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说过这句话吗——对一句“教育名言”的源流考辨

文/陈俊一

雅斯贝尔斯教育内涵(雅斯贝尔斯真的说过这句)(1)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

按:一日,编辑部日常讨论中,林茶居主编忽然提到,自己翻阅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多次,那句很有名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却怎么也找不到在哪一页。恰好,我在读研时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当时,我翻遍中文版《什么是教育》,也没有找到这句话,可以确定,书中确实没有这句话。后来我为了便于对照阅读,又“重金”购得德文原版《什么是教育》(Was ist Erziehung)。编辑部的这次讨论重新唤起了我的兴趣,当天下班后,我索性将这个很久以前就遇到的问题又仔细梳理了一遍,写成下面这个小文章。

这篇考辨小文,原刊于《教师月刊》2016年第11期。教育文章的引用中,错引误引、以讹传讹者还有很多,愿与诸位老师一起交流。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很漂亮,很诗意,很多人都喜欢引用,引用时大都注明是雅斯贝尔斯说的,更细心的作者还会注明,这句“名言”出自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然而,笔者翻遍邹进翻译的这本书,都没有找到这句话,不禁困惑,雅斯贝尔斯说过这句话吗?如果没有,这句话又是怎么被传为是雅斯贝尔斯所说呢?

这句话还有英文表达,笔者在网上所见到的如:

当然,这句话的意象很美,之所以被广为引用并不仅仅是因为雅斯贝尔斯的名头,更因为这句话本身内涵的丰富和语境的优美。在语言的运用中,往往比喻可以一语中的,让人感觉到教育的本质。比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机制。

但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比喻句并不多。大哲雅斯贝尔斯更多的是通过理性分析,层层推进去讲述他所理解的教育。有些时候,比喻是一种灵感的迸发,会对思维产生奇妙的催化作用;但有些时候,比喻也是一种思维的偷懒,让人沉醉于句子本身的漂亮而忘记了去追寻更为本质的东西。而雅斯贝尔斯绝不是一个思维偷懒的人。

当然,比喻本来就是语言的常态,有学者统计英语中70%的表达方式是比喻性的。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也说,“譬喻是想象力的理性事件,容许通过一类经验去理解另一类经验”,“新譬喻能创造新理解,并且因此而创造新真实”(《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6年版,339页)。也有很多哲学家对比喻持有消极的看法,柏拉图、霍布斯、洛克、派克(Samuel Parker)皆不认为比喻有助于认识真理,比如派克认为,“所有仅以譬喻术语表述的哲学理论,都不是真的真理,而是想象力的产品……它们放肆而华美的奇异思想爬上理性之床,不仅以低级而非法的交合亵渎了理性之床,还使心中充满幻象幻影,替代了真概念以及对事物的关注。”(同上书,287页)派克此段文字写于十七世纪,主要是反对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华丽文风,然而反讽的是,派克此段文字却也是比喻性质的。

暂不论“树”、“云”、“灵魂”这三个比喻所阐述的教育意涵是否接近真理。在《什么是教育》一书的首章,雅斯贝尔斯就说出了他心中教育的定义:“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此处原文为顿号,疑为编校错误——笔者注)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页)

其德文原文为:

Erziehen ist,im verhalten von Mensch zu Mensch(insbesondere der älteren zur jüngeren Generation),das Ganze aus Mitteilung von Inhalten,Teilnehmenlassen an Gehalten,Disziplinierung des Verhaltens,das der Jugend die Überlieferung bringen,sie in dieser aus eigenem Ursprung wachsen lassen und zur Möglichkeit ihrer Freiheit hinauftreiben soll.

邹进翻译的《什么是教育》是目前该书唯一的中文版本。这段话是理解雅斯贝尔斯教育理念的关键,邹进的翻译非常精彩,但意译的成分较多,如“灵肉交流”之义在德语原文中并没有,笔者拙见,认为“灵肉交流”这个用法似乎不太妥当,虽然添彩但删去也无妨。笔者试译如下: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行为(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全部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践行与参悟、(日常)行为的规训以及将文化传统传承给年轻一代,让他们从原点开始不断生成、发展,并且能够尽其天性地自由向上发展。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是一种“生成”,是一种“交流”,是一种“顿悟”,“文字恰恰不能表达出真理在相互思想的现实交往中于一瞬间突然亮相的事实”(《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8页)。“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三个比喻,恰好也符合在无声的交流中获得生命顿悟这层意涵,想必雅斯贝尔斯也会喜欢这个表达。

但是,雅斯贝尔斯显然会拒绝国人把这段话挂到他名头上的这种以讹传讹。他极为重视思考,他说:“如果有人能准确地复述我所说出的一切,并能理解我所思考的事物,然而却从来不准备有些微怀疑精神和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思考者是可有可无、于事(原文为‘世’,疑为编校错误——笔者注)无补的。”(《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0页)同样的,如果我们喜欢引用大哲雅斯贝尔斯的话语,但却没有核对是否其本人所说,那么,这样的引用也肯定是雅斯贝尔斯所不赞同的。作为名言,不管是否名人所说,是也未必是真理,否也未必无深义,“怀疑精神和自主意识”总是需要为阅读者和写作者所注意的。教育话语的引用中以讹传讹者还有很多,愿与各位读者一起继续探讨。

本文刊于2016年第11期《教师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