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沈阳网】

花园里唱歌的仙女(声音里的玫瑰)(1)

丁威和祖母在老宅前留影

花园里唱歌的仙女(声音里的玫瑰)(2)

在话剧舞台上的丁威(前排右一)

花园里唱歌的仙女(声音里的玫瑰)(3)

丁威近照

花园里唱歌的仙女(声音里的玫瑰)(4)

丁威一袭戎装,深情地朗诵作品《军礼》

花园里唱歌的仙女(声音里的玫瑰)(5)

丁威(左二)与葛兰(左三)女士

世上有这么一种幸运的人,他们能够驾驭美好的声音,在声音筑成的殿堂深处徜徉。

声音里的生命是珍贵的,熠熠生辉,这些生命可以藉由科学的智慧的伟力而流传到遥远的未知。一百多年来的人真是比古时的人幸运太多了,从血火大地隆隆而来的人类脚步,抑或黑暗里的喃喃低语,在这中间,我们一定曾经拥有无数美好的声音,但是,那些声音却没有能够留下真身。庄子致予天籁的声音,苏格拉底雄辩的声音,李白激越的声音,莎士比亚华丽的声音,王阳明内观长啸的声音,罗伯斯庇尔鼓动的声音,只可借着文字的通感描述而再现于想象。

当声音终于能够穿越时空的局限,今时的桂冠诗人和朗诵者、歌唱者、讲述者和辩论者们改变了我们的时代,并且这些声音里的金石之力和闪光之匙,使得思想和情感处处传播,击中了每一个内在的精神,添彩生命之森。

所以,播音的人既是在发出声音,更是在致意情感和思想,是在拉着每个生命亲近殿堂,并赠给他们金色的玫瑰。

辽宁有很多播音乃至声音艺术的大师,李默然、王秋颖、刘凡、房明震、齐芳、丁威等,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的灵魂的手是捧着盛放玫瑰花束的,是要献给信仰、知音和爱人的,这金色玫瑰纵使经历时间与遗忘的长路,也永不褪色凋零。

当你把美好的事物传递给他人,你的心头也会漾起愉悦与馨香。丁威是幸运的人,作为播音者,他的声音既是艺术,也是生活,惠及了数不清的人生与缘分,与前辈、后辈们一样,他的生命因此不同,他的声音里传递着珍贵的东西。

南兵的童年

丁威有副好嗓子,是业内公认的评价,高、中、低各个音域,他都能随意切换,驾驭自如。凡是有他在的场合,人们总是被他的声音所吸引,会不由自主想安静下来,聆听字正腔圆、充满磁性的讲述。

人们常说,艺术与童年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名状的必然联系,丁威也不例外。若循着那些远去的风景回溯,便能找到好声音的源头。丁威的乳名叫南兵,取其父亲由上海到沈阳当兵、扎根的经历。其母亲是齐齐哈尔人,有着国高的学历,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女性。20世纪50年代,曾陪同沈阳市第一任市长焦若愚接待国际友人。

在别的家庭都在为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而动脑筋的时候,丁威的母亲已坚定地节衣缩食,为丁威买回各种罕见的乐器,“下血本”不能穷教育。于是,在丁威十三四岁时,已能演奏木琴、二胡、中阮等古典西洋多种乐器。

美妙的旋律、音乐的熏陶,为少年打开了走进艺术世界的那扇窗。

万里挑一

读书那会,丁威能歌善舞还能演话剧,是学校文艺队的文艺尖兵。彼时,经常有部队到学校招收艺术特长生,前进抗敌话剧团也在招生之列。每每机会来临,才艺展示、基础素养,各个环节丁威都是人群中最打眼的那一个。可当时丁威父亲还没有落实政策,所以他只能屡次与飒爽的军装擦身而过。

不过,通往艺术的大门,并没有对渴望艺术的心完全关闭。前进抗敌话剧团的教师林华春不舍得放弃丁威这个好苗子,课余时间,他按照话剧演员的方向培养了丁威两年。1980年,转折来到了丁威面前。沈阳人民广播电台为筹建沈阳电视台,面向社会招聘新闻播音员。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后,24岁的丁威报了名。“全国有近两万名热爱播音主持事业的年轻人报了名。大考每轮持续5天,共历时3个月。”经过激烈角逐,最后共有三名男生、两名女生“上岸”,丁威便是那万里挑一的好声音之一。

有感染力、穿透力的声音来自哪里?同很多声音名家相似,究其根本,正是得益于曾经的话剧学习和演出经历。比如邱岳峰和程之,汤姆·肯尼和马克·哈米尔均曾有丰富的台前表演经验;而孙道临、张涵予,欧美的安东尼·霍普金斯、罗宾·威廉姆斯更是演、播兼备,雨果·维文和爱德华·诺顿更是戴着面具仅以声音“出镜”就塑造了经典角色。

真正的共鸣

为什么很多人沉醉在那些好听的声音里?为什么很多声音令人感觉是传神而且珍贵的?为什么这世间有能够令人感到“声临其境”的艺术之声?若仔细聆听丁威的声音就会发现,韵律中既有饱满高亢的神采又有充满激情的波荡,声音好似一股清泉水从远方悠然飘来,听罢让人难以忘怀。

技巧自然是有的,不过丁威认为,所有的技巧都应是为了感情而服务的。如果只单纯耍技巧,发出来的声音会显得苍白无力,而唯有用感情发声,才能引起真正的共鸣,才能连接梦想还有人生。

