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打交道,面子问题很重要。中国人自古好面子,读书人更好面子,一事当前,面皮蒲方开口的不开口,该要求的不要求,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拓绝的不拒绝,结果失去了大好时机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有一种说法叫“面子杀人”,意思是说,有时候为了面子,可能伤害了自己,甚至牺牲了自己。而如果为人内向须腆,不能忍受各种在处世交往中的屈辱,过于顾及自己的虚荣心,就不能够与朋友和敌人相处,更不可能抓住机会显示自己,即使本身有出众的才智,也会淹没在芸芸众生里面。

刘备辛苦到什么程度(什么是厚)(1)

在某种程度上,厚黑学中的“厚”就是主张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抛弃自己的面子。“厚”是古往今来成功人士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人处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在历史上的许多时候,常常是那些将自己的脸皮正“厚”起来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厚”的含义有很多:忍一时之气,谓之“厚”;喜怒哀乐皆不发,谓之“厚”;聪明之中装糊涂,谓之“厚”;大丈夫能屈能伸,也谓之“厚”。除此之外,“厚”还有很多含义。总的来说,厚黑学中的“厚”,大多含有“表里不一”的意思,也意味着部分地舍弃个人的尊严和脸面。如果能将这些“厚”的智慧都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那么无论在什么领域,都可以使自已获得成功。

刘备辛苦到什么程度(什么是厚)(2)

刘备堪称“厚”学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厚道”智慧在各个方面的运用。三国之中,曹操和孙权的崛起都是有一定的政治资本,而刘备尽管号称“西汉中山靖王”之后,但是在强权争霸的时代,这些虚名已经不能带来太多的好处。因此,对几乎是白手起家的刘备来说,建立自己的势力尤其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刘备的“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厚黑智慧要求人们能够根据时势的需要,能屈能伸,忍辱负重,放下身段去讨好别人,行人所不能行,成人所不能成。在创业初期,刘备曾经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先在陶谦手中领得徐州,后来,吕布偷袭了徐州,刘备只能前往小沛。其后袁术派纪灵带大军攻小沛,吕布救了刘备。其后,张飞和吕布产生矛盾,使吕布攻小沛。刘备只能前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欲讨伐吕布,便联合刘备一起讨伐。吕布得知后立即先攻破小沛,刘备只得逃往曹操营寨。后刘备攻占徐州。曹操闻讯后大军攻城,刘备三兄弟失散,刘备只身逃往河北投袁绍。其后在延津被曹操击败,被袁绍派往汝南。刘备自以为许都空虚,便于汝南联合刘辟一同打许都。结果曹操及时赶回,刘备大败,只能前往荆州投奔刘表。刘表让其前言,以为曹操已经看透自己的想法,心中一惊,手中的筷子掉到地上。正巧此时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曹操生性机敏,怎会对刘备的失态不生疑心。但是刘备却借助雷声把自己闻言失态的惊恐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有野心了。

刘备辛苦到什么程度(什么是厚)(3)

人才是打江山的最重要资本之一。在推崇武力和智谋的时代,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招牌自然还不足以吸纳人才。于是刘备便遍行仁义,重感情,讲义气,因此广得人缘。纵观刘备的一生,他手下的文臣武将无不对他忠心耿耿,誓死追随。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刘备结识了关羽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寝则同床,亲如兄弟。赵云本是公孙瓒的手下,刘备见赵云,想要把他招来,于是待他很有情意。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不舍得分别,甚至还伤感地大哭起来。赵云十分感动。后来,刘备依附袁绍之后,赵云果然至邺城求见刘备,二人同床眠卧。赵云从此便追随刘备,终生不离。著名谋士徐庶离开他的时候,他更是送他千里,痛哭而别,徐庶虽然走了,却给他推荐了诸葛亮。而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更是妇孺皆知,一时传为佳话。当时诸葛亮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20几岁的青年,而刘备却委身亲自三次前往,锲而不舍,让诸葛亮深为感动,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此等等,这些人在当时都是人中翘楚、将中奇才,之所以能为刘备所揽,正是刘备广结厚缘发挥了作用。一个人想要有较大的成就,首先必须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忍则忍,该发则发;并且,他总是能够将自己的感情深深藏起来,不让别人看出丝毫端倪,似乎没什么能够打击到他的内心,也没有明显的弱点能被对手利用。汉献帝初平四年(18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独力难支,刘备率军相助,与曹军交战,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缓解危机。陶谦盛宴款待刘备,并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与刘备。刘备却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曹操退兵后,陶谦再向刘备提出让徐州,刘备苦苦推辞,终不同意。不久,陶谦染病,日渐严重,劝刘备接受徐州。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陶谦死后,徐州军民极力拥戴刘备执掌州权,手下将领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当然,刘备之所以三辞徐州,是出于对当时情势的清醒认识。当时的徐州正处于四战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视眈眈,邻近的军阀如袁术、吕布、袁绍之辈都在觊觎。一旦接管,兵锋相向自不待言。陶谦真心相让,其部下当然未必心悦诚服,这些问题,不容刘备不顾虑。不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徐州,对于刘备来说,毕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他也很想得到徐州。因而陶谦一死,在外有北海相孔融的支持、内有糜竺及徐州军民的广泛拥戴的情况下,刘备便不失时机地同意接替陶谦任徐州牧,将徐州据为己有。一切顺理成章,刘备不但博取了仁义忠厚之名,而且还赢取了民心任何有远大抱负想成为天下之首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顺理成章、安安稳稳地登上皇帝的宝座,更何况是在三国争霸的时期,刘备能以平民之资最后胜出,实在不能不算是奇迹,而助他成就奇迹的正是他自己的厚黑之术。刘备的脸皮之厚度,可真是举世无双。他在寄人篱下的时候懂得韬光养晦,肯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将领谋士,以仁义之姿欲擒故纵赢得徐州,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建立自己的汉室政权。有人怀疑刘备的仁义道德都是装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刘备的“厚道”的确有时让人看来扑朔迷离,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外在表现的确给人重仁义、惜人才的感觉,因此能够感动人,让人死心塌地地追随,并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如果说三国中曹魏是以权谋、实力取胜,孙吴是以地利取胜,那么刘备所开创的蜀汉则是以“厚道”取胜。刘备的厚学功夫真是一流,如果人们能像他一样“厚”的话,那么还愁什么办不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