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1日,市政协民宗委举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暨宗教界崇俭戒奢”小型座谈研讨会。

会议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生导师、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元春作专题报告,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五大宗教代表人士和专家学者等作交流发言。现摘编与会委员、专家发言和书面发言,以飨读者。

全国宗教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1)

图为研讨会现场 金 松 摄

坚守根本提升品格

■ 刘元春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生导师、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

“崇俭戒奢”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美德,与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众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审美取向,也直接影响着对宗教特质及其信仰品格、社会形象的观感与态度。换句话讲,中国宗教之所以成为中国化的宗教,如果不能尊重和富有中国文化、中国大众所推崇的美德、品格,不能助益发挥优良的社会风尚,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就会丧失自身应有的尊严和价值。

就当代中国佛教而言,针对“崇俭戒奢”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视角,来探讨它与佛教信仰理念、兴衰演变、社会价值的内在脉络和重要影响。“崇俭戒奢”契合佛教最基本理念,节欲戒贪护生,破除烦恼执着,实现精神超越,提升生命境界。从历史视角看,不论是古代印度佛教,还是中国化佛教,其兴衰多与一定世法因缘下是否迷失本怀而沉溺在“名闻利养”之中有关,凡是能与时代文明发展同愿同行,而不是背离正法精神和信仰本分,不是混同世俗腐化堕落,能真正起到“化世导俗”积极作用的时候,才能出现健康发展的局面。近现代以来,正是以杨仁山、太虚、赵朴初等一大批佛教界领袖立足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致力匡正佛教界信仰倾向和活动弊端,推动“人间佛教”发展的。从现实视角看,当代中国佛教界确实也存在“滋生蔓延的贪大求奢、借教敛财、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败坏了教风损害了宗教社会形象,侵蚀宗教健康传承的基础,妨碍我国宗教中国化深入推进”等问题,同时又有被不良资本利益集团强势侵害、被不法个人肆意假冒利用等现象,盘根错节,交互影响,相关问题似乎积重难返,非下大功夫不可。从未来视角看,中国佛教界要勇于担当,真正能够“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既要坚守佛教根本,纠正不良风气,又要借鉴切实经验,回应大众呼声,提升信仰活动品格,提高服务社会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积极探索长效机制

■ 毛云琪 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长

深入“崇俭戒奢”、形成长效机制应进一步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要发挥宗教界主体作用,激发主人翁意识,充分认识“崇俭戒奢”对宗教健康传承的重要意义,自觉自愿查摆整改问题、自觉自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将“崇俭戒奢”与推动上海宗教界深化“四史”“三爱”主题教育,推进“四进”等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好、衔接好,将“崇俭戒奢”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进一步在建章立制管长远上下功夫。提高思想认识问题,解决的是“不想奢”的问题,而建章立制则是解决“不能奢”的问题。要通过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在上海宗教界内部形成自我检查、自我管理、自我改善的良性循环;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接受信众和社会监督,建立形成勤俭节约、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的管理监督机制,有效防范宗教界错误模糊认识及社会面不良风气对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冲击。

进一步在发挥代表人士示范引领上下功夫。宗教界代表人士是影响“崇俭戒奢”教育活动成效的“关键少数”。我们将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上海宗教界代表人士深入践行“爱国爱教两个责任”,带头学习、带头查摆、带头整改,通过示范引领、通过生动实践,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我们鼓励宗教界发挥主动性,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探索更具效能、更有特色的示范引领载体。

正本清源从严治教

■ 张苏华 闵行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宗办主任

“崇俭戒奢”是中国传统、中国智慧、中国美德、中国气质的集中体现。发端和传入我国的各宗教,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无不在于其经典教义教规中有契合中华传统价值观相一致的内容,“崇俭戒奢”即是其中的代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宗教事务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条例办法,对加强宗教界自身建设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毋庸置疑,宗教界自身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甚至个别宗教及宗教界人士以信仰自由的旗号打造着特权的“独立王国”,企图将宗教独立于国家和社会之外。法外之教、法外之地、法外之人的思想还有一定的表现。宗教与社会发展还有脱节现象,管理体制、思想认识、能力素质还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的在社会上产生很坏的影响,南京玄奘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些教职人员,没有把从事的神圣信仰当作崇高的事业,甚至也没有当作职业,而仅仅作为副业来打理,信仰不纯、借教敛财、追求奢华、贪大求洋。在宗教界开展“崇俭戒奢”教育就是从根本上弄清楚从哪来、往哪去、怎么去的基本问题,让宗教正本清源,回归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不忘本心,纯正信仰,才能贯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要求,才能体现从严治教的本质。

坚决摒弃不良风气

■ 刘巧林 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国道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宗教教职人员贪大求奢、借教敛财、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也不同程度滋生,严重影响了宗教形象,破坏了健康发展基础。因此,“崇俭戒奢”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道教宫观是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一个重要窗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味求奢求大,追求豪华的现象。道教场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给信众提供一个实用、安全、适度、便利的环境,要与教义教规相符合,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符合,以安全和质量为重,坚决摒弃豪华奢侈的不良风气,回归宗教场所的本色,融入蓝天绿水青山之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见,“崇俭戒奢”也是促进道教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和传承的必然要求。

“崇俭戒奢”是道教界始终坚持中国化方向,不断根据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自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保证教派健康传承的重要实践。通过“崇俭戒奢”教育活动,道教界能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道教基本信仰与核心教义,坚持弘扬道教优秀文化,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自觉弘扬良好风尚

