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长期采用高糖饮食会对身体造成多种不良的影响,如导致脂肪堆积、引发体内酸碱失衡、以及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等。因此人们的消费趋势也因此开始向低糖饮食转变。近些年来,现代的消费者比以往都更加注重糖分的摄入,由此引发了一场控糖风潮。
为此,许多食品厂商开始寻求白砂糖的替代品,使得其产品既能满足当代人的低糖消费习惯,又能保护食物本来有的良好口感。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名为“代糖”的添加剂应运而生。相比于传统白砂糖,代糖产生的热量更低,而且能以更少的剂量提供更浓郁的甜味。因此,许多食品厂商选择在他们的产品中使用代糖替代白砂糖。
一、代糖的历史可能许多人会认为,人工代糖是一种近几年来新发明的添加剂。但其实早在1879年,第一代人工代糖“糖精”就已经诞生了,并且在1884年就进入了食品市场。但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代糖一直未能打入主流市场。尽管人们知道过量摄入糖分有可能导致心脑血管损害,但是能佐证此观点的相关研究进展仍十分缓慢。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指出,相较于糖分,脂肪才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
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儿童肥胖专家Robert Lusting教授发表了一场名为《糖:残酷的真相》的著名演讲,由此引发了代糖的真正崛起。从这时起,人们才开始正视糖类这一让人又爱又恨的食品添加物。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关于糖摄入的指南中便明确指出,成年人每日摄入的糖类不应超出当日摄入总能量的5%(不超过25克)。许多国家也开始向食品企业征收含糖饮料税,希望以此来减少含糖饮料在境内的销售量。自此,全球的消费风向正式开始向低糖和无糖发展。为了迎合消费者,食品厂家纷纷使用代糖替代传统蔗糖,并大力推行无糖或者低糖的产品,其中便有我们熟知的零度可口可乐、木糖醇口香糖、以及0卡气泡水等。
二、代糖的分类代糖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代糖的产生方式,将其分为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顾名思义,人工代糖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手段得到的,常见的人工代糖有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其特点是使用小剂量便可以达到高甜度,不仅如此,人工代糖的生产成本低,因此也更加受食品厂商的青睐。相比之下,天然代糖则相对较安全,通常是从植物中提取得来。常见的天然代糖有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等。相比于人工代糖,天然代糖的成本更高,因此市面上使用天然代糖的食品相对较少。
另一种则是根据代糖的营养价值,将其分为营养性代糖和非营养性代糖。简单来说,营养性代糖是食用后能产生热量的代糖,而非营养性代糖则不能。常见的营养性代糖有从蓝莓中提取的山梨醇,从玉米芯中提取的木糖醇,以及从海草中提取的甘露醇。营养性代糖能相当程度地提供和蔗糖一样的甜度。其中,食用山梨醇和木糖醇还具有清凉的效果,因此许多口香糖和糖果的制作过程中会加入这两种代糖。
另一方面,非营养性代糖普遍有着高甜度的特征,更多是作为补足作用,减少使用蔗糖后的甜味空缺。简单举例,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 200-300 倍,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150-200 倍,而蔗糖素的甜度甚至可以达到蔗糖的 600 倍。但是,非营养性的代糖多为人工合成,长期服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参考资料:
[1]McGandy, R. B., Hegsted, D. M., & Stare, F. J. Dietary fats, carbohydrates and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67)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2015)
[3]FBIF食品饮料创新.“0糖0脂0卡”,一切归“零”后,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2021)
文章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