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行合一与格物的关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王阳明致良知是什么意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阳明致良知是什么意思(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一、知行合一与格物的关系

知行合一与格物的最终目的都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就是让你行动起来,

我说过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

知不能单纯理解成理论,行也不能理解成实践,

所以这里我把它叫做行动,

知行合一就是行动起来。

格物是在你心里有个定盘星,

格物的总原则就是勿忘勿助,

什么叫勿忘勿助呢?

就是在纠正你心上的事情的时候,使其符合良知符合天理;

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样来说,知行合一这个整体,

倒是可以理解为实践,

而格物倒是可以理解为理论更恰切。

也就是单独在内心里完成的工夫。

知行合一与格物的关系,

就是致良知的两个阶段。

格物在前,知行合一在后。

简单来说格物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就是思考和行动的关系。

再重申一下,知行合一是一件事,

为了便于理解才说成知和行两件事;

其实明白真谛的人,

单独说知或行,都明白是指行动。

格物与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

虽然都是致良知,

但格物偏重于思考层面,

而知行合一偏重于行动。

这样才是完整致良知的过程。

估计这样说,等于没说,还是举例来说明。

比如你要学英语这件事,

已经在你心上了,

你要纠正学英语这件事,

一开始你可能只知道,

我要记单词,我要学语法,

可是努力一段后,然并卵,

当你听了赖世雄的课之后,

才知道要学好英语,

必须把发音搞定,

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这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致良知过程,

首先你是思考过学英语的步骤和要素的,

其次你是真正去学了英语的。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但是,

你不可能一次就找到真正的良知,

也就是真正能很快精通英语的方法。

虽然你纠正了学英语这件事,

你真正行动去学了,

但是你第一次,学英语是失败了的。

如果你是真正知行合一的人,

这时候,不是停下不再学英语,

而是继续纠正,也就是去思考学英语的关键要素和步骤,

使其符合天理,符合良知,进而知行合一去行动。

说到这里你可能明白了,格物和知行合一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需要反复的格物,反复的知行合一,直到最后真正达到致良知,

也就是反复的思考,并且反复的行动,直到最后把事做成。

就学英语这件事来说,就是真正能够精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

是不是看出点儿门道来?

阳明先生在政治书里老是被用“岩中花树”这个片段,

作为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来批判,

其实它是最最唯物的。

就是讲究不断思考行动,再思考再行动。

直到把事情做成。

这绝对是需要很强心力才能做到的。

所以才需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工夫。

只有增强心力,才能保证你做每一件事,都能有始有终。

才能保证做事的时候,不会半途而废或打退堂鼓。

知行合一与格物的关系就说到这儿。

二、朱子与阳明对格物的理解

朱熹这个老头子啊,

最讨厌的地方就在这里,

你说你把亲民,改成新民也就算了,

这个还只是修炼方向的不同。

可是他竟然说万物都可以格,

并且格若干物,就能明晰其它物的规律。

阳明给他害吐血了,

才知道此路不通。

朱熹强调“理”在外界的万物上,

阳明说:“NO”!

“理”就在心中,就在你心上的事情上,

按照朱熹的方法,就会像庄子说的那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你根本是格不完滴。

所以一句话,

朱子说理向外作,

阳明说理向内求。

更通俗一点儿吧,不要管老天爷的事,不要管别人的事,先管好自己的事吧。

三、格物的工具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没太多好说的,

博学就是大家理解的博学,要多经历多阅读,多做事情;

审问,就是详细的探究;

慎思,慎重的思考,明辨明确的分辨。

笃行就是一心一意的实行。

不举例不足以说明这些概念性的东西;

正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经历一遍,

所以需要读书以及尽可能多的经历来获取人生经验;

因此,需要博学审问,

正因为你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致良知,

所以,需要慎思明辨笃行。

格物的这些工具就是减少你致良知时间成本的工具。

一个人做一辈子生意也有可能会成功,

可是如果不总结经验,不向同行取经,

自己不能慎思明辨,掌握商业规律和商业的本质。

可能生意的规模就会很小,或者只够养家糊口。

说白了,知行合一保证你有行动,

而格物则保证尽量提高你行动的成功率,

因为格物是勿忘勿助的,

时时刻刻你都在思考这件事,

又不会急于去打破这件事本身的节奏去行动,

代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些工具。

在《知行合一与至善》中我提到过,

知行合一不是说:“别逼逼,直接开干”;

干是绝对要干,在干之前,你必须尽量保证干成的几率。

那就是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些工具去保证。

四、小结

知行合一与格物的关系,

就是思考与行动的关系,

格物与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两个阶段,

格物在前,知行合一在后,

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谋定而后动”。

格物需要这些工具:“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才能保证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的成功率。

格物这里指的是阳明:“理向内求”的格物,

就是纠正在你心上的事情,

而不是朱熹:“理向外作”的格物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