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过年了,我也很久没有去如梦寺看望了梦法师,也不知道他老人家怎么样了。昨天我在家看电影,正好看的是《一轮明月》,这电影是讲述弘一法师的出家故事。

弘一法师的送别讲的什么(弘一法师临终前写的悲欣交集)(1)

是由濮存昕主演的,演的还不错,虽然我们修行人对于演绎佛法修行者的气质有特殊的心理要求,但是人家演员也很出色了。毕竟弘一法师那种慈悲悲悯平静如一的面相和气质,不真实经过几十年修行,是无法拥有的。

弘一法师是修行人心里一个很特别的存在,他本名李叔同,是一个艺术家,浪迹于红尘俗热闹中的一个优秀的人。

弘一法师的送别讲的什么(弘一法师临终前写的悲欣交集)(2)

他的年轻时代,非常前卫,因为留学日本,他的思维和观念都很超前,所以他是民国最先画人体油画的,也是早期的话剧表演探索者,直到他决心出家,走入佛门并且修的是极其严格的律宗,这种峰回路转的人生方向转折,让所有人都觉得很是神秘神奇。

我看完这出电影后,对弘一法师的故事非常赞叹。于是我找出他的一些著作来看,确实是一位很有修为的高僧。我看着看着,有点疲惫,于是靠着床背,就睡着了。

睡梦中忽然听见有人喊:小段,小段,你打呼噜了。

我一眼睁开,了梦法师正在我的眼前,露着他那一口大板牙笑我。

我一看,已经身处如梦寺了。(第一次看的朋友不知道,其实如梦寺是我常去的一个地方,可能是世界上并不存在的地方)

我起来抱着了梦法师,说:法师我好久没有看见你了。

他说:我知道你这几天要来,已经给你准备了一碗藕汤。来来来,喝了它。

我们便走到桌子边,开始喝藕汤。那个藕汤啊,实在清甜。

弘一法师的送别讲的什么(弘一法师临终前写的悲欣交集)(3)

我说:我平时吃藕汤,放点排骨才鲜,今天喝你这个斋藕汤,为何这么清甜呢?难道你放了味精不成。

他说:藕汤在于这个藕啊,品质如何,我的藕在那个很纯净的湖里产,这煮汤的水也是湖水,当然清甜。

我说:原来如此,藕汤的藕和水都来自净湖,这才是清甜的原因。

他说:是啊,因为你曾经去过那个湖,你知道它的清净纯净,所以你能尝得到它的真味啊。

我说:有时候我吃肉吃重口味的菜,觉得好吃,但是那种好吃,多了就特别腻,刚开始那一口两口还很吸引,往下吃就特别疲惫。

但是吃这种清甜清爽的东西,就感觉吃很多也不会腻。

弘一法师的送别讲的什么(弘一法师临终前写的悲欣交集)(4)

他说:是啊,人生有时候的转变,就是忽然之间,可以从油腻转向清淡,只要你自己打破了对所谓山珍海味油腻重口的执着,你就能一下自然转过来。

我说:就像弘一法师这样,从一个喜欢热闹,精彩丰富的艺术家人生,忽然转成了一个青灯长伴,六根清净的生活。也是如此自然的转变吗?

他说:很多人的出家因缘不一样,各有各的因缘和转变。弘一法师的转变因缘,他自己也写的很清楚了。对于佛法,对于探索生命的终极答案的愿望,十分必要,势在必行了。

也许,他的前半生所经历,只是他另一种方式在体验生命,方式不同,感受不同,但是智慧的人,同样能够在富贵温柔之乡里,逐渐抓住那个:我需要寻求终极解脱“的心愿。

直到他一步一步走来,领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一场解脱。

有些修行人,当他们一心想要修行的时候,会感觉时间很不够,需要很好的珍惜时间。于是赶快行动,不再拖拉浪费时间在其他的事情里。

虽则喝酒吃肉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好,然而懂得了或者体会了佛陀所说心的生活,便一下对那些失去了兴味。就像你喝了这碗藕汤一样。

外人看了,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转变,以为你受了刺激,逃避困难,其实这种是有,然而很多的人学佛或者出家,并非生活过不下去,而是心里上向往着另一种生活。

因此有这样的因缘,也许可以说是前世的约定吧,这样说起来,更加浪漫一点。

我问:那么,弘一法师有没有得道呢?

