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本文学泰斗级人物、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他的作品中充斥着一种独特的哀伤,这种哀伤表达出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诉求,具有别样的美感。1972年,川端康成突然选择自杀告别这个世界,更是给他的传奇人生画上了一道忧郁的句号。他的生命在此刻终结,但是他的灵魂却在他的作品中永生不灭。

川端康成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笔下极致的物哀美学(1)

今年恰逢川端康成逝世五十周年,后浪出品的这套川端康成作品集包括了《雪国·伊豆舞女》、《美丽与哀愁》、《千羽鹤》、《古都》、《舞姬》五部作品。其中《雪国》《古都》《千羽鹤》是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五部作品,在读者心目中具有极高地位,曾多次被翻拍成影视剧。

爱情是文学的灵感来源,也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在川端康成的笔下,爱情也有着不同的展现方式。他的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总是在一种若即若离的忧伤中酝酿,又在不经意的瞬间迎来终结。

川端康成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笔下极致的物哀美学(2)

《千羽鹤》是川端康成未完成之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作品中将主人公菊治的畸形爱情描写到极致。或许在菊治的心中,与太田夫人的不伦恋情是为了找回曾经父亲的风貌,而栗本近子更像是父亲丑陋的一面,因此他亲近太田夫人而疏远栗本近子。

因为讨厌近子,菊治甚至连带讨厌起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雪子,因为亲近太田夫人,甚至在她自杀后对其女儿文子暗生情愫。雪子在书中象征着纯洁与美好,而文子象征着不伦和畸形的爱情,菊治一方面向往着美好,但是又在时刻怀念着畸形的情感,这也是他的矛盾之处。

川端康成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笔下极致的物哀美学(3)

阅读本书时总会感觉到字里行间的忧郁之情,主人公仿佛被一种宿命紧紧束缚着,无论是他的生活或者是爱情,都被过去的阴影笼罩着。太田夫人的自杀,看似是一种悔恨和逃避,却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的方式呢?

川端康成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笔下极致的物哀美学(4)

《伊豆的舞女》的风格又有所不同,这部创作于川端康成生涯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温馨宁静,舞女薰子纯真质朴,拥有未开发的清纯美感。虽然舞女的职业低微,但是薰子纯洁的心灵足以弥补一切缺憾,让人产生不敢亵渎的圣洁美好。而主人公“我”的出场,伴随着淡淡的忧伤之感,这与川端康成的身世背景有关,作者年少失亲,加之身体羸弱,造就了川端康成脆弱敏感的内心。在伊豆的旅途中,川端康成被舞女的纯真所打动,进而创作出这部作品。

川端康成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笔下极致的物哀美学(5)

相比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伊豆的舞女》中虽然仍有淡淡的伤情,却仍有温暖人心的柔情,在少男少女若即若离的情感波澜中,中和了远游之初的伤感,充满了温馨和活力。

川端康成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笔下极致的物哀美学(6)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拥有着浓郁的东方美学思想,美与悲之间完美的融合,又互相成就。他传承着日本古典的“物哀”文化,也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念,形成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或许这也是这位文学大师诠释自己美学的最后方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