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朱高炽这个名字,我想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他是谁?他是干什么的?很有名吗?我怎么没听过?是啊,这看起来就是一个跟你我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放入一份400多人的名单中,翻找时可能都很容易被略过的一个普通名字,但这个名字却被赫然写在了那份中国皇帝的名单里,是的,就写在明朝皇帝名单的第四位!他就是:

明仁宗朱高炽

明朝一月天子(明朝那些皇帝十月天子)(1)

《大明风华》剧照,梁冠华老师扮演朱高炽

如果不是最近一部名为《大明风华》的电视剧热播的话,这位明仁宗的形象几乎没有在我们的视野中出现过,而且,哪怕这电视剧热播,你可能也只把目光放在了朱亚文、汤唯、张艺兴这些俊男靓女扮演的角色身上了吧。而这位朱高炽是由我们非常熟悉的梁冠华老师所扮演,没错,就是那位扮演过《神探狄仁杰》的狄仁杰,我想如果不是先入为主的话,当你看过刘德华、赵又廷、黄宗泽等人演的帅气、潇洒版狄仁杰,再看梁冠华老师这敦厚版的狄仁杰,你大概率会难以接受吧!

但是,对于朱高炽的形象,那梁冠华老师简直就是不二之人选。几乎在任何史书上对朱高炽的形象描写都只有一个字——胖!(当然我不是说梁冠华老师的形象不好哈!)

除了肥胖,他还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拐,说难听点他还是个“瘸子”,因此他爹朱棣看他非常不顺眼,相比之下他的另外两位同为嫡出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就英武许多,朱棣甚至一度想要立他那位弟弟朱高煦为太子。那在这样一个为了权力连父子情、兄弟情都可以不讲的帝王家,一个没有半点优势的“残疾王爷”又是怎样得位的呢?

被立太子

朱高炽是朱棣长子,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祖父朱元璋的喜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那个时候他爹还只是燕王,17岁的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府世子,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知道,世子就是将来爵位继承人,也就是说他将会是下一任燕王,如果不是他爹举兵造反成功,他肯定会安安稳稳做个快乐王爷度过一生。

可是哪怕早早就被立为了燕王府世子,朱棣靖难成功之后,也迟迟没有立他为太子,原因除了上面说的肥胖和残疾,朱棣还觉得他太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所以一心想要立朱高煦。

但正因为朱高炽仁爱,在作为世子期间确实没有什么重大过失,贸然废之实在废之无名,再加上手下大臣们大多都支持他,最后当时第一大才子解缙(是的,就是帮朱棣主编《永乐大典》的那个解缙)只用了三个字就让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是哪三个字居然能这么大的魔力呢,这三个字就是——好圣孙。

朱棣虽然不喜欢朱高炽,但是却非常疼爱他的大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甚至带兵打仗的时候都经常把朱瞻基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可见有多喜欢他了,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隔代亲”吧!如果朱允炆上位是因为爷爷喜欢自己的老爸爱乌及乌,那朱高炽的上位就是爷爷喜欢孙子爱乌及乌了吧!

靖难之功

虽然不被喜欢,但是他爹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忽视他的功劳的,否则,哪怕坐上了太子宝座之后,就凭那两个不安份弟弟不间断地给他背后捅的刀子,他早也死无葬身之地了。

话说,靖难之初朱棣援救永平,击退辽东军后,又攻陷了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以西),还以兄弟共治天下为名收编了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精兵部队,期间给朱高炽留下1万士兵留守北京,以免贼人趁虚而入。

果不其然,就在这个时候,他堂兄建文帝手下大将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打到了家门口。面对1:50的悬殊兵力,平时在燕王阵营中一般主管后勤的朱高炽,却亲自爬上(估计爬这一趟累得他够呛)城墙指挥作战。

当时是农历十月,北方天气寒冷,滴水成冰。

朱高炽在和尚宰相姚广孝的辅佐下,连续抵挡了敌人的几波进攻之后,又利用天气因素,让人连夜往城墙上浇水,城墙一浇水就结成了冰。第二天,李景隆面对一面冰墙都傻眼了,前几次面对砖墙都没有攻下来,现在面对一堵厚厚的冰墙更是束手无策。就这样,本来必败的一场大战,朱高炽硬是拖到了朱棣率领刚收编的“朵颜三卫”回来援助,最后把拥有50万大军的李景隆打败!

此战可以说奠定了靖难之役的最后成功的基础,胜利的天平也因此开始倾向燕王,而首功当属朱高炽。

监国

跟很多人不一样,朱高炽是在当太子期间就开始处理朝政了,当然凭他的性格肯定不是像他爹那样篡权了,处理朝政就是监国,大家都知道,朱棣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而且好大喜功,为了更好地对付蒙古等北方势力,还特意不顾阻拦要迁都北京,因为经常带兵亲征,并督造北京紫禁城等各种事宜,朱棣无暇顾及南京,所以南京的政治事务,一律交由太子朱高炽临国理政,这一理还理了十多年。

而事实证明,朱高炽在上战场杀敌的事做不了,但处理政务方面还是一把好手,《明史》称,这段时间“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监国期间做了以下一些利国利民的重要措施:

1、设立了河南卫河提举司、陕西茶马司等新的职能部门,为在前线的打仗的大明军队提供了持续后勤保障;

2、批准当时正遭遇经济危机的四川等地开煎井盐,改善民生;

3、派人出巡河道、督运物资、修缮仓库、疏浚河道,开放渡口以及接受少数民族朝贡,代天巡狩等;

有这么好的政绩,并且还受到这么大臣的拥戴,却还能不被对权力极度严苛而且猜疑成性的父亲猜忌,迁都后到了北京也继续当着太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聪明才智,那肯定是不行的!

这要得益于他的大智若愚的性格,做好自己的本分,不争不抢,凡事也不出风头,绝不功高盖主的僭越之举!相反,他那两位每天对东宫之位虎视眈眈兄弟,就太着急了,甚至图谋不轨,被发现后,惹得龙庭大怒差点被砍头,朱高炽却还为他们求情,可见他确实有一颗仁慈之心啊!

十月天子仁政

这样一位有仁慈之心的太子,将来继位必定会是一位仁君,事实也确实如此。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并且,他还停罢下西洋行为,要知道下西洋是一项非常耗费钱财的举动,不管当时朱棣是什么原因,为后世创造了多少价值,但这对于当时的国民来说实在是一项劳民伤财之举!

只可惜,这样的仁慈君主却命不够硬,登基第一年,也就是洪熙元年(1425年)就急匆匆地跟随他父亲去了,做了二十年的太子,自己做皇帝却仅仅只做了不到十个月,因此朱高炽也被称为“十月天子”。

可即便他的皇帝生涯如此短暂,也不妨碍他的仁慈之名,他跟他的爷爷和父亲好杀伐功臣不同,他对重用的大臣有绝对的信任。

在弥留之际,忙召蹇义、杨士奇等人来说:“天命尽矣。”于是叹息说道:“我监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我们三人相同。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后,谁还能知我三人之心呢?”边说边留下了眼泪,蹇义、杨士奇也留下了眼泪。

他与他们亦师亦友,亲密无间......

除此之外,朱高炽还要求葬礼从简,免得劳民伤财!

这也是为什么做皇帝只有短短十个月,死后还能得到“仁宗”这个庙号的原因吧!

--END--

我是用文字记录美好生活的大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