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

摘要:羊肚菌隶属于子囊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是一种野生珍稀食用菌,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为了实现羊肚菌栽培的高产和稳产,笔者结合实际对羊肚菌的产地环境、培养基质、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1)

1 作业道

作业道指在羊肚菌生产中用于灌水和操作的畦间通道,也称为畦间距。

2 产地环境

2.1 环境条件

按NY/T 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标准执行。

2.2 生产场地选择

土质以疏松的沙壤土为佳,土层深度30 cm以上,土壤pH 6.5~7.5;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2)

3 搭建遮阳棚

遮阳棚骨架可选用钢骨架或竹木结构,棚高2~2.5 m,宽6.6 m、棚间距2 m。长度依地势而定,遮阳网透光率以15%~30%为宜。遮阳棚四周开挖排水沟。

4 整地

4.1 翻耕

深翻土地30 cm以上,整平,将杂草及其他杂物清理干净。按照75~100 kg/667 m2的用量施撒石灰,起到杀虫、调节土壤酸碱度效果。

4.2 作畦

每棚5畦,中间3畦的畦宽1.2 m,两边2畦的畦宽0.7 m,作业道(畦间距)0.4 m,畦高20~30 cm,畦长视遮阳棚而定。畦做好后,轻浇水一次,用水质量按照GB 5084的规定执行。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3)

4.3 喷雾设施

应于作业道内或作业道上方的棚顶安装雾喷补水管。雾喷补水管每隔2 m安装于畦面上方,距地面高度2 m。

5 播种

5.1 播期

日最高气温低于24℃可进行播种,以气温10~22℃为最佳播种期。河南南阳播种时间以每年10月25日-11月15日为宜。

5.2 菌种选择

选择有资质的菌种场提供的菌种,其生产过程符合NY/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范》的规定,质量按照NY/T1743《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的规定执行;菌种菌丝满袋不超过10 d。严禁使用基因工程繁殖的菌种。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4)

5.3 播种准备

5.3.1 播前准备

5.3.1.1 菌种袋消毒

取下菌种瓶瓶口的防水纸,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或专用消毒液,将瓶口、瓶(袋)身洗干净,注意让消毒药液不能流入菌种袋内。消毒后菌种袋及时放入挖种室,晾干。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5)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6)

5.3.1.2 挖种

(1)挖种室消毒:挖种室喷洒0.5%的石灰水消毒或使用气雾剂熏蒸消毒30 min,生石灰应符合JC/T 479的规定。

(2)器具消毒:挖种钩、剪刀、盛种容器等器皿,可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或75%的乙醇溶液消毒,乙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的规定。

(3)挖种操作:工作人员双手用75%的乙醇溶液消毒后,戴上无菌手套。用左手托起菌种瓶底,右手拿挖种钩,边挖边放入消过毒的容器内(袋装菌种用消毒的剪刀剪开后倒出即可),每挖完1袋后,将挖(倒)出的大块菌种和比较坚硬的菌块用手捏碎。菌种挖完后,及时用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薄膜覆盖,当天挖出的菌种必须当天用完。所用塑料薄膜应符合GB 9687或GB 9688的规定。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7)

5.3.2 播种方法

畦面透墒3~4 d后开始播种,分撒播和条播两种方法。土壤含水量高,宜撒播;土壤含水量低,宜条播。

撒播:将准备好的菌种,按0.5~0.75 kg/m2用种量均匀撒于畦面,覆土3~5 cm。

条播:在整好的畦面上,用宽15 cm的锄头开播种沟,沟深3~5 cm,行距20 cm,边开边将菌种均匀地撒于沟内,立即覆土,达到畦面平整为宜,标记播种行位置。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8)

6 田间管理

6.1 发菌期管理

播种后3 d左右,菌丝萌发到土壤表面,及时喷雾水,使畦面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70%,空气相对湿度在80%左右,遮阳网透光率保持在15%左右,忌强光直射。一周后菌丝边生长边弹射第一次孢子,之后孢子越产越多,越来越浓,在地面上形成乳白色“盐霜状”孢子层。若出现表土已发白,及时在作业道内灌水或喷雾,使表土自然返潮或喷雾至所需湿度。生产用水质量按照GB 5084的规定执行。

6.2 摆放营养袋

6.2.1 营养袋的制作

6.2.1.1 浸泡麦粒

将麦粒放入池内浸泡24 h左右,泡至没有硬芯,捞出放入拌料室。麦粒质量应符合NY/T 5099的规定。生产用水质量达到GB 5749二级以上标准。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9)

6.2.1.2 拌料

将麦粒、谷壳按照1∶1的体积比例混合,搅拌均匀,用0.5%石灰水,调节pH至7~7.5,含水量达到65%左右。谷壳应符合NY/T 5099的规定,生石灰应符合JC/T 479的规定,生产用水质量达到GB 5749二级以上标准。

6.2.1.3 装袋

可选用13 cm×26 cm或14 cm×27 cm规格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料0.5~0.6 kg。聚乙烯塑料袋质量应符合GB 9687的规定,聚丙烯塑料袋质量应符合GB 9688的规定。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10)

6.2.1.4 灭菌

将营养袋放入灭菌锅,每锅18架6层,12 000袋。常压灭菌,在100~105℃条件下,灭菌10~12 h;高压灭菌,在压力0.14~0.15 MPa、温度125~130℃的条件下,保持2.5~3 h。灭菌后,待料温降至室温时取出,放入用0.5%石灰水消过毒的室内备用。生石灰应符合JC/T 479的规定。

