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曾这样评价过老友蔡澜:
见识广博,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玩乐、文学电影,样样都懂。
食色性也,美食家蔡澜曾在节目中,毫无避讳地谈自己的爱情观。
在《十三邀》里,他面对许知远的提问:“您交过多少女友?”
他笑言:“几十个有吧。”
许知远问:“有61个?”
蔡澜答:“一年一个不过分吧。”
此话一出,吃瓜群众忍不住惊叹:这老头子可真敢讲。
被问到:“谈恋爱要怎么练习呢?”
蔡澜说:“就是丑的照杀。“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会骂他“老不正经”。
古稀之年,言谈豪放,低俗趣味。
许知远却称他为当代最懂享受生活的人。蔡澜风流的背面,透露着潇洒一世的豪迈和为人处世的哲学。
正如,他在婚姻内结交各色女友,却从未被八卦杂志拍到与女性友人亲密照片。
80岁的蔡澜,交往61位女友,妻子始终不离不弃。这人究竟有啥厉害之处?
01
1941年,蔡澜出生在南洋(现在的新加坡)一个华侨家庭。家中6口人,四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
父母祖籍是潮州人。有人会问,潮州人怎么跑到新加坡去了。这还得从蔡澜那位文人父亲讲起。
蔡澜父亲名叫蔡文玄是一位有趣的文人,生逢抗战时期。年轻时,他是当地一名教书先生。他有个怪毛病,喜欢打黑领带。当时只有家族办丧事的人才作这样打扮,他偏不,觉得时髦好看,天天这样穿戴。
蔡家和邵家是世交,蔡文玄又是邵氏兄弟的好友。在邵氏的邀请下,他从潮州去了南洋帮忙打理邵氏电影的业务。成为了一名侨商。
抗战爆发后,乱世中举家搬迁到了南洋。
蔡澜的母亲也是位传奇女性,年轻时就是女权先驱,做事果敢坚决。相比较父亲,则是文人风骨。
来新加坡后,母亲做了女校校长,父亲则在邵氏影业分公司的经理。闲暇时光,父亲就写诗,做文章。在异国他乡将最沉重的乡愁,用笔名“柳北岸”书写出来。
在新加坡的生活,父母要求四个子女,读书、写字。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为人之道。
深受父亲影响,蔡澜爱上电影,脑中充满幻想,青春期萌芽时,蔡澜早早接触到了“X”。也做了人生一件荒唐事。
02
蔡澜从小在戏院长大,耳濡目染,对电影十分痴迷。喜欢的电影,看上十几遍几十遍。
他还中意外国电影,为了能看懂英文,他特意去学了英文。1955年,14岁的他开始写影评。在《南洋商报》上发表影评文章,赚到的稿费,他就拿着跟一帮朋友们到夜总会厮混。
蔡澜在晃荡的青春期体验到一系列,现在看上去比同龄人”前卫“的经历:赚钱、喝酒、”X“、电影、文学。
不风流、枉少年。他的人生缤纷多彩来的太早,也太快了。
1957年,蔡澜去日本念书,顺便担任起邵氏电影驻日分公司经理。作为邵逸夫先生看着长大的孩子,蔡澜深受邵氏兄弟喜爱。他称自己是:邵先生雇员的儿子。
进入邵氏工作后,邵逸夫对他的要求变得严格,告诉他: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蔡澜一直践行这条教诲。
(第一排左3蔡澜、左5邵逸夫)
他在日本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买电影,看日本出的新电影,觉得好的就买版权,拿到香港配音、发行上映。慢慢接触电影行业。边做边学后期制作,参与的拍摄第一部戏是张彻导演的《金燕子》。
后来做到监制的位置。
80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期,不管拍什么都卖座,包括烂片也是,只赚不赔。最夸张的是,一部只卖一毛钱的《少林寺》,创下1.6亿的票房
在台湾,蔡澜接触古龙,想从他手里买版权。两个人嗜酒好色的男人,一来二往成了朋友。他们谈天说地,非常愉快。
蔡澜亲自操刀拍的第一部电影,便是和古龙的作品《萧十一郎》。
回到香港后,恰好当时邹文怀导演离开邵氏,自立门户开嘉禾公司。蔡澜运气好,一进公司,就当上经理。
电影卖座,邵氏公司赚翻了。那时候拍电影都在拼数量,电影质量每况愈下,小成本的风月电影,赚得荷包满满。长期拍低俗片、风月电影,蔡澜心生抗拒,这跟他期望过的电影事业大相径庭。
有一天他推开老板邵逸夫办公室的门:“我们有没有可能拍十部赚十部,再拍一部不赚钱的?”
两代人两种思维,邵逸夫接受不了为什么蔡澜这代年轻人放着钱不去赚,要讲电影情怀。
蔡澜是心窍通透之人,见老板听不进自己的建议,再加上自己不愿意再像个机器一样制作电影。索性,辞职了。
不做电影,他拿起了笔,当作家谋生。
03
60年代,金庸创办的《明报》成为香港的大众刊物,凭借写武侠小说积累的粉丝群庞大,明报的销量极好,队伍日益壮大。
倪匡也是武侠小说爱好者,成为了《明报》专栏作家。香江四大才子,开始相遇。
金庸、倪匡商量着,将作品搬上大屏幕,拍成电影。于是又认识了时任邵氏经理、黄金制作人的蔡澜。三个人,成为了好友。
金庸的作品,拍成电影后,比想象中还要受欢迎。《倚天屠龙记》拍摄期间,黄霑还是个做广告的,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他尝试着帮朋友金庸填词。
就这样,四大才子聚齐了。
一次饭局,蔡澜跟另外三人讲自己辞职的事:“以后我不做电影啦。”说完,闷了一口酒,眼神流露出失落。
金庸见状发出邀请函:“来《明报》写专栏吧。”
蔡澜当即同意,此后他成为杂文专栏作家。他的思想受古代文学的影响,骨子里的文人风骨尚存。风流不是雅致的情趣。
他给自己的一个专栏命名为“未能食素”。意在表达自己未能实现的欲望。
例如他写:“开J院呀,小时候已有这个愿望。像古代的青楼那样,女子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
读者问他:“世上还有这些女孩吗?”
