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

关于“思维模型”周边的所有内容整理完毕,简单概括就是“信息 模型”。

111、迅速纠错,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仔细反思以前的经验教训,发现"打破惯性,迅速纠错"是一种最容易以较小代价获得较大回报的行为模式。很多时候隐约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哪里不对劲,判断有失误,但因为已经投入可观的资源进去了,就不愿意客观的拿手术刀剖析自己,迅速纠错。而如果从上帝视角看,只要忍住这种心理上的短暂痛苦,熬过纠错后重新开始的一小段起步的时间,后面的路是越走越宽,心理上也逐渐从比较痛变成无感再变成愉悦,实际上并不累。而简单的勤奋努力,如果不是基于持续的观察和试错,很多情况下只是在无效的方向上继续无效的挣扎,是彻头彻尾的巨大的浪费。

是这样。但需要熬//@蓝点笔记:比如,常见的技术型创业者,明明意识到好像产品市场反馈不好,还是会努力寻找证据说明自己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投入。简单的勤奋努力本质上是在固守旧的思维模型。建立新的思维模型首先是open,其次还要大量新的信息来沉淀出新的思维模型,好比训练一个新的神经网络。

要永远这样一种心态: 即使马车已经造了 90%,但是当发现内燃机车已经出来后,能够认赔,果断把没造好的马车放弃。把这种心态彻底内化之后,会发现自己容易比一般人更早发现"内燃机车",以后也就很少会面临那种"造好 90%的马车而又要放弃"的窘境了。

所以纠错实际上不是自己一拍大腿就纠了,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积累的各种选择开始指数型增加,然后不断拷问自己: "我现在做的某些事情看起来很傻呢,为什么不切换到更好更省力的新的选择上去?"

独立思考和反复纠错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谁能够在那里装逼,一次就独立思考搞对了。这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收集一手数据,反复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战略问题上,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思维框架和结论,不要因为别人说几句廉价的奉承话就觉得自己对了,也不要因为别人冷嘲热讽就觉得自己错了。

纠错有两类,一类是同一个思维框架内的对和错,比如赌涨或赌跌,这种错误,长期看都抵消了,思考太多是浪费时间。还有一类,是从驴唇不对马嘴的错误的思维模型,切换到正确的思维模型上,这类纠错,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红利。

形势比人强。所谓强人也都是借势才能出头的。intel 七年前作为业内巨头应当可以看到 gpu 对人工智能推动的形势,本来有时间窗口可以收购 nvidia 的。但是职业经理人无法克服内部决策体系的惯性,无法迅速纠错。所有的各种借口都是苍白无力的。

杂度高,通用性好的模块化系统,改错只是升级系统里面的一个小小模块而已。复杂度低,各个组件之间沟通协议没有标准化的系统,改错极为困难,成本极高,往往被迫选择硬着头皮撑下去,直到撑不下去就彻底垮掉。

段永平:发现错误立即改正,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不改正错误,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Elon Musk“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得有一个纠错反馈,使它向正确的方向循环……”

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有“示弱”这项高级本领。 拥有"上帝视角"的人,反而更敬畏进化的聪明,重视试错迭代,寻找自己可能错了的证据并迅速纠错。

【知错就改需要不断搜集各种原始细颗粒信息,再叠加深度思考】

112、失败者的经历更有价值

很少有人可以真正理解幸存者偏差,因为用来训练大脑的外在数据,大部分都是和幸存者和胜利者有关的。如果说人类历史上各种斗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比例是一比一百,那么你学习研究的各种原始资料和数据,也必须按照这种比例分配,才能建立更接近现实的思维模型。但这几乎不可能。这也意味着幸存者偏差永远是顽固的,每个拿破仑身材的人都幻想自己会有姚明穆铁柱的身高,每个投机者都拿索罗斯西蒙斯的特例来抬杠。如何有什么工具可以做多幸存者偏差来谋利,一定要好好利用。

大部分失败者一般来不及写,就已经被灭掉了,或者其失败经历被胜利者彻底歪曲。所以最宝贵的那点经验教训往往就这么凐灭了,后人不可避免的会跌入类似陷阱。//@东耳马:有道理

30套思维模型(思维模型14)(1)

所以要看看失败者写的历史经历。

【不做什么远比做什么重要】

113、维度不断向上,可以不断地抽象出简单逻辑

绝大部分东西的关键逻辑是非常简单的。如果你觉得复杂,一般往往是观察角度和思维框架有问题: 要么是关键信息没看到,或者即使看到了也坚持用错误的模型处理。

【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114、过早优化病根出在缺乏全局观和长期观

投资行业很多人喜欢用"赛道"这个名词,这是封闭系统内的概念,在开放系统里,这种提法又可笑又可怜,本质是一种 "过早优化" ( premature optimization). 软件设计大师 Donald Knuth 曾说,"真正的问题是,程序员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担忧(程序的)效率。过早优化,是编程的万 (或者主要的) 恶之源。"一旦你盯准了"赛道"这个概念,你的思维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假设,就不由自主的固化了。你的注意力,资源配置都完全理所当然的为这些默认的边界条件和假设服务。但在开放系统内,边界条件和各种假设会变化很快,但"专注赛道"的你完全不自知,在封闭系统里还可以关起门自嗨一段时间,一旦要在开放系统内拉出来溜溜, 才发现,没人在乎你那 gp 赛道,你想象中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人在乎; 或者说存在无数替代解决方案,因此并不值钱。

