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纽约一家再普通不过的咖啡馆,有一张橙色的旧沙发。从婚礼上落荒而逃的瑞秋闯进来寻找老同学莫妮卡,莫妮卡的哥哥刚刚离婚,而他从小暗恋的人正是这个落跑新娘瑞秋。瑞秋在莫妮卡家住了下来,决定不在做爸爸的女孩儿,真正的步入社会……

于是在其他老友的帮助下,她开始了她的“纽漂路”,从二十多岁初入社会,到三十多岁成家立业,他们一走就是十年。

那家咖啡馆叫Center Perk,而时常坐在那张橙色旧沙发上调侃人生的六个人,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六个“纽约客”。

仔细想来,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那部经典美剧《Friends》,不就是“纽约漂”的故事吗?一群20出头的年轻人到了纽约,一起租房生活。

上个世纪的纽约,是“美国梦”肆意疯长的梦幻之都,几乎所有人都渴望在那片拥挤的城市森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只要当下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管贫穷还是富贵,都有资格把自己叫做“纽约客”(New Yorker)。反之,离开了这里的人们,往往也真像一个客人一样,把自己的纽约标签摘掉,没有任何留恋。

和大多数大都市一样,纽约是寂寞的、游荡着的灵魂的归宿。而在这里,所有的“纽约客”似乎都能找到真正的自由,一种独来独往、无人理会的自由。

越是庞大的城市,应该越能显现出它包容的天性。

“纽约公民的宽容,不仅是天性,而且是必须。这座城市必须保持宽容,否则就会在仇恨、怨愤和偏执的辐射云中爆炸。人们稍微偏离平和和豁达的心路,城市的火气就会蹿的比风筝还高。”

曾经有一档电视节目叫做《梦想改造家》,节目的大致内容是将破旧不堪或者是局促狭窄的空间,通过设计师颠覆性空间布局重置和细致入微的人性化设计,最后呈现出令人惊奇的空间效果。

纽约这座城市,才是真正的梦想改造家,只是它的野心放在了整座城市。

这像极了现在的北京。

1930年的纽约与上海对比(上个世纪的纽约客)(1)

纽约,曾经经历的苦难——核危机,油价飞涨,失业,金融危机,同性恋运动,让它更懂得在艰难中存活,在困境中生长,在混凝土中蓄养元气,兀然挺立,迎向阳光。

看过一段话纽约,“这就是纽约,繁华不是永动机骗局,而是人们一层层添砖加瓦的人造太阳。纽约人穿面目迷糊的黑色,像一层坚强的蛋壳,谁不勤劳,谁不耕耘,谁不得食。”

这像极了现在的北京。

1930年的纽约与上海对比(上个世纪的纽约客)(2)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20年前,这句《北京人在纽约》的台词红遍中国的大街小巷。20年后,衣锦还乡的北京人,看到的却是“纽约人在北京”。

因为梦想,离开故乡,告白父母,漂泊他乡。“北漂”这个词,似乎总被渲染成了无奈与凄凉。

1930年的纽约与上海对比(上个世纪的纽约客)(3)

就如上个世纪的纽约,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不管是满怀梦想的少年啊,还是背负一身伤痕的流浪者,文艺的、金融的、疯狂的、孤寂的人格,都可以在北京寻找另一种可能。

你如何选择生活,如果经营人生,不在乎是在纽约,还是北京,“许多人,其实精神上并不能自主,他们从这座城市的千变万化和种种刺激中吸取营养,守住了自己的精神气儿。”

所以,北漂,也应该是“北京客”,北京,容得下2000万“北京客”,是造梦者的天堂,是勤奋者的人造太阳。

城市很大,你的努力,更大!愿你既有明天可奔赴,也有过往可回头。

via互联网研究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