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族有许多姓氏。其中显赫闻名的,主要有张、蒙、郑、赵、杨、段、高、董等氏族。

在大理的白族中,张氏一族曾是最早的王族。张氏先祖仁果、龙佑那、张乐进求是早期白子国的国主。

白族人以前姓什么(白族姓氏及设睑之地解惑释疑)(1)

张氏之后,在大理历史上有“五姓固守”政权之说。这五姓即蒙、郑、赵、杨、段。蒙氏一族到细奴罗时登上王位,细奴罗之后,其袭位取名采用了父子连名的方式。如细奴罗之后的第四代王是皮罗阁,第五代王是阁罗凤,第六代(副王)是凤伽异,第六代王是异牟寻,第七代王是寻阁劝等,其每一代王姓名的末字,即为下一代王的姓名开头的字。蒙氏一族因为世代为王室,故地位显贵。

郑氏一族始于唐天宝战争,郑回作为战俘而得到南诏王重用,并当了清平官。其后第七世孙郑买嗣当清平官,大权在握,在唐天复二年(公元928年)杀蒙氏家族800余人,纂位建大长和国,在位8年,其家族亦显赫一时。

杨氏一族在南诏时是大族。大长和国时,杨干贞任东川节度使,不久杀郑隆亶而立赵善政,后又废赵自立为王,号大义宁国。在位8年。杨氏家族地位一直显赫。

赵氏一族在南诏时也是大族,赵善政在大长和国时任过清平官。杨干政杀郑隆亶后被立为国主,但只在位一年,即被杨干贞废。赵氏家族一直为贵族。

白族人以前姓什么(白族姓氏及设睑之地解惑释疑)(2)

段氏一族在南诏时就声名显赫,段俭魏、段宗榜、段思平都曾当过南诏的清平官。段思平是大理国的开国君王,段氏家族承袭王室时间最长,在大理白族中,一直处在显赫地位。

高氏一族在大理国时期也是大族。任相国的高升泰还曾废段正明王位,纂权自立为王。但其在位仅两年,病死前又遗命子孙还国于段氏。其后高氏一门在大理国后期掌握实权,高氏一族也长期地位显赫。

董氏一族为滇中旧族,汉晋时期即为大姓。蒙氏世隆即位时,董成为清平官。段思平在位时,董迦罗为清平官。董氏一族曾在大理国初期显赫,但后来高氏一族崛起,董氏一族就没在高位了。

白族人以前姓什么(白族姓氏及设睑之地解惑释疑)(3)

此外,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白族还有李、王、严、尹、周、洪、施、杜等氏族比较闻名。而皇室贵族常以“九隆”之族自称。阮元声《南诏野史》云:“哀牢有一妇名奴波息,生十女,九隆兄弟各娶之,立为十姓,曰董、洪、段、施、王、张、李、赵。九隆死,子孙繁衍,各居一方,而南诏出焉,故诸葛为其国谱也”。 此记载毕竟是野史,不可全信。但总体而言,白族的姓氏是百家姓,姓氏比较多,这应是历代人口流动融合造成的缘故。有不少姓氏,在古代六诏和大理国时期不算显赫,但迁居到外地后,却成了旺族。如谷氏、钟氏、熊氏、陈氏等族,从明朝流落到湖南桑植一带后,经过数百年的繁衍演变,也就成了当地白族的大姓。

最后,附带谈谈大理设睑之地的疑惑问题。南诏时期,大理地域行政管辖设有“二都督”、“六节度”、“十睑”,每一睑大约相当一个地市或县级的行政机构。如喜洲睑就是其中一睑。喜洲睑又称为“大厘睑”或“史睑”,因喜洲在隋朝时,隋文帝派太平公史万岁征滇中,曾在此驻兵,素称史城。故南诏设睑后,喜洲又称“史睑”。湖南桑植白族的民间歌谣中,有“家在云南喜洲睑,苍山脚下有家园”的唱词,说明喜洲睑的行政管辖称呼,很早就为迁徙到桑植的白族先祖所牢记。(本人《大容共享》公众号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