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之后的洪熙不到一年,接下来就是十年的宣德。宣德一朝瓷器到达明代的鼎盛期。当时景德镇是废除了“匠户制”,工匠变成了半自由的工人,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宣德青花闻名于世,还有红釉和五彩也是佳品。一句话概括“开一代未有之奇。”

宣德瓷器,官窑不论器物大小,均是制作精细,造型敦厚。那些大的器物虽然大,但却没有那种笨重感。

明朝宣德年间瓷器(侃瓷九-明代的鼎盛宣德瓷器)(1)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青花要厚重一些,胎质更加细腻。上图的梅瓶就是当时的精品之作。相比较元代和明代洪武、永乐时期的梅瓶,宣德一代的要显得更加丰腴敦实一些。器物底座大多是细砂底,十分光滑,露胎处一样会有火石红斑点。小器物一般是釉底。器物上的釉肥厚滋润,柔和,有些泛青,称为“亮青釉”。釉面不平整,类似桔子皮,就是古董行里所说的“桔皮釉”,这些会有少数的开片,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釉面有大大小小的气泡,这就是宣德青花最主要的特征。

至于青料,还是苏泥勃青和国产青两种。

宣德的器型是明代最为丰富的,各式器型物件都有,梅瓶、胆瓶、执壶、蟋蟀罐子、荷叶罐、各种盘、花盆、洗、香薰、笔管、鱼缸等等。宣德时期器物,特别是大件的盘,一般都是矮足,足墙是斜坡形的,想象一下,这样的话,手指去捏的时候,是不容易提起的。此外还有一种台阶式的底,这是宣德的首创,一旦你看到一个分不清楚永乐还是宣德的器物,一旦有这个台阶底,那基本可以确定是宣德的(当然康熙也有这种仿宣德款的~)。看一组宣德精品的图片:

明朝宣德年间瓷器(侃瓷九-明代的鼎盛宣德瓷器)(2)

明朝宣德年间瓷器(侃瓷九-明代的鼎盛宣德瓷器)(3)

明朝宣德年间瓷器(侃瓷九-明代的鼎盛宣德瓷器)(4)

明朝宣德年间瓷器(侃瓷九-明代的鼎盛宣德瓷器)(5)

明朝宣德年间瓷器(侃瓷九-明代的鼎盛宣德瓷器)(6)

明朝宣德年间瓷器(侃瓷九-明代的鼎盛宣德瓷器)(7)

官窑的纹饰十分规矩,线条从不出边线,就可以看到当时管理上的严格。工匠们画笔多用细线条,勾勒渲染用粗线条,整个纹饰流畅清晰。至于内容相当官方,花、鸟、鱼、虫、瓜果、龙纹、凤纹、麒麟、狮球等。

特别说下,龙纹在宣德是最为生动的,猪形嘴、顶发上扬,龙身舒展,还和一些云和海水一块组成。还有莲托八宝: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顺序而成)。另外还有一些阿拉伯文字。

宣德瓷器的款识一般有遍布器身一说,不拘泥于底部,如图:

明朝宣德年间瓷器(侃瓷九-明代的鼎盛宣德瓷器)(8)

明朝宣德年间瓷器(侃瓷九-明代的鼎盛宣德瓷器)(9)

宣德早期为四字篆款,之后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这个有个小重点,就是宣德彩瓷上的楷书,“德”这个字下的“心”上是没有一横的,而篆书写的话,是有这个一横的。

宣德的器物后世模仿的不少,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现在有不少器物都难以彻底分清楚,到底是清代的仿品还是明代的真品。大致来说,宣德用的是苏泥麻青,这种料在前文有说过,有深入胎体的那种现象,而清代这种现象是极难模仿出来的。从纹饰来看,宣德虽然也是比较细腻的,但是清代更甚,这就需要多看真品进行一些对比了。此外,清代是模仿,这就会有些刻意,没有那么自然,这个需要多看,一时间难以用文字说明出来。真品的宣德器物比后世仿品(清代)往往会轻一些,胎质比真品要更加细腻一些(淘胎工艺在进步)。

除了上述,宣德时期,一般是上下来接合的,就是上下对接胎坯,会有接合的痕迹,不是凸起就是凹陷。但是在后世,清代一般是左右两边接合,经过修胎后,痕迹不明显。到了现代,不是故意的话,基本就很难见到接合的痕迹了。

大致侃到这里,有空了再说说明代宣德之后的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