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映的法国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触不可及》,这部直抵心灵的影片,在播出之后,包揽了不少奖项,这也正是对其影片的肯定和支持。
这部改编于真实事件的电影讲述了瘫痪的白人菲利普和德希斯机缘巧合下相识,并在雇佣的期间建立起某种友谊,并且两人都在时间的见证下帮助了彼此,这次相遇由此改变了两人的命运。
看这部电影,我最感动的地方莫过于当德希斯拉开窗帘,推开窗,将菲利普推到窗外看海景,当他们深情对望的时候,那带着笑意的脸上,仿佛都在对着对方真挚的说“谢谢你。”
菲利普:“谢谢你,让我如此快乐。”
德希斯:“谢谢你,给予了我新生。”
我认为,他们改变了彼此的生活,成就了彼此,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些必然的共性。
1、马洛斯需求层次中生理需求的共性,让他们有了相遇的可能。
马洛斯需求层次中,生理需求是底层的需求,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因,只有这些基本的需要满足之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菲利普因为全身瘫痪,身体机能缺损,已经无法满足最底层的需要,因而这成了目前他最迫切的需要。而同样的,德希斯没有目标,没有追求,一心只想领着失业救济金,能够解决自己迫在眉睫的生理需要。是同样的需要,是这样的共性,让他们产生了共鸣,有了交集。
影片以白人富豪菲利普招聘全职陪护开端,在一众穿着讲究的人面前,穿着球鞋的他似乎于这里完全格格不入,不错,这放在平时,是根本没有交集的可能,那些来面试的人,都明白得到这份工作意味着什么,而德希斯本来就是误打误撞进来的,而且也不是奔着此次面试来的,而仅仅是为了拿到签名,获得失业救助金证明。
当德希斯在等了两个小时后,还没有等到叫自己名字的时候,他蛮横的闯了进去,有了和菲利普的第一次对话,菲利普在和这个陌生人无厘头的对话中,得知他过来只是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
当菲利普问他:“你的生活就没有别的追求了吗?”
德希斯:“当然有,那就是一个,这个追求够品吧!”说着便当着菲利普面挑逗起他的女助理。
这成功的逗笑了菲利普,接下来他还是继续试探了菲利普。
当他控制着轮椅离他稍近些的时候,给德希斯展示了他之所以不能签名的原因。
德希斯看着他,不耐烦的耸耸肩,”那是挺烦人的!我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了,是不是还要再等。“他的眼神透漏着”那又怎样。“
他不觉得他残疾就应该被同情,就好像他不觉得他穷就应该被怜悯一样。
这种共性,反而让他们在同样的需求下,产生了同理心。这种同理心在于尽管如此,我不需要别人对我施以可怜!富豪菲利普如此,穷人德希斯亦是。
聪明如他,德希斯的出现让他满足了生理需求,这正是他招聘护理内心最渴求的条件。
电影很快给我们展示了德希斯的困窘,并不大的出租屋里,有着七八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在打闹,他连一个安静洗澡的地方都没有,在被赶出家门后,他游荡了一夜,无家可归。
当菲利普问他”靠救济金生活,不会让你感到难堪吗?你的良知不感到有点愧疚吗?“
德希斯依然是那个样子,”还好啊!你呢?“说着他仰头指着他身旁的几位护工,问他。
需求的满足感,让菲利普感到由衷的快乐。
同样,当德希斯躺在专属大浴缸里泡澡的时候,在需求被满足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
2、当达成某种共性的时候,才有了坦诚交流的可能。
坦诚交流是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在两人的眼中没有任何的贫富差距,种族差距,不同差异等等,只有在两个人互鸣的时候,才愿意交心,交心的前提在于信任,信任是指内心放心将事情告知他人。这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难得,而这也预示着他们能够成为朋友,成为知己的原因。
菲利普向德希斯坦诚了自己的过往,他曾有一个深爱的妻子,20岁的时候他们相爱,结婚后,妻子连续5次怀孕,5次流产,最终被医生诊断为终身不孕,妻子很痛苦,他为了让妻子缓解痛苦,带她去感受了他最爱的极限运动,跳伞,却因为天气缘故,造成他脊椎断裂,终身残疾,他说:
“我最痛苦的不是身体残疾,而是失去了她。”
这种痛苦化为内因,无时无刻的折磨着他,摧残着他的精神,使他为之痛苦。
而德希斯亦是,他同样有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而这个事情也造就了现在的他。
德希斯的被菲利普问到关于他弟弟的时候,他犹豫着看了菲利普许久,缓缓的说出了自己的故事,他的爸爸妈妈是他的叔叔阿姨,因为当时不能生育,于是从亲戚家过继了他,8岁的他随着养父母来到了这,之后,妈妈(阿姨)有连续怀孕两次,又改嫁,之前的他不想插手这个家的事情,因为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始终和菲利普强调:
”我是被领养的。“
这个想法,让他缺乏一种认同感,他找不到活着的价值,在这个家他感觉是多余的,不被接受的,因而他自暴自弃,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3、心理保护机制的共性,让他们在面对不想面对的事情前选择了逃避
自我保护机制是当自我概念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时,人们有时会采取自我保护手段来加以应对。自我保护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使用一下,就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地生活。尽管它有自欺的一面,但它确实是一种心理自我维护的武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菲利普有一个笔友,两人靠书信来往六个月,他却从来没有给笔友打过一个电话,是德希斯让他迈出了那一步,给笔友拨去了电话,并且给笔友寄出了自己的照片,然而他还是由于自身现状退缩了,他害怕了,他悄悄让秘书将德希斯放入的他现状瘫痪的照片换成他健康时的照片,并且在和笔友约好6点见面的前一刻,遏令秘书将她推走,没错,他还是逃避了。
