难忍的时候会靠近铁丝猴妈妈,其余时间都待在布料猴妈妈那里。

而且当幼猴受到外界的“恐吓”时,它们也会直接躲进布料猴妈妈的怀里。

婴儿和妈妈分开的利弊(孩子长期和妈妈分开会怎样)(4)

由于恒河猴的基因与人类十分接近,所以心理教育专家认为,通过观察幼猴对母亲的需求和依赖,能够帮助大家分析小朋友的心理活动。

在孩子幼年时期,他们会更希望能母亲那获得温暖、关爱和呵护,而不是冷冰冰的喂养。

而且在实验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布料猴妈妈虽然给予了幼猴需要的温暖,但由于它并不是真实的,所以无法与小孩之间有亲密的互动、温暖的抚触,这导致了小猴子将来出现自闭、焦虑、抑郁、感情冷漠、共情能力差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这种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在幼猴身上存在,在从小缺失母亲关怀的孩子们身上,也普遍会发生。

婴儿和妈妈分开的利弊(孩子长期和妈妈分开会怎样)(5)

从小缺失的那一部分母爱,甚至可能导致孩子们情绪不稳定,等到三十年以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会对孩子实施“冷暴力”。

心理学家认为,“从小没被妈妈好好爱过的孩子,以后往往不懂得如何爱人”。

妈妈怎么高质量陪伴孩子?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孩子小时候需要母亲的陪伴,可从现实点的角度来讲,如今很多母亲都是职场女性,一边要顾家一边要工作,陪伴子女的时间确实有限。

更有一些要外出务工的母亲,被迫与孩子分开,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

婴儿和妈妈分开的利弊(孩子长期和妈妈分开会怎样)(6)

有数据显示,大约每6个中国人就有1个在“流动”,中国留守儿童比例已突破5800万大关,这些儿童日夜祈盼与父母的相聚。

越是以上这些家庭,越要注意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1、和孩子在情感上保持联系,在空闲的时候多跟孩子交流

例如闲暇时间可以多跟孩子通通话,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想法,虽然不能在身边陪伴,但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必要的。

2、过年回家多关心小孩,珍惜难得的亲子时光

很多家长平时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关心小孩,好不容易放假回家又不愿意花时间在孩子身上。

婴儿和妈妈分开的利弊(孩子长期和妈妈分开会怎样)(7)

只会在一边玩手机或者约人打麻将,难得的亲子时光被浪费,这种形式的陪伴,还不如不在孩子身边。

【总结】

奇葩说某一期节目,颜如晶说过一段话:“孩子这一生唯一的观众就是父母,其他人都是后面加入的。连续剧错过了可以补,但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以后就永远看不了了。”

希望父母们能做孩子的“忠实观众”,不要错过孩子们的童年,尽量多陪伴他们,给予其关心、呵护和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