他笑着说:你这样的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回答的必要,我们常常喜欢探究一个人是否得道了是否开悟了,从而忽视这个人的修行行持的不容易,忽视他的其他的影响。从圆融的角度来看,佛陀说众生都是佛,哪里有什么开悟的佛不开悟的佛。

弘一法师的送别讲的什么(弘一法师临终前写的悲欣交集)(5)

本来都是如此,只不过有些人不懂相认而已。开不开,我们知道了又如何?玄奘法师说的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世界上有些人,一辈子可能并不接触佛法,更是连佛经都没有看过,可是他做的事情是菩萨行。你说这样要从何说起。

以前有个故事,一位法师,从来不打坐不坐禅,一辈子讲经,最后生命要结束了,匆匆忙忙打起坐来,就成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佛陀说,法无定法,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一个固定的套路,可惜我们却十分喜欢这样的套路。用思维观念去理解这些东西,真是难办!

说到弘一法师,是一位不简单的法师,是难得的一位高僧,就他带给后世人的修行上的影响力,就非常值得赞叹,所以,很多人说他开悟了,去了哪里哪里,有的人又说他没有开悟,还差哪里哪里,这些都很可笑。

假设一个人得道,还有什么去哪里不去哪里呢?哪里不行呢,随缘而住啊,哪里都行,此处便是彼处,还在分彼此,分来去,那又成了个什么道呢?所以你听到,也要一笑了之,不要跟着凑热闹。

我说:那么,弘一法师临走时留下的四个字,悲欣交集。是什么意思呢?

弘一法师的送别讲的什么(弘一法师临终前写的悲欣交集)(6)

他说:悲欣交集四个字,是许许多多大善知识行持而得的切身体验。

是说悲悯之心和欣然轻快交错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篇章。

许多大修行人,到了那一个关头,忽然大哭一场,又转而大笑一场。哭的是兜兜转转,生命一无所得,笑的也是如此,折腾来去,竟然如梦如幻。

可是到了弘一法师这里,他用更加平淡的语气说出来,悲欣交集,仅此而已,生命,在这四个字里说尽了,说透了。

之所以力透纸背,具有极深的感染力,就是因为它确实是我们人的写照,即使你不是一个修行人,通过这四个字,也能很深的感到共鸣,会因此深思人生的意义,领悟人生的深刻内部逻辑。

弘一法师的送别讲的什么(弘一法师临终前写的悲欣交集)(7)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这四个字,都可以体会到这个心态,可是大多数人在浑浑噩噩的时候体会的不是弘一法师这样的悲欣交集,而是各种牵挂执着和放不下的东西,

悲喜建立在物质情感的得失之上,这种悲欣交集,是淤泥,是粘滞,是让人深陷的。所以,一般人还不能叫做悲欣交集,只能叫做喜怒哀乐随缘动荡。

随着外缘,我们生发喜怒哀乐,并且随时就起,不受控制,无法驾驭,来时一阵风,任由摆布,而我们居然还贪恋不已,无时无刻不在为这肤浅的喜怒哀乐而叠加更多的情绪和造作。

这和悲欣交集,实在相差太远。


真正的悲欣交集,是生命的两个写照,一个是值得悲悯,为何值得悲悯,因为一无所得,几十年辛苦走来,一切的酸甜苦辣,竟然全是梦幻,至此很难不悲,可怜自己,也可怜别人。

看到自己和众生,犹如陷在泥潭里的囚徒,无法出离,又看到自己和众生,本来便是圆满之人,只因无明所障,才得如此,这便是悲从中来的原因。悲悯的是所有的生命之苦,之冤枉。

所以佛以大事因缘而来,这个大事因缘,便是来教我们不再冤枉了。对于生命几十年走了一遭,走明白了,发现人生如梦如幻,儿女情长利益得失折腾一辈子一无所得,值得悲悯可怜,这样的悲悯,来自极深的定慧,

弘一法师的送别讲的什么(弘一法师临终前写的悲欣交集)(8)

如果一个人万般放下了,不再粘滞了,不再纠缠了,身心炯脱,自然有欣然之轻快,欣然之自在。这种喜乐,是带着轻松的喜乐,不是以拥有而喜,而是以解脱而喜,故称之为欣然。

比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般的轻快欣然。世间万般,无法再能撼动你,情也不能,钱也不能,色也不能,病也不能、死也不能,如此,还不欣然?

弘一法师的送别讲的什么(弘一法师临终前写的悲欣交集)(9)

因此,弘一法师这四个字,是自我总结,也是临终偈语,更是教导大家,正确看待生命,如法修持的四字箴言。

我听到此处,了梦法师手指着院子外的天空,我一看,居然有一轮明月,挂在天空。那月光十分皎洁,一下整个光芒便笼罩而来。

我睁开眼,发现自己还躺在床上,原来是一个梦。

(本文为故事,请勿当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