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新加坡的理由是觉得这是一座“集合了东西方优点的城市”,离开时又觉得这是”集合了东西方缺点的城市“。回过头想,来到和离开的理由结合起来其实刚好是生活在新加坡这座城市的体验。

饮食:

整体上说中国人不可能找到除中国大陆之外如此像中国的城市了。甚至在香港,占统治地位的粤菜和粤语也会让大陆人有微微格格不入之感,而在新加坡,食阁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大部分公司里的本地员工习惯上班说英文下班说中文,中午和同事吃饭,大家会相约吃炒牛河、蒸饺、烧鹅饭,麻辣香锅也是大部分新加坡人的最爱,除了中餐,东南亚的各种美食比如泰国冬阴汤、越南牛肉河粉也很对中国人的胃口,吃完饭再喝杯珍珠奶茶,这种极接中国烟火地气的生活在欧美不可想象。食阁里一份饭的价格在人民币20元到40元之间,一杯珍珠奶茶15元,几乎持平了北上广物价。

新加坡和吉隆坡哪个更好(东西方优缺点的集合)(1)

Hainanese Chicken Rice海南鸡饭,其实就是白切鸡饭,食阁里大约3-5新币(15-25人民币)一份

新加坡菜市场,各种适合中国胃的食材

新加坡和吉隆坡哪个更好(东西方优缺点的集合)(2)

关于饮食这一段,我提到了新加坡汇聚各种中国食物而不仅仅是粤菜。评论里有位广东兄弟认为我以上关于饮食的评价是”有点把粤菜和大陆其它菜系对立起来的感觉",这个观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对于中国人来说,粤菜、川菜、鲁菜是不同的菜系,然而新加坡不属于中国,新加坡人没有那么熟悉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他们是看不出哪个菜来自哪个省份的,他们只知道“这个应该是中国菜”,就和我们中国人看到冬阴汤和绿咖喱想到泰国菜,有几个中国人分得清这是泰北还是泰哪的特色呢。

语言:

Singlish被很多中国人嘲笑,我非常不明白作为英语也不是母语的中国人有什么立场嘲笑新式英语。中国人也许在发音上比一部分新加坡人强,但新加坡真的做到了全民、哪怕一个食阁里卖鸡排饭的小哥也能用英文侃侃而谈。绝大部分新加坡人对于中国人并不流利的英语是持友善态度的——当然肯定会有人说我遇到的新加坡人都不友善,我觉得这取决于你接触的人的层次、你个人的性格和你的运气。新加坡再小,也不可能全国人民都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我的感触是,只要你待人友善、有专业能力、工作认真,大部分新加坡人也会友善待你。举个极端的例子,我之前的公司有个50多岁的女leader,我每次把做完的报告给她她都会认真给很详细的意见,虽然没什么私交我也从她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离职后加了facebook才发现,她是个反华,facebook上充满了各种反华转载。政治立场不同,但她看到一个工作认真的中国后辈,她并没有公报私仇,反而很乐意教我一些东西。这是很典型的新加坡人,很有专业精神,只要你工作上是专业的,他们也会以专业友善的态度对你。

说回Singlish,刚到新加坡时我在一家非常典型的本地公司工作,公司和欧洲公司有大量业务往来,公司里除了几个经理所有员工都没有大学文凭,一群没读过大学的人可以用英语毫无障碍地谈合同、做生意。那时我刚从英国拿了硕士文凭,拿着全公司最高的学历、说着半吊子的英文,同事总是很友好地夸我有英国口音,有时还自嘲自己说的是singlish,但我知道他们这么说只是因为友善,我的英语表达能力不及大部分本地人。有一次我接到欧洲客户的电话,对方大概是个德国人,英文说得神似德文诡异难懂,周围的同事大概感觉到了我听不懂电话那边的话,一位偷偷递上‘“Can I help?”的纸条,另一位在我放下电话后说”欧洲就是这样什么人都有,不像你们英国英语都好听“。

在新加坡这个国家你会遇到各种口音的人,印度口音、澳洲口音、日本口音、甚至很多英国人也自带很重的口音,新加坡人对所有口音泰然处之,随你说什么口音,我自有一套回。语法、口音在这里都无所谓,英语就是大都市里交流的工具。作为英语非母语的中国人我一直觉得这是新加坡非常好的一个地方,语言就是工具,能用就行。

在新加坡待得久了开始慢慢感觉到一些缺点。最近很流行一句“不舍爱与自由”,套到新加坡这座城市,政府将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你可以温暖纯良,但似乎难以追逐爱与自由。

移民:

新加坡在房价控制方面做得特别好,一对新加坡小夫妻可以在完全不依靠父母的情况下工作小几年就轻松申请到祖屋完成有房大业——当然这是在得到了新加坡永居或公民身份的前提下,这就引出了大部分中国人离开新加坡的第一原因,移民政策。

