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涉及病症(黄帝内经缺失的第七卷是被人故意隐藏的)(1)

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的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第七卷神秘消失,其修真窍要、奉生绝技被"师氏藏之"而始终没能大白于天下。唐代医学家王冰预言"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显大圣之兹惠无穷"。

一千两百多年前,中医学养生史上,有一位叫王冰的著名医家,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医学养生学研究实践,并对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作了系统整理作注后,在他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开宗明义不无感慨地说:"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王氏已得其旨

黄帝内经涉及病症(黄帝内经缺失的第七卷是被人故意隐藏的)(2)

王冰,号启玄子,据考生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卒于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享年94岁。王氏弱龄慕道,夙好养生,精岐黄之学,尤笃好医方,为唐代著名的医学养生家。

因其在医学养生学上的杰出贡献,官拜太仆令(主管医疗卫生的最高行政长官),致力于《黄帝内经》的研究整理,有鉴于"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乃精勤博访,"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历一十二载。

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撰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及至今日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他幼年体弱,故特别重视养生,从医、道之中汲取养生学理,勤而行之,使他健康长寿。因此他视《黄帝内经》为"真经",奉为"至道之宗",是深受其益的肺腑之言。因先贤有戒,而精到实用诀窍,却为其所秘。

《黄帝内经》实际包罗万象

黄帝内经涉及病症(黄帝内经缺失的第七卷是被人故意隐藏的)(3)

古代先贤一直不断地在为防病治病、保全自身的健康长寿、顺应自然而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如果说伏羲、神农、黄帝是集上古哲学、养生学之大成者,那么广成子、赤松子等便是当时养生实践的杰出成就者,而老子、庄子便是中国道学养生的鼻祖。

从中医养生学角度,《黄帝内经》一书被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可见中医养生学理论和实践,概源于此。

据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原本有十八卷,其中《素问》九卷、《灵枢》九卷。然而千余年后,至唐·宝应年间,所见到的《内经素问》"仅八卷尔";"虽复年移代革,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卷,师氏藏之",而致湮没。尽管其学理犹存,而养生方法却为前人所秘。

近千年里,中医药保健祛病对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医学养生理论和实践虽在历代医学大家的防病治病及养生实践中也不时有所展露,特别是在道门、儒学和佛教高士之中,以玄学、儒学、佛学为理论基础的行修也有其成就者,然而医学养生修真之真谛,《黄帝内经》的奉生绝技始终未能大白于天下。

缺少的极有可能是养生秘法

黄帝内经涉及病症(黄帝内经缺失的第七卷是被人故意隐藏的)(4)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静以养生理论,高度概括了顺应自然、摄生保健的方法和效果。《黄帝内经》的养生保健理法,和各家各派的养生思想相印证也基本一致,是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根本大法。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作为记述轩辕黄帝与岐伯天师内庭设问、探讨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防治的医学典著,搜集上古真知,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宇宙自然法则、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摄生预防等,无不悉备。

据《史记》记载,为求长生之术,黄帝还曾向崆峒山得道隐士广成子顶礼求教,得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指点,领悟静以养生,即端正身心,清静无为,自身阴阳媾和,能产生新的生命能量;慎守自身真一之气,生命能量自然壮大旺盛之妙道,受益匪浅。

时经两千年后,老子以身证天、以天验人,在虚极静笃之中反复体悟人与自然的同一性,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的概念,指出道本虚无、静极生动、无中生有的自然规律,揭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二气结合而成的自然衍生奥秘,故称"黄老之道"。

此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都来研究实践这一至高无上的哲学道理,庄子实践黄老之道,悟出了修炼中动静相兼,达到最佳的生理状态及人与自然的生息妙用。

经过众多贤哲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古人对人体生命活动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先后都对《黄帝内经》作了多方面的补充和完善,历数个世纪才得以完成的《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巨著,博大精深。

由于《素问》七卷的失传,《黄帝内经》博大精深的真理缺乏实践方法的证实,使人难以领会,故常被视为玄学而不予重视。其实《黄帝内经》诸多篇章引用的词条,多属古人实践所得之结晶,是打开人体生命活动奥秘的钥匙。

指向真气导引法

黄帝内经涉及病症(黄帝内经缺失的第七卷是被人故意隐藏的)(5)

《灵枢·刺节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说的是真气是天阳、地阴和合化生的人体生命能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指出真气即循环无端、周行不殆的经络之气,真气运行方能体现经络活动的实质。《灵枢·上膈》"恬淡无为,乃能行气"等,都说明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静极生动的自然法则是保健免疫的根本大法。

《易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界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泰而万物生生不息;人体呼气心火下降,吸则肾水上潮,心肾相交,水火互济为生命活动的根本。任督环流,阴阳交媾,肾气灌溉脑海,元神本能力量旺盛,则表现为无物无我,唯元神独存,与大自然同体,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又如久隐复现的《内经图》、战国时期文物《行气玉铭》,都是全真导气实践的真实描述,与《黄帝内经》行气摄生修炼一般无二,处处相同,故都可视为《素问》七卷实际修炼的具体内容。

"三圣道"的全真导气,亦即《黄帝内经》中的行气摄生。至于如何全真,如何行气,各家经典都无详细记述,只教在动静中求索,呼吸上用功。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传,是谓得道。"

古人把认识自然规律、沟通宇宙自然的实践方法,视为天机秘旨,不得其人常秘而不宣。这是因为根器钝劣之人,接受不了至道之理,反而会无知嗤笑。"传不择人,不但没有效果,反将高尚的道义贬低、庸俗了。因而《素问》七卷至道的实践方法为师所秘,也就不难理解了。

据传王冰当时确是得到真传,并躬亲实践有得,且将先师口授秘诀撰成《玄珠密语》十卷,藏于五岳之洞中,冀以传于异人,而不敢私自示人传世。只是对此绝妙养生法宝的盛行寄厚望于后世,并睿智预言:"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显大圣之慈惠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