几年前,丁威播过一个叫做《军礼》的作品,那是一位红军军需处长在长征路上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这是丁威喜欢朗诵的类型,情感的流动可以调动他心中所有的激情。雪山、草地、那根不舍得吃下的可以带来短暂温暖的红辣椒……由耳入心,声声雕刻着决绝。

后来,在给前进文工团培训主持人时,丁威也用这个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你想想,一个战士就那样冻死在了长征的路上,你的情感应该由此提升上来。”丁威不断地做着示范,动情的泪也一次次在语调的起伏中,簌簌落下。

此刻,音域覆盖下的每颗灵魂,都得到了治愈、升华。

心安理得

几十年的播音主持经历、每一段生涯里,丁威用声音给每一次缘分,雕刻下精致的注脚。他也在前行中,边走边总结经验,把对声音的理解传递给一代代新人。

2009年,以老一代著名播音员夏青名字命名,促进朗诵艺术普及、发展,挖掘、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在北京拉开序幕。丁威作为辽沈赛区的总指导、总领队,带着辽宁的好声音连续参加了5届夏青杯,成绩卓然。辽宁声音的魅力与实力,也在一次次夺冠中,得到了跨领域、跨区域的认可,获誉“夏青杯金牌梦之队”

当年,跟丁威学习《军礼》的那名前进文工团主持人,就是第四届夏青杯全国二等奖的获得者。后来,他又在公安部朗诵大赛中,摘得了桂冠,成为近年来公安系统唯一一个凭借语言艺术荣立二等功的干警。

奖牌越捧越多,许多语言教育机构提出聘请丁威做艺术顾问,“啥也不用干,挂个名就能躺着挣钱。”丁威一一回绝了,不为之所动,一如他刚到电台工作时的操守。当年,录音棚里的声波让许多人为之疯狂,无数的信件、礼物和鲜花如雪片从四面袭来,挤爆了收发室的小信箱,丁威将礼物都如数上交。“人活一世,图一个心安理得,有些事是红线,不能越。”

用气去说话

丁威的爱人是一名大学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播撒希望。爱人曾十分苦恼,每次给孩子们讲完大课,嗓子总是沙哑肿痛,紧得不得了。于是,她向丁威寻求“不累嗓子”的发声技巧。

“你别老用嗓子发声,记得用丹田,用气去说话。用嗓子喊能不哑吗?你看歌唱家,一场音乐会下来,嗓子不会倒,不过他们会肚皮疼。”最近,爱人的嗓子又哑了,“那是你跟我吵架吵的,不吵架的话,嗓子就好了。”丁威哈哈地笑了。

朗诵界名人杜桥也总找丁威“咬文嚼字”。杜桥在录制余光中的《乡愁》时,段落结尾处的“头”字,试了几次,还是觉得不理想。“儿化”地读,显得不庄重;重音落在“头”字上,听起来又有些不优美,仿佛像一头两头的老黄牛。“你试试轻轻地读,有控制、含着地读。”在丁威的提示下,《乡愁》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需要控制的,要善于用头脑去思变,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丁威一贯坚持的思考。

丁家沙龙

熏酱菜、红烧鱼是丁威的拿手菜,得到了母亲真传。因父亲是老革命、老干部,丁威小时候,家里住的是独栋楼房,一楼的客厅有架俄罗斯式的大沙发,扶手能有一尺宽。学生时代,学校学习小组的成员最喜欢到丁威家学习,在宽扶手上写作业、尝丁母烧的菜,如此快乐。

如今,在浑河北岸,丁威有一套可以看浑河波光的平层宅子。这是丁威专门用来和朋友欢聚的基地。每次,朋友到家中做客,丁威会找个角落坐下,静静地看朋友们谈天说地、畅所欲言。有时,他也会悄悄系上围裙,给亲朋好友煮上一碗自己家包的上海馄饨。“丁氏沙龙”由此得名,成为传说。

难忘师生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发生时,作为辽宁省朗诵协会会长,丁威组织了百名辽宁省朗读名家以微信语音接力的形式录制了一段作品,用声音为抗疫助阵。作品的第一句,由著名播音员葛兰女士开场。当话筒里年逾9旬的葛兰女士激昂的声音响起的那一刻,丁威感到,时光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再续了当年的一段师生情。

1989年,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播音员集训班,来自全国各地160名年轻的播音员会聚北京。丁威是整个班的大班长。而这也让他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葛兰、夏青、铁成、方明、红云等当时享誉全国的老一辈播音员。在播音间里,丁威就站在他们身后,听他们现场播音,“那种感受和听带子是完全不一样的,是那样的严谨庄重、稳健旷达,极具感染力。”

2018年,丁威带领辽宁省朗诵协会创办了首届辽宁省语言艺术节,活动得到全省大、中、小学和城市朗诵爱好者、阅读朗诵者的广泛参与。这几年,丁威又带领辽宁省朗诵协会的会员们走入基层,将声音的魅力和价值播撒向远方。

每年7月,是沈阳市市花玫瑰盛放的季节。色泽艳丽,花朵硕大,馨香阵阵,煞是好看。

就在不久前,刚刚考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的主持人子轩特地给丁威寄来了一大捧鲜花,以谢师恩。捧着花束,丁威一脸的幸福。他的声音恰如这市花一般,粲然可观,落落清欢,带着生命的温度,让那些青苔斑驳的老墙,也生出馥郁的馨香。文/关彤 韩扑 摄影 陈鸿博

本文来自【沈阳日报-沈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