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清华才子”、高杏欣、北斗卫星、“帮助”美国“破解”……
现状如何以上词汇,组合成句之后阅读者脑海中就自动生成了这样的判断:中国人、叛国、卖国贼、如今的下场一定很惨。
每一个词汇背后,都是社会积淀。
不同的语言,所拥有的内在结构是不同的;一个人看到的世界图景或文字信息,已被他所说的“语言内蕴形式”过滤了一遍。因此,不同语言展现出来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在这一意义上,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在这认知基础上,再来看媒体消息上的高杏欣事件,不知你是否已经发觉:爱国主义和对高杏欣卖国贼的定义,已经不知不觉的在你的内心展开并引导你去看一个“卖国贼”的下场。
语言文字告知你信息的同时,已经将态度和观点一并传达给了信息接受者。
高杏欣事件
高杏欣,女,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本科、研究生毕业,斯坦福大学相关专业博士。
2004年,我国启动了具有全球导航能力的北斗二号建设,并于2007年发射北斗系统第一颗地球中轨道卫星,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与进展。
在中美星空科技竞争的关键阶段,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学习的高杏欣,在北斗系统首颗地球中轨道卫星发射不久,利用自己在清华电子工程系学习期间所掌握的信息,破解了北斗导航系统的信道编码,并将相关技术机密转交给了美国军方。
她也由此获得了美国军方颁布的奖章和美国绿卡,正式成为美国公民,额外享有普通美国人都无法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个人福利。
众所周知,任何导航系统,无论是美国的GPS,还是俄罗斯格洛纳斯,都分为民用、军用编码。用于军事导航的军用编码,自然比民用编码重要得多,其数据保密程序和难度,自然也属于绝密。而高杏欣破解的民用编码,其威胁性和危险系数以及作用,相较而言小很多。
因此,虽然高杏欣破译泄密事件被披露出来之后,被媒体渲染为“给中国造成了数百亿损失”,而实际上,民用编码的作用力和影响并不能达到媒体所说的那种程度。高杏欣与美国军方联手破译自己国家的高科技技术,这一行为却给国内北斗卫星研究敲响了警钟。
在高杏欣“破译北斗”事件之后,很快中国便公布了民码格式,科研人员也随即进行了系列加密设计,使得北斗导航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2009年,在北斗二号成功过的基础上,我国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与进展,十余年间组网卫星以“饺子链”模式不断被送往太空。
截至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拥有独立技术知识产权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也终于建成。
高知精英缘何沦落为“精致利己主义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原本应该具备一定的家国情怀。作为高知精英分子,理当比普通中国人更具备理性思考和智慧判断能力。
但高杏欣却被美国军方成功洗脑,为了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福利待遇,不惜抛却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做亲痛仇快之事。
在精神格局与个人道义上,完全缺乏自我判断与约束,缺乏大局意识和个人担当,以至于做出举国哗然的举动。
不得不说,除开高本人的狭隘个人主义,我国教育体制中人性化引导、文化价值观引导的缺乏,也是导致高杏欣,最终成为一己之利就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对于连生于斯养于斯的祖国都能背叛者,对于这样能为了物质条件而抛却精神信仰的人,即使是美国人也不会完全信任她。
在高杏欣破解北斗卫星民用系统序列码之后,虽然也获得了个人在美国的顺利发展——因为破译密码的论文,她得以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成为教授,定居美国。与此同时,利用自己的卫星方面的知识加入了华盛顿一家商业公司,一面科研一面获得丰厚利润。
但在更深层面,无人会真正相信一个背弃祖国的人,这种人是只要有利益,就会被收买的。因此,对于高杏欣来说,定居美国,并没有让她真正融入美国,成为真正被美国同事接纳的人。
据传因为她曾经破译了北斗一号民用码,美国军方又继续以巨额利益诱惑她破解军用密码,但美国军方和她都低估了北斗卫星系统科研团队以及国家对此科研项目的防范升级,这期间虽然她也为此苦苦努力,但始终毫无进展和收获。
对毫无进展的她,美军方面也失去了最初的期待与耐心,甚至一度收回了给予她的优惠待遇。
失去庇护和光环的高杏欣,先是被美国科研机构抛弃,随后据说虽然转投各个科技公司,但一直都未能取得更大的职业进展。2019年,又被美一家科技公司开除后,高杏欣曾希望回国发展,但此时已经根本不可能了。
一是因为她曾经做出的背离之事让国人难以接受,回国成为难题,另一方面则是她曾经任黑龙江公安厅副厅长的父亲也因为她此前的事被解职,无法给予她任何帮助。
进退两难的高杏欣可能从未想到,自2007年以一篇泄密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留居美国,自以为前程远大,到如今举步维艰,回国无望,原本天之娇女的美好,竟被自己的短视弄到众叛亲离的地步(国外百人不认可,华人圈也疏远她)。
高杏欣作为高知,在智商才智上是人中龙凤,但为什么这样聪明的人,也会做出如此短视和愚蠢的事呢?这是因为其人理性有余,而文化浸润与智慧不足。
当一个人仅限于眼前利益,而忘记了物质之外的东西,栽入人生陷阱几乎就成为定局。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arner, M. (2018, December 12). Still Have Your Childhood Teddy? The Psychological Power of The Toys We Keep. The Guardian.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