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诵读杜甫诗作的时候,鉴赏杜诗的艺术风格是最主要的。在杜甫遗留给我们众多的诗作中,呈现了一种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他在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字,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他用“沉郁顿挫”精炼地概括了他的诗作的本质特点与主要风貌,代表了其诗歌的艺术风格,这种美学风貌是一大美,全美,诚如托马斯·西门所说∶“风格特征是构成复合体的成分,它们互相结合,互相合作,产生某种风格。风格特性本身又可以被分解成其它特性,出现在不同的情况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从不同的方面对杜诗进行鉴赏,如可以从情思美,奇趣美,格调美,气势美,韵致美诸方面来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美。

一、情思美—— 独特的审美发现

杜诗的“情思美”是就其诗作中的一种带着作家感情的,为形象所暗示的深刻的含蓄的思想,是诗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发现。由于杜甫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安史之乱暴发,人民颠沛流离,又复遭剥削,掠夺。这些都在杜甫诗里有所表现,如他称唐王朝盛时,是“亿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惧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稿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亿昔》首之二)而到了天宝末年,则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了。至于在天宝之乱中,是“比闻同罹祸,杀戳到鸡狗。”“几人全性命,尽实岂相偶?”(《述怀》)而各地强藩混战,又是“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蚕谷行》)造成人民的痛苦,是“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岁晏行》)阶级对立的情况,是“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同上)这构成一副唐王朝的盛衰图和人民的灾难史。杜甫通过诗作中的形象和所创造的意境来表达了这些思想。诚如布封所说:“一个美的风格之所以为美,完全是由于它所呈现出来的是那些无数量的真理。”

 二、奇趣美——引人入胜的审美趣味

杜诗是一种给人以审美愉悦的精神产品,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杜诗的奇趣美是它作品中一种新奇大胆,引人入胜的审美趣味,正如清人史霍林所说:“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

杜诗的“事趣美”是指诗作中所叙述的生活事件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给读者一种新奇感。如《石壕吏》写唐王朝的征兵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老妇家里的三个儿子都因战祸在战场上服役,两个儿子战死了,官吏又来征兵,老翁吓得逃走,最后连老妇也不放过,强征到部队去服役,这样的事紧扣读者心弦,显示了事趣美。

杜诗中包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具有理趣美。安史之乱中,杜甫在诗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陈陶斜之战,宰相房管亲自率师出征,因中使邢廷恩的促战,导致败绩,杜甫更道出:“焉得附书与我军,韧待明年莫仓卒”(《悲青坂》)主张避敌锋芒,等待时机出击,事理和描写、叙事结合起来、既深刻丰富,又形象生动。

杜诗中的景物富有生气与灵气,读起来饶有兴味,具有景趣美。如《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中的景物具有动态特征,使人产生清新明丽之感和较为淡泊,闲适的生之愉悦。又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的“戏蝶”,“娇莺”,“嫩蕊”极富人情味,充满无限生机,使人倍觉亲切有趣。杜诗中所有的写景诗句都具有此特点。

杜诗表现出来了一种耐人观赏的情感趣味,具有情趣美。他的诗篇总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诗的形象对感情发生了作用。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诗人满腔的穷愁潦倒,艰难苦恨融合在江边的秋景中,通过寥阔,悲壮的秋景表现出来,读之催人泪下。

总之,杜诗总是从不同的方面显示自己的奇趣美。

三、格调美——崇尚的审美理想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格调美。格调是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的统一。杜诗的格调美,首先表现为作家在人格理想指导下,创造一种独特的理想的艺术形象。杜甫向来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一员,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组成部分,显示出阔大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他把个人、家庭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紧密结合,由己推及到民,由家扩展到国,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个图景,如他的《北征》长诗,把他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军政大计、战乱中人民的困难疾苦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和全家生活的困顿,真实、鲜明地反映出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未叹息一己的遭遇,而是推广及流离失所的广大寒士,诚如王嗣所说:“......然秋风所存,必是有事,有感而借之起新耳”(杜臆《卷之六》)。总之,在这些作品中,物性升华为人性,物情升华为人情,物理升华为人理,物格升华为人格,于是在物格与人格的契合中产生出作品的格调美。

其次是诗人通过作品中所鞭笞的艺术形象,以否定的方式来体现诗人的人格理想。如(《悲陈陶》)中的安史叛军,诗人痛恨敌人的凶残骄横,(《丽人行》)中的杨氏姊妹,奸相杨国忠,诗人鞭挞讥讽杨氏姊妹的骄奢淫逸,杨国忠的秉政嚣张,表达了诗人追求清明政治的人格理想。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广阔的胸襟,高尚的理想,崇尚的人格,使诗作具有“沉郁顿挫”的格调美。

四、气势美——深厚的审美情感,独特的审美意味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是一种气势美。这首先体现在他运用多种诗体来表现,他的律诗感情深厚,意境高远。特别是后期作品,那种爱国爱民的热枕,忧时伤世的激情,深厚往复的思想底蕴,表现得极为强烈动人。如《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登楼所见所感,熔个人、亲朋、国事于一炉,充分展现了诗人晚年流离的凄楚和心怀家国的深情,黄生评其“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读杜心解》),《唐子西文集》誉之“气象相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这类气势宏大的诗,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显著体现。

其次,他诗作的行文也体现他的“沉郁顿挫”风格美,如《北征诗》,胡应麟评这首诗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聚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钩两,毫发不差,而建筑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于用句用字。又皆古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其诗中句式与辞格的独特性,使作品行文别具特色,从而以特有的艺术节奏呈现作品的气势美。

五、韵致美——形神契合的审美意蕴

“沉郁顿挫”的风格是一种韵致美。纵观杜甫诗能在形似与神似的契合无间中含有一种只能意会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无穷韵味。如《舟月对驿近寺》:

更深不假独,月郎自明船.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城乌啼唱眇,野鹭宿娟娟.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此诗前六句都是从耳闻目见来写月夜的明亮和深夜的寂静,最后两句才泄露了诗人的心情。有了后面这两句,才使读者突然意识到前面的描写原来是一个感慨万分的流浪老人心目中的月夜,因此所写景色也被深深涂上一层感情色彩,增添了全诗的涵蕴,使诗具有无穷的韵致。

以上虽然从五个方面解读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美,但是管窥蠡测,难见全豹,尽管如此,我们也能对杜诗全美的风格有一个大体的把握。

从风格的结构层次上看,杜诗中的情思美,奇趣美。格调美属于“沉郁顿挫”风格的内在层次,给这一风格以质的规定性;气势美,韵致美属于风格的外在层次,给风格以状貌的独特性。正如内容 与形式是辩证的统一,他诗风的这五种因素是互相关联,彼此不能分割,它们可互为前提,共存于“沉郁顿挫”之中,从各自不同的方面来显示诗作的整体美,也是一种辩证的统一。杜诗“沉郁顿挫” 风格的迷人,就在于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我们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鉴赏杜诗,就能高屋建瓴,整体把握。从美学风格的角度出发,再来鉴赏它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再来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这样,诗歌鉴赏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杜甫诗沉郁顿挫的体现(沉郁顿挫全美的风范)(1)

杜甫诗沉郁顿挫的体现(沉郁顿挫全美的风范)(2)

杜甫诗沉郁顿挫的体现(沉郁顿挫全美的风范)(3)

杜甫诗沉郁顿挫的体现(沉郁顿挫全美的风范)(4)

杜甫诗沉郁顿挫的体现(沉郁顿挫全美的风范)(5)

杜甫诗沉郁顿挫的体现(沉郁顿挫全美的风范)(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