【过早优化的问题出在没有全局视角和长期视角,要始终看远方,看未来进行决策】

115、唯变不变,用写思考

人的很多不假思索的大脑默认的生活习惯,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接触信息的增加,信息搜索工具的强大,会潜移默化的把原来觉得重要有价值的问题,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这时候一定要书面再检讨一下原来的习惯,是否还真的有意义还那么重要,否则可能是巨大的浪费。

又查了一下,全句是 “通智得而不劳,其次劳而不病,其下病而益劳”。古人的智慧,本质和芒格的多学科多思维 模型( 通智)可以高效率赚大钱的理念,不谋而合。//@硅谷王川:"通智者得而不劳"原来出自于"淮南子",谢谢。

每个人都有短期 (几个月内)默认的行动方向。最佳的默认方向,必须是给自己增加更多选择的方向。很多时候"读书 思考 躺平"就是最佳的默认方向,因为它意味着你可以随时根据新的信息评估调整。"高歌猛进"往往不是最佳的默认选择,因为它要先消耗很多资源,然后事实上让自己选择越来越少

doing是目标导向,追求形似。being 是过程导向,追求神似。//@YY局局鸡:在一本讲健身的书里看到过两个理念:doing vs. being. 忽然有种顿悟的感觉。前半辈子都在使出吃奶的劲doing,自从切换“being”的模式后,打开了全新的视界。

【读书 思考 躺平是最优解】

116、交浅言浅

绝大部分线下面谈,只能强化现有思维框架,最多在里面调整一些参数而已。但思维框架不对,摄入信息和数据再多,也没有用处,本质是一种类似空转的浪费。思维框架的调整,需要反复推敲琢磨,和相当长时间的独处,否则很容易被周边人的既有思维框架的隐形压力带偏。

真正有洞穿力的思维模型,往往需要大量跨越较大时间空间的数据和信息积累,才能抽象出真实的一般规律。线下面谈见到的多数人,其思维模型都是基于有限时空的数据拟合,底层逻辑往往似是而非,但在其经验内的有限数据可以拟合得非常好,所以和他们接触多了容易被带偏。

从信息输入角度看,线下沟通效率偏低,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大部分人交浅言浅,都带着面具,线下沟通是浪费时间。真正思维模型的提炼,需要大量和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慢慢浮现。

再深挖一下,人只有自己主动改变信息输入输出管道时,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从信息输入角度看,线下沟通效率偏低,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大部分人交浅言浅,都带着面具,线下沟通是浪费时间。真正思维模型的提炼,需要大量和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慢慢浮现。

【线下面谈信息密度低导致效率低下。人知有主动改变信息输入输出管道时,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117、缺乏感知和评估能力的几个体现:

1) 对外摄取信息渠道少而片面,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不同类别的信息或新思维模型有强烈抵触情绪。把垃圾信息占据全部注意力,误认为是生活充实的体现。2) 获取高价值信息成本高/耗时长/或者根本不可能,不愿积累,缺乏积累,永远无法突破信息茧房。3) 因为读书少而缺乏长时间跨度的历史观和大局观,套用错误的格局去解释短期的现象,比如养了一千天后被拉出去屠宰的火鸡,坚信饲养员是他的朋友。而且可以振振有词的拿自己一千天的经验,来铿锵有力的反驳规劝者。

良好的感知体系,很像特斯拉显示屏上可以迅速在地图上放大缩小 (zoom-in / zoom-out) 的功能, 可以同时迅速理解大格局和你所处局部的微观细节。

【高价值信息获取 丰富灵活的思维模型】

118、复杂系统是分层级的,过了临界点会突变

复杂适应系统的演化特点,不是说有个开关,给它某个输入,灯就亮,或者灭掉。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型往往是错误的, 跟江湖医生说吃啥补啥,是差不多的概念。更多时候它的特点是分层级的,一步步跳跃式的演变。在临界点之内,长期保持某种平衡可控的状态,你从外界输入某种信号或刺激,很长时间看不到明显变化。但各种外界刺激,积累过某个临界点后,系统会突然失控,迅速发生大规模跃迁,要么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稳定态,要么突然崩溃到更混乱低级的状态。

技术水平发生实质性的大规模的跃迁,需要的是高几个数量级的新测试数据。如果各种 biomarker 测试,单次成本降到十美元以下,不需要采集那么多血,精确度再提高,可在家里几分钟就获得测试结果,可迅速通过云服务深度分析,可吸引上百万兴趣爱好者参与,那么抗衰老研究将会加速发展,越过临界点。

【这个临界点之前的积累至关重要】

119、间歇性断食

间歇性断食将近八个月后验血,发现总胆固醇反而升高了,达到 210, 但 hdl 也升高到 53, 甘油三酯降到 52。查了一下资料,好像很多低碳生酮饮食者都有 ldl 升高的体验,只要 "总胆固醇/hdl" < 5,并不需要担心。关于胆固醇的思维模型,需要更新一下。可以参考Dave Feldman 的 cholesterolcode.com