■ 郭立忠 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福佑路清真寺教长

伊斯兰教界要充分领会在全国宗教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崇俭戒奢”的重要意义。勤俭办教,崇尚简朴、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要践行优良传统,改变教风面貌,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宗教健康传承。

要坚决落实“崇俭戒奢”的具体要求。遵守中道,厉行节约。注重宗教建筑、宗教活动的内涵,反对奢靡,在建设、装饰清真寺时,要秉持节俭实用,以基本功能满足信众的宗教活动为主要原则。宗教教职人员要以身作则,引导穆斯林群众节约、有度地过宗教生活。在平时的宗教活动中,通过讲“卧尔兹”等方式引导穆斯林群众移风易俗,戒除攀比、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教职人员要带头,坚决落实“崇俭戒奢”的具体要求,抵制陈规陋习,厉行勤俭节约,营造伊斯兰教界“崇俭戒奢”的良好风尚。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穆斯林在“静以修身,廉以养德”的中华美德和“知廉耻属于信仰”的伊斯兰教基本要求的共同涵养下,传承着勤俭节约、“崇俭戒奢”的优良传统。既是遵循了经训的教导,又响应了党和国家的倡导。我辈当引导穆斯林信众自觉弘扬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在伊斯兰教界营造起“崇俭戒奢”的良好氛围,更好地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力量。

端正教风激浊扬清

■ 顾张军 市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市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全国性宗教团体率先引领广大信教群众开展学习“崇俭戒奢”,整肃教风、正本溯源刻不容缓。天主教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应形势所需,有利端正教风、规范行为、激浊扬清。

历代圣贤把“崇俭戒奢”作为一种修身、齐家、治国的处世之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讲的都是对“奢”的贬斥,对“俭”的推崇。“崇俭戒奢”,往往是一人、一家、一国能够有所成就的基础。论语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治身处世之俭,不为外物所累,始终保持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这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生活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治家传家之俭。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是千家万户兴旺蓬勃的文化家底。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是治国理政之俭。惜民爱民、忧先乐后,这是为政者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价值观取向。

打造宗教健康生态

■ 徐玉兰 市政协常委、民宗委副主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一新时代命题,目前取得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理论构建上,在宗教界的实践中缺少有效的抓手,尚未取得示范性的突破。“崇俭戒奢”倡议针对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目标清晰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深入的有效抓手。

“宗教健康传承”本质上是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满足信教群众需要,发挥我国宗教积极作用的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及时发现问题、自我调适的功能,始终保持我国宗教界聚焦符合社会要求,服务国家总体目标。“崇俭戒奢”倡议是宗教界对自身出现的问题所作出的自我革新、自我调适,体现了我国宗教生态发挥着作用,总体是健康的。近年来,我们发现,所开展的各类主题教育如果能形成长效机制,能树立好的教风、丰富宗教健康传承的生态,反之,则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因此,我们要全面领会把握“崇俭戒奢”倡议的现实意义,防止出现形式主义现象,开展主题教育的目标是让宗教恢复本来功能,成为教职人员、信教群众思想中的自觉意识,改变观念,入脑入心,最终体现在生活的实践中。在主题教育顶层设计之时就要加强问题意识、目标导向,既注重教义挖掘,也要注重历史传承;注重团体建设,也要注重个人修为;注重教职人员思想,也要注重信教群众引导。并非一时一刻的突击学习,而要久久为功,最终体现在宗教健康传承与发展之中。

书面发言

崇俭戒奢明理重道

■ 照 诚 市政协常委、民宗委副主任,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努力做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结合全国宗教团体发出的《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以开展“崇俭戒奢”活动为契机,清正教风,严格治教,以正信正行的佛教教义教理,服务社会、奉献社群,力行“崇俭戒奢”,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更好组织教职人员和引导信教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进一步加强宗教团体的建设,把“崇俭戒奢”美德践行好、发扬好、宣传好、传承好。利用新媒体,如微信、视频等宣传“崇俭戒奢”美德,传播践行“崇俭戒奢”典范典型实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崇俭戒奢”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要进一步加强优秀中青年教职人员和居士代表的培养,让青年教职人员和居士骨干勇于担当“两个责任”,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

深入研究创新实践

■ 黄海波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

今年6月8日,各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开宗明义,点出了推动“崇俭戒奢”活动的背景、目标和总体要求;特别是直面宗教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强调开展“崇俭戒奢”活动旨在“端正教风、规范行为、激浊扬清,从根本上解决教风突出问题,促进宗教健康传承”。因此,开展这一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实践路径。

宗教界的“崇俭戒奢”活动具有超越宗教界自身的重要社会意义。它不仅能切实解决影响各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推动新时代我国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而且也能通过宗教界的宣传和实践,通过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身体力行,在全社会推动“崇俭戒奢”风气的形成。在当前疫情以及国际大环境所导致的社会经济问题面前,全社会更要厉行节约,珍惜财物,有节制地使用资源,共克时艰。

在当前形势下,国家也在积极探索扩大消费的诸多举措。扩大消费与“崇俭戒奢”并不矛盾,某种程度上正是以“崇俭戒奢”为前提。只有反对对财富和资源的无节制占有、使用和浪费,才能更好地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从而有机会、有条件持续消费并扩大消费。关于两者的关系,宗教界在“崇俭戒奢”活动过程中也应当深入研究,作出符合本教教义和时势特点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