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8月17日讯(记者周萍英 刘中灿 通讯员张垠 黄敏)在湖北汛情严峻之时,为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政府相关部门为困难群众设置了安置点,作为群众过渡的救助站。

事实上,早在154年前,在现在的汉口前进二路,就诞生了由民间乡绅兴建的著名善堂——济生堂。早期的“济生堂”包含了救生、丧葬、消防、施粥、医疗卫生等公益服务等功能。

88岁老人救助站(150年前老汉口民间救助站什么样)(1)

88岁老人救助站(150年前老汉口民间救助站什么样)(2)

汉口老善堂如今是小学

沿着江汉区济生社区弯弯绕绕,一色的窄巷和小店。穿过熙攘的人流,挤进无名小巷,一堵5米高80米长的高墙下长满青苔野草,裸露的地方冒出大块的红砂石。

今年76岁的唐东云老人在街道工作了几十年,参与编写了前进街志。他告诉记者,这堵墙的年龄比他长,始建于1866年,“我们看到的红砂石是19世纪汉口镇大型建筑的主要建材,1864年建汉口堡也是用的这种红砂石。”院墙里面的前进二路小学,就是当年的济生堂大院。

88岁老人救助站(150年前老汉口民间救助站什么样)(3)

前进二路5号,华中健康美丽用品交易小镇,门口立着两头大狮子,盯着街上的人来人往。

大门右侧是消防警务室,老人说,其实这个消防室所在处,就是济生堂的大门。当时的济生堂是坐北朝南,而现在的前进二路小学则是东西向,整体布局已发生改变。

“当时的善堂专门救助穷人,送诊施药办医学,在民间很有声誉。”唐东云对前进街的历史颇有研究。据了解,善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慈善组织,始于明末清初。而济生堂则建于1866年,由汉阳府郡守钟谦钧劝汉口商绅捐资建造。

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善堂”类中有济生堂记载,其地址在“后城马路,电话三三0九”。该书共记载汉口善堂29座,其中安装电话的不足三分之一,济生堂在汉口善堂中的的规模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88岁老人救助站(150年前老汉口民间救助站什么样)(4)

专门做“壳壳”为穷人施棺

87岁的杜立瑞老人,曾亲眼见证过济生堂的过往。

杜立瑞系黄陂王家河人,其父杜松顺早年在汉口宝善堂开裁缝店,1944年搬迁至前进二路,紧邻济生堂。

88岁老人救助站(150年前老汉口民间救助站什么样)(5)

杜老说,济生堂座落于黄孝河西岸一高墩上,院墙前建有1.2米高的砖台,这也印证了现在的小学地基比周围小区高出一层楼。

当年济生堂有一座大院,约6000平方米,即现今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

院内东侧为制作棺木之处,主要做一种名为“壳壳”的简易棺材。据悉,当年棺木分为“四块板”、“八仙”、“圆花”和“壳壳”4个等级,之所以称为“壳壳”,即因其材质薄,为木板拼凑而成,故此棺木根本不能入地,否则即刻垮塌。

88岁老人救助站(150年前老汉口民间救助站什么样)(6)

逝者入“壳”后,被送到京汉铁路(今黄石路至武广段)两侧的 “棺材山”。善堂专门制作“壳壳”,主要为接济死后无钱置棺的穷人,即施棺,亦是其主要善行之一。

除了制作“壳壳”外,该善堂还做“匣子”,即装小孩遗体的小“壳壳”。当年济生堂所处之地多流民搭棚而居,生活困苦,且无钱医治患有重病的孩子,故儿童死亡率较高。

此处还创办义塾免费教儿童

站在如今小学的操场,正对大门一座6层教学楼,“文雅求实创新”6个烫金大字格外显眼。巧合的是,在100多年前,这里就是济生堂义塾的处所。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1866-1875年),济生善堂创办济生义塾,让儿童免费读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实施废科举,兴学堂,于是改济生义塾为济生初等学堂。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该学堂办有两个班。

88岁老人救助站(150年前老汉口民间救助站什么样)(7)

据1943年在此读一年级的刘志成老人回忆,当时为日占时期,善堂由日本人把持办班,教学生学日语,并灌输日本文化。日本士兵常在善堂院内操练。

抗战胜利后,学堂改为私立汉口济生小学。1950年,该小学扩大办学,约有6个班,共计250余名学生。

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济生堂被拆除,在原址兴办江汉区济生巷小学,后更名为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

在小学值守的保卫人员带领记者来到操场边的一处矮房边,一只金属摇铃孤零零地挂在檐下,扯一扯断绳,发出清脆的“叮铃”声。据这名保卫人员介绍,这只摇铃很可能就是当年办义塾时遗留下来之物,现在偶尔停电,还能派上用场。

88岁老人救助站(150年前老汉口民间救助站什么样)(8)

风一吹,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孩童大声吟诵之乎者也。

与义塾相邻的是义诊的场所,相当于善堂的“偏厦”。杜老回忆,义诊处有两位中医,免费为人号脉施诊,有时也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治疗,也就是其标榜的“送诊施药”,昭示着济生堂“慈悲怜民、救济苍生”的情怀。

除了施棺、施药和创办义学三项善举外,济生堂还设置救生红船。所谓救生红船,因船身、船桨、船篙皆涂红色标记,故有此称。红船除了救助翻沉船只和溺水人员外,还负责遗体与物资打捞、参与江中救险等。

遍布汉口的“济生系”

据唐东云老人介绍,早年的汉口六渡桥到后湖片还是一片汪洋,当时由黄陂孝感来汉口,可以沿黄孝河坐船,在六渡桥东边的土垱(今土垱巷附近)码头上岸。这时岸边没有什么房屋,只是在“六渡桥”与现中山大道的口子上,有一座庙宇孤零零地建在一个土墩子上,这座庙宇就是楚天都市报记者此番踏访的“济生堂”遗址。

88岁老人救助站(150年前老汉口民间救助站什么样)(9)

济生善堂建成后,这一区域地名和码头名称均以“济生”冠之。土垱码头迁移至此,黄孝人将农产品带上岸直接交易,使原本荒凉的济生堂周边渐聚人气。

上世纪初,汉口地产大亨刘歆生曾借助济生堂之名和影响,成立济生公司。刘歆生及商绅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盖房建里份。刘歆生修建了许多以“济生”为名称的马路,如济生一马路(今前进一路)、济生二马路(今民主一街)、济生三马路(今自治街)、济生四马路(今友谊路)和济生五马路(今民意四路);济生南小路(今民主二街)、济生北小路(今民主街)、济生东小路(今民意一路)、济生西小路(今民意三路)、济生新马路(今属民主一街)、济生新横路(今前进二路)和济生堂正街(曾改名府东三路,今大兴巷,1935年靠中山大道一段拓宽并入今前进二路)等。从此,这一片区可谓“一百年前一荒洲,一百年后楼外楼”。

如今,很多路虽已改名,但人们仍可从仅存的“济生系”追寻济生堂存留的印记和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