蔡澜答道:“有的,一万元月薪不来,给她三万元总会来的!”他总是这样自信。
蔡澜天生就是个奇才,对一切新鲜事物有着敏锐触角。连去夜总会喝花酒这事,都能被他发明出一档访谈节目来。
当年,黄霑和林燕妮14年感情作罢。倪匡、蔡澜为了安慰失恋的老友,就常常三人跑去夜总会喝酒寻开心。
包厢里,伴随歌声酒气,三个大才子滔滔不绝地讲,将一屋子姑娘逗的合不拢嘴。
蔡澜寻思着:“咱们为什么要花钱喝酒、还要反过来逗笑一帮舞女?有没有可能我们这样的聊天方式做成一档节目,请明星做客,边喝酒边聊天?”
1989年,中国迄今为止“最不正经”的综艺访谈节目诞生了——《今夜不设防》
三个“老顽童”邀请娱乐圈大咖们来做客,林青霞、张国荣、钟楚红、成龙都是座上宾。
香槟开好,边喝酒边谈,聊天话题百无禁忌,观众看得直呼过瘾。
由于话题大胆、敏感,被列为“十八禁”需家长指导下收看的节目。
蔡澜事业的第二春风生水起。感情线遍地开花。
名气就像吸铁石,人一旦有钱有名,慕名而来的花花和蝴蝶自然往你身上铺。况且像蔡澜这类风流才子,更是招蜂引蝶。
04
蔡澜一生交过六十多个女友,那么他老婆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的妻子叫方琼文,是一名电影监制,工作能力出众、聪明能干的女人。
俗话说的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蔡澜一生追求逍遥,当年到了年龄为了取悦母亲,娶了老婆。结婚前就约法三章。
他总结为7字:“会做、爱吃、不管我。”
太太方琼文,工作能力极强、聪明、会做一手好菜。非要讲有什么缺点,就是不够漂亮。至少不符合蔡澜最美女的定义。
他们的婚姻太奇葩,两个人互不干涉,各忙各的,累了就回同一个家。蔡澜曾经说过:“如果出差几天不回家,我会挂念妻子。”
面对质疑声,他毫不遮掩地讲:“我从来没有自称正人君子,也不顾那些天天在变的道德观念。
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蔡澜从一而终坚持“丁克”。
在《鲁豫有约》节目中,一番对话把主持人鲁豫惊到了。不生孩子的理由,居然是:不想有孩子管我。
主持人颇为感慨:做您太太不容易。
蔡澜,面露一丝尴尬,笑着表示赞同,顺着将话题一带而过作结。他总是有能力放大自己的风流才情,缩小不愿意面对的问题。
在《十三邀》里,面对许知远的提问,也是这种态度:”我要带给大家快乐,不快乐的都装进心里的保险箱藏起来。“
这就是蔡澜的处世哲学:永远一派玩世不恭的样子,在不破坏大局的情况下,点到为止,适可而止。
被问到,这一生有什么觉得亏本的事情,他笑道:“我有很多女朋友都跑掉了。”
什么时候与美食结缘的呢?
有次,蔡澜看老友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经典桥段:黄蓉为了让洪七公教郭靖武功。做了一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菜肴,这道菜深受洪七公喜爱。
蔡澜突发奇想,按照小说里的描述:找来电钻,在火腿上钻了24个小孔,用圆勺舀出豆腐,装进去。蒸煮,火腿味嵌进豆腐里。美味就出炉了。
金庸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杜撰的一道菜,居然真被蔡澜给做出来了,味道还真不赖。
蔡澜对食物的随性态度跟他为人处世相仿,在他的散文集《今天也要好好吃饭》里这样写的:
我一向认为欣赏食物,会吃不会做,只能了解一半。真正懂得吃的人,一定要体验厨师的辛勤和心机,才能领略到吃的真髓。
1992年,蔡澜由专栏作家,变身商人。创办了自制饮食暴暴茶、暴暴饭等产品,还研发出佐料酱料。
2007年,进军内地饮食业,在深圳开了一间蔡澜美食坊餐厅。
多年来牵手各大卫视台,打造一系列美食类节目如《蔡澜品味》、《蔡澜老友记》等。名声大噪,在美食届开创了独树一帜的事业。
蔡澜的后半生致力于美食、出版书籍。2012年起,担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第二季总顾问。事业版图扩展全国。
时至今日,蔡澜成功将自己融入时代变革,用文化智慧链新一代年轻人。他的微博有1100万粉丝,对于一个上世纪出生的名人而言,是莫大的成功。
蔡澜老先生今年80岁,膝下无子,靠“吃”和“享乐”逍遥一生。这样的人生,你们觉得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