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潭理工学院“扬帆·梦之队”前往宁乡老粮仓镇唐市社区开展“章子客文化”调研。在指导老师黄雪晴的带领下,“扬帆·梦之队”首先抵达老粮仓镇江花村党史学堂(原章子客文化馆)开展理论调研。通过调研,团队成员对“章子客文化”的历史起源、时代背景等方面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据了解,在唐市,几乎人人都会“打章子”,唐市章子客商户的对外发展,让这个小集镇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老粮仓镇唐市湘潭(在老粮仓镇湘潭理工)(1)

通过唐市社区服务中心戴国庆主任,“扬帆·梦之队”与章子客沈宗武取得了联系。次日,团队成员前往沈宗武家,了解他作为“章子客”的故事,并亲身体验“打章子”。

老粮仓镇唐市湘潭(在老粮仓镇湘潭理工)(2)

老粮仓镇唐市湘潭(在老粮仓镇湘潭理工)(3)

沈宗武13岁时便随父亲外出“打章子”,走遍了十几个省份,是较早一批走出唐市的“章子客”。由于交通不便,他需要背着厚重的打章箱四处寻找顾客,一家走到另一家,一条街走到另一条街,一座城市走到另一座城市。沈宗武介绍,他一年要花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外“打章”,由于没有固定睡觉的地方,有时旅社都满了,他就只能睡路边的台阶上,很多个夜晚他都是在台阶上度过。

老粮仓镇唐市湘潭(在老粮仓镇湘潭理工)(4)

“打一个最简单的银戒指给你们看看吧。”沈宗武说。只见他拿出一块银条毛坯,左手按住,右手用小铁锤锤成一根中间稍宽、两头稍窄的银条。“叮叮当当”响着,时而重,时而轻,锤的格外娴熟。然后用镊子将银条弯曲、定型,再嵌入打章箱上的固定模具中敲打。接着就是雕刻了,在他的耐心雕琢下,很快便呈现出来一个“王”字形银戒指。看着经过抛光的戒指,沈宗武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老粮仓镇唐市湘潭(在老粮仓镇湘潭理工)(5)

沈宗武打完“章子”后,旁边的队员们跃跃欲试,很想打一枚属于自己的“章子”。队员文安琪直接拿起了“打章”工具,希望沈宗武能指点一二。文安琪在沈宗武的悉心指导下一步一步完成操作,一个“王”字的初步形状就显露出来了。看见半成品后的沈爷爷笑了笑,又拿起了锤头敲打了起来。

“刚刚你只完成了一枚‘章子’的初步制作,最大的不足之处呢,便是捶打不够响亮,还欠缺了一些章子客应有的精气神。刻字最重要的是要讲究眼力和手力兼顾,不仅要有尖悦的眼睛,还得要有力度的手部力量。年轻时,我一年四季都在‘打章’,现在我也老了,眼睛看不清,手也不怎么灵敏了。”

老粮仓镇唐市湘潭(在老粮仓镇湘潭理工)(6)

在沈爷爷的精心雕琢下,一枚“章子”就完成了。文安琪拿起章子说:“刚刚看到沈爷爷‘叮叮当当’一下子就打出一枚银戒指,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我还没有捶打两三分钟便满身是汗。最开始做出来的那个‘章子’,字体的形状都难以看出来。沈爷爷最后还帮我完善加工了‘章子’,这种追求章子的完美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老粮仓镇唐市湘潭(在老粮仓镇湘潭理工)(7)

通过本次调研,“扬帆·梦之队”深刻感受到了“章子客文化”之美,对藏于民间的非遗文化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团队将针对“章子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章子客文化”进行深入调研。

(通讯员:黄雪晴 文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