6.2.2 摆放时间

待菌丝生长到15~20 d时,进行摆袋增加营养。气温适合时20 d放营养袋,气温低时15 d放营养袋。

6.2.3 摆放方法

用小刀将营养袋划2道10 cm左右的小口,有口的一面平放在地面上,放好后再稍用力压一压,使划破的一面与土壤充分接触。菌种撒播的,营养袋“品”字形放置,两袋间距30~50 cm,1600袋/667 m2左右。菌种条播的,按标记顺播种行摆放营养袋,间距30 cm。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11)

6.2.4 摆袋增养期管理

6.2.4.1 水分

摆放营养袋时若地表偏干,可在放营养袋后进行补水。一次雾喷3~5 min,少量多次补足水分。摆袋增养期间,如果天气干旱,需要定期补水,保持土壤湿度60%左右,感官标准:手捏土壤不散、不粘手。补水时不能直接灌溉,宜用微喷或在作业道内灌满水,让水慢慢渗入。春节前几天,根据气温和湿度情况灌一次催菇水。在2月上旬左右,土缝间湿润的地方会出现约0.5~1 mm大小不等的球形小原基,原基以单个或丛生出现,散射光线照射下呈现灰色或黑色、光线暗淡呈现白色或乳白色。

6.2.4.2 温度

温度以保持10~20℃为宜。

6.2.4.3 光照

经常检查遮阳网有无破损,保持遮阳网透光率在15%~30%为宜,忌强光直射。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12)

6.2.4.4 杂菌检查与处理

观察营养袋内部是否感染杂菌,若发现有白霉、绿霉、黄霉及链孢霉等杂菌的营养袋,应及时将感染的营养袋拣出深埋。

6.2.4.5 清除营养袋

营养袋摆放后30~50 d,若观察到绝大部分营养袋已开始变为浅咖色或看畦表面“盐霜”已开始消退时,要及时将营养袋全部拣出。

6.3 出菇期的管理

现出菇前兆后,气温将回升至10~18℃,应及时在出菇前喷出菇水雾,并在3 d内喷完。20 d后,随着温度回升,将陆续有子实体出现。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13)

6.3.1 水分

保持畦面泥土“捏得扁搓得圆”的标准。如果达不到甚至表土发白,应及时使用“雾化”工具补充水分,补水应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同时应做到寒潮来临不喷、风大不喷、晴天中午温度过高不喷。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85%。生产用水质量按照GB 5084的规定执行。

6.3.2 温度

在育蕾出菇期,温度应保持在4~25℃。

6.3.3 光照

遮阳网透光率以15%~30%为宜。

6.3.4 极端天气应对

主要是预防早春倒春寒,保持棚内温度不低于4℃。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14)

6.3.4.1 整棚覆膜

遮阳网上及棚四周覆盖6~8 mm白色棚膜保温,棚膜相关质量要求按照GB 4455的规定执行。

6.3.4.2 搭建小拱棚

在每畦的畦面上搭小拱棚保温,小拱棚高60 cm,宽依畦宽而定,拱棚上覆盖白色地膜。地膜相关质量要求按照GB13735的规定执行。

6.4 除草

畦面杂草生长量保持在40株/m2以下;出菇期,以站在作业道内一眼能看到小菇蕾为宜。杂草密度过大,应及时将草用剪刀平地面剪掉,严禁扒松表土。

6.5 病虫害的防治

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优先使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具体防治措施按照NY/T 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病虫害防治的要求执行,在必须使用化学防治时,要严格执行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的要求。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15)

7 采收

7.1 采收标准

顶端近圆形凹凸部分逐渐平坦、润泽光亮,色泽由深褐色或黑色转为黄褐色或肉色,菌柄肥厚成米黄色,菌托根部明显膨大,网状结构未全展开,菌柄长度3~5 cm,菌盖直径2~6 cm。

7.2 采收时间

从小原基出现到成熟需要20 d左右,日平均气温在14℃左右,羊肚菌生长最好。3月20日至4月10日,达到出菇高峰;4月中下旬,出菇基本结束。每天及时采收,直至不再有子实体出现。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16)

7.3 采收方法

7.3.1 切割

用刀片将需要采的个体菌托割断,再轻轻拿下应摘的成熟菌,放入筐中。

7.3.2 手拔

采摘时用食指在菌托处勾起菌托,姆指靠压在菌托的另一侧连根旋转拔起,轻轻放入框中,不能用力挤压;丛生在一起采摘时不要带动幼菌,最好先用刀片将需要采的个体菌托分割开,再轻轻摘下成熟羊肚菌。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17)

7.4 采收要求

7.4.1 人员要求

采菇人员必须要符合食品工作人员健康标准,保持个人卫生良好,采菇时穿着工作服和带专用手套。

7.4.2 容器要求

使用聚乙烯专用塑料筐,质量符合GB 9687的规定。

7.4.3 杂质要求

菇体不许接触农药或混入泥土、金属、木屑、头发、动物皮毛等不洁物及其他杂物,保证菇体干净卫生。

羊肚菌大面积栽培技术(豫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18)

结语

综上诉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各位种植户朋友参考学习,如果大家有更专业的知识愿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帮忙转发,点赞,关注一下笔者,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