他不敢想象见面后笔友看到他的样子,他紧张,口渴,害怕,要了两杯威士忌壮胆,最终还是敌不过自己内心的恐惧,落荒而逃。
而再见德希斯的时候,他们一起去了他出事的地方,一起再次随风飞翔,他也终于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中,对于之前的事故释然了。
同样也是德希斯让他面对笔友,从而才有了两人的真正的相识。
而当德希斯的弟弟闯入菲利普的家里来找他的时候,他感觉到了不耐烦,他警告弟弟不要给他找麻烦,对于弟弟的情况,他并不想管太多。同样是菲利普帮了他。
菲利普同他说,你的弟弟看起来需要管教了。你应该回归你自己的家庭。
是菲利普让他也学会了面对,并且感受到了爱于责任感。
他领着弟弟去了站台,夜色中,他和弟弟倚靠着栏杆,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个满脸沧桑,为家奔波的女人,提着大包小包,艰难的从站台上走过来的时候,德希斯接过了她手上的包,那一幕画面是温暖的。
他们不愿面对的,也正是一直束缚他们的,他们害怕的,甚至始终想要逃离的,他们从未想过改变,因为之前他们的觉得这根本无法改变,他们从心理已经认定那是个改变不了的事实,强行面对只会痛苦,因而他们选择逃避。
当他们在互相帮助中,面对的时候,也是他们逐渐改变的时候,逃避解决不了问题,问题依然在那里,只有面对,才能获取改变,才会有所不同。
4、人的一生遇到一个能够改变自己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们说德希斯是幸运的,是菲利普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当然这也和德希斯本人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性格是乐观的,不过是缺乏引导,因而,在和菲利普相遇的过程中,他改变了自我。
去掉了之前身上的戾气,在不自觉中变得能够被这个社会所接纳。
是菲利普的影响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他。
当他第一次遇到菲利普的时候,是在面试时,他顺走了菲利普和妻子的信物彩蛋。
同样后来他拜托妹妹,千辛万苦找到了他的彩蛋,还给了他。
当他遇到有司机将车开到菲利普的门口,占用他家车位的时候,他蛮横的将人从车里拽出了,恶狠狠的警告了他。禁止停车。
同样后来,他离开菲利普家的时候,遇到了同样情况,他友好的敲了敲车,和司机说这里禁止停车,让司机离开。
当他第一次去菲利普那里面试的时候,显得及其不耐烦,并且仅仅是奔着领取失业金去的。
同样后来,他去面试工作,礼貌的等待,并且写下自己的特长,顺利的拿到了司机的工作。
而这些是他之前从未觉得不妥的地方,缺乏礼貌,责任感,蛮横,暴躁。这得益于菲利普,成为他的导师,才让他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因而电影后来说德希斯成为了主管,我一点都不稀奇,这不过是他明确了方向,找到了自我,应有的情况。
当然,遇到德希斯的菲利普是快乐的。在他成为残疾后,在众多人小心的如同呵护易碎的玻璃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痛苦的,这种感觉带来的是被孤立,被排斥深深的孤独感,没有人理解他们,连说话也变得多余。
活着仅仅是为了别人,失去了生理机能,也就失去了为自己活着的能力,因为无法自理。
这种想法一直伴着他,这也是他之前不快乐的原因,在遇到德希斯后,他也改变了。
虽然他护理技能一般,但是他能够让他感受到快乐,一种我和他人无异的差别。
别人担心他的身体,于是让他告别了速度的激情赛车。
而德希斯却说,虽然你是我的老板,可我不能将你塞到车后面,这种感觉他自己都无法忍受,何况是那样处理的菲利普,于是他带着他开着跑车,疾驰在路上。
别人总是顾忌他敏感的神经,在他的生日会上,人们都不敢跳舞。
而德希斯却说无聊,并且在菲利普的生日上大展舞技,并且还带动身边其他的人一起起舞,那个生日大家都是自在的,快乐的。
在朋友的眼里他没有自理能力,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应当远离德希斯那样的人。
而菲利普却感觉将他看作正常人,没有所谓的同情心,是让他最舒服的,那才是他真正想得到的。
认识德希斯之前,不能自理的他从未活的如此畅快,如此开心,并且收获了德希斯这样懂他的一生朋友。
当德希斯来看他时,隔着窗户,看着胡子拉碴,很久没打理的他,依然和他大大咧咧的开着玩笑,而隔着玻璃那头的他,看着那样让人心疼。仿佛再说,你终于来了。
5、相互救赎,相互改变,这部电影的立意或许很深远。
人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大抵就是这个世界对待他的方式,如果他受到礼遇和尊重,他便有可能礼遇尊重别人,如果他感觉到自己是遭排斥和受诅咒的,那他最有可能是去排斥别人和诅咒这个世界的,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自觉的。
德希斯作为一个黑人,在没遇到菲利普之前,他的人生是迷茫的,没有方向的,甚至于可能这辈子就在牢狱中度过了,是遇到菲利普之后,和菲利普相处的过程中,让他感受到爱,感受到责任感,才找到了自我,寻找到活着的意义,寻找到自我生命的价值感。
这就好比下棋一样,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或者以外人的角度,或许很容易看清,而当我们置身其中,却又很难察觉。
电影可能通过德希斯一个人,背后反映的是如他一样的黑人群体,这或许也是电影中德希斯选用黑人的缘故。
同样电影可能是通过菲利普一个人,背后想要反映的是弱势群体或者残障人士,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是像个正常人一样的平等看待。
由此看来,电影的立意很深远,电影通过两人的折射,背后想要反映的庞大群体,确实是触不可及的,仅凭电影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关注他们的心理,才能让他们的生活真正的回归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