新加坡有一套捉迷藏的移民政策,其移民的标准是因人而异、随时变化且不对外公开的。因此你会看到两个看似条件差不多的申请者,一个来新3年拿到了绿卡,然后申请祖屋安居乐业,一个苦熬8年依旧求而不得,外人眼中的“看似相同”也许是政府眼中的“完全不同”。没有标准造就了坊间大量的传说,比如生男孩容易拿绿卡、单身女性比单身男性容易。没有绿卡意味着生活无法走入正轨,买不了祖屋、不敢轻易换工作、政策一换你就得打包走人,没有标准让你不知道这种三等公民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反观其他国家,英国工作五年或居住十年可换永居,澳洲和加拿大走打分制度,分高者入池,美国各种路子遍地开花。而在新加坡,这是一场无期徒刑,没有标准、没有解释、没有尽头。

工作:

移民不确定带来了职业发展的无法定位。后来在澳洲我认识一位复旦大学毕业的卖房经理,他曾经是自己高中的高考状元、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也不错,孩子出生后人生进入瓶颈,职业发展和孩子的未来都很迷茫,然后走了技术移民到澳洲,虽然做的工作不如以前那样高大上,但他很满足于在郊区和妻儿有间大house、准时回家、不错过孩子成长每一时刻的生活。第一代移民几乎都必须为了在别人的国家生存下来而放弃一部分事业,放弃事业不是什么坏事,很多人天生更满足安逸的家庭生活。而新加坡的特色在于中国人在这里更容易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但职业天花板和技术难度又远低国内,换句话说,新加坡不能给大house的安逸生活但能让你找到一份比较对口的工作,然而如果你不能在新加坡拿到绿卡立足、回到国内你将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职业状态。有一对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毕业的小夫妻,熬了7年不知道为何绿卡一直没批,想尝试回国投简历却发现国内同年龄段求职者的项目经历和技术水平远高于自己,继续留新吧又不知道还得为绿卡耗多久,不留吧既舍不得7年的时间成本也不知道回国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群人几乎都处于心态崩得一塌糊涂,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不敢买房不敢换工作不敢想未来的状态里。

教育:

教育应该是促使我离开新加坡的最后一根稻草。新加坡一方面完美继承了华人世界将读书效果与最终社会地位挂钩的传统,因此小孩读书压力极大,另一方面大部分新加坡人是没有大学文凭的,大学是少数人才有机会接受的“精英教育”。新加坡教育模式很复杂,简单说就是在小学阶段便开始分流,成绩优越者进入精英班得到大部分资源,平庸之辈很早便被分入很难出头的其他班,从此连大学之门都极难踏入。分入好班的学生则必须更加努力才能保证后面连续不断的分流不被淘汰,最终存活下来的一小撮人成为获得最优质教育的精英,走向律师、医生等优质阶层,其余大部分平庸之辈进入各种技校学得一技之长成为大都市里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我曾经和新加坡某大学的一位老师讨论过这种具有魔幻色彩的精英教育,我说我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成绩很一般,所幸老师和社会没放弃我,高中忽然开窍高考考得出奇地好,也算是教育改变命运有了后来的人生,新加坡孩子就缺少这种“逆袭”的可能。那位老师说,在中国大部分人可以读大学但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因为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精英”,而新加坡将所有东西规矩化,安安分分地学一技之长、工作几年娶妻生子、国家补贴给你买房,精英永远属于少数人,大部分人安稳过日子不好吗?——好像是很好,但好像缺了点什么。

有些国家你可以感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有很多机会去实现梦想,有些国家你可以过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生活,比如后来我生活的澳洲,一些年轻人过着工作几个月休息几个月的生活,买艘小船可以在海上晃悠小半年,可能晃悠几年他们又会回大学读书,然后去写字楼乖乖做个白领。而新加坡是典型的亚洲国家,福利不高、朝九晚五、工作勤勉。我接触的大部分普通新加坡人是善良又迂腐的,他们干自己的活,不知道也不在意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在公司,同事间聊到北京房价和工资比,同事问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还会执着去北京。这个问题太庞大,我想了下说“因为诗和远方”。英国同事立刻懂了,笑着说自己当年也是向往大伦敦的爱尔兰小青年,背着父母到伦敦闯天下。旁边的新加坡同事则是一脸懵逼。小国视野和分层教育让这些新加坡人失去了棱角,年轻人总该有些带着两把菜刀闯荡世界的冲动和梦想。闯荡世界也许在新加坡政府看来创造不出什么价值,索性早早扼杀,让精英们去好好创造,其余人等好好干活。这种教育,有用,但似乎无趣了点。

新加坡对有绿卡有稳定工作的中国人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接近中国的饮食和风俗,可以找到接近西方的规则和制度又感受不到来自白人世界的排斥。作为黄金跳板的新加坡也不错,将这作为中转站跳去其他国家的也大有人在。对拿不到绿卡的中国人来说在这里生活就是一场马拉松了,愿你付出了青春后能得偿所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