间歇性断食的人,白血球数目一般偏低,这似乎是个普遍现象,据说理论上的机制是因为断食会降低身体的发炎。吃几顿饱饭很快就又回来了。/@牛牛-201510: 看一下你的中性粒总数是不是低于4了

我的情况和殷教授说的完全一样,是"低碳水 断食"//@naaicaa:2020年中国低碳医学大会上,殷峻教授指出:低碳水饮食群体中,甘油三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升高是「常见情况」,并不意味着健康风险。|胆固醇是一种重要营养物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才是有害

【感觉间歇性断食不如只吃七分饱或者过午不食效果好】

120、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试图扭转一个人的观点和决策,很大程度是徒劳的,远不如改变他的环境有效。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和决策,很大程度上早已在几年前被他接触的信息质量,所处的环境,所建立的思维模型,行动上投入的各种沉没成本,权衡利弊使用的价值标准给锁定。而且如果他只是计较反思短期的得失,而不检讨更长期的大环境和生态上的选择,那就永远无法真正吸取教训。如果他不幸陷入某个局部极值,除非是自己的儿子,否则你不可能自己耗费那么多能量帮他跳出那个坑。

任何一个环境呆久了,很容易潜移默化被周边人公认的用来攀比的价值体系所误导,而做一些瞎折腾搞很累但实际上不符合自己利益的蠢事。如果能同时在好几个不同环境里来回比较切换,就容易看清里面各自的荒谬之处。

我的重点不是去扭转,而是说很多人若干年前在环境和生态上的选择已经注定了他几乎没有纠错的可能,因此把自己置于一个多样化环境和生态之下,极为重要。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赢了大半。

直接改变某人的观点和决策看似简单,实际操作上过几天又被他所处的环境给拉回去了,然后你的功夫全白费了。潜移默化改变他所处的环境非常耗时,但越过某个临界点,他在新的环境尝到甜头后,会改得比你预想的还要主动积极很多。

决策背后是个体复杂的叙事体系,某一次决策,作为旁观者是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提供一些补充视角,但能否吸收并与对方的叙事体系结合起效,在于对方的叙事体系是否已经比较强大而不是某几个补充视角。但,若要升级对方的叙事体系,没巨大动力与便利性,没人愿意做需要长期系统性帮助对方治本的事。

【思维模型简单的人,缺课太多,要真正讲明白道理要补很多课,这些课又不是短期可以补上的】

121、专业就是在更细颗粒度更准确

以前二十年主要的运动是游泳/爬山/太极,膝盖没有什么问题。过去一年开始增加跑步 (平均每周四次,每次三十分钟) ,感觉腿部更有力量了,膝盖也很好。"跑步伤膝" 的说法过于简单化,思维模型本质是错误的。就好像说"炒股风险很大",但特斯拉股东会说,你 tmd 在扯什么淡?

这应当是正解 //@奔跑的人:慢跑没有变向动作,没有急起急停,根本伤不到膝盖,山地越野跑有风险

解读专业 //@寻找基石:1)运动是否会伤膝盖,关键得看在运动的过程中膝关节是否能够保持在正常的力线上。如果膝关节存在体态异常(例如膝内翻、膝外翻、胫骨内旋、膝关节过度伸直等),力在传递的过程中会产生其他方向的分力,使得膝盖内侧或外侧承受额外的应力,从而大大增加受伤风险。

【物无美恶,过之则灾】

思维模型简单很要命

这也算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思维模型”遇到的典型案例

1、再次见识思维模型简单是多么的可怕。

2、认死理,一根筋,钻牛角尖,其实都是对于思维模型简单的人形象的概括。

3、很简单的事,由于思维模型简单,应对起来出乱出招,出昏招,出错招,用根本不是逻辑的逻辑完成自洽之后信以为真,并坚持到底去装南墙。

4、花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工作做通了,改变了他的想法和决定。但确实不容易,跟思维模型简单的人,把正确的逻辑讲清楚,改变对方的想法得把从源头上铺垫很多逻辑和道理,做很多类比和举例,还要每条路的利弊得失分析透彻,并进行比较。

如果不把逻辑从根本上讲清楚,是不能真正说服对方的,会出现反复,再次改变。不过真的来到我们这个集体中,环境变了,会有更大的影响,发生更大的可喜变化也是可能的。

这种事是非常耗能的,不是万不得已不会去做这种事。

要让 自己有更多选择,别被这种事困扰。自己也是在自身条件有限,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如此。

一旦这次解决问题,永远不会让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5、人的改变和提升是极难的,需要花很长时间,深度的挫败之下才有可能进行深度思考,想明白点问题。

6、没人是完美的,小F性格的犹犹豫豫,纠结确实是他个人的最大障碍。但他做事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往前赶又是很好的优点。

7、作为创业者是远远不够的,极度渴望成功,愿付非凡努力的人很难遇见。

个人短期利益的计算和思考太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很多问题是无解的。相当于拼命局部优化,站在全局角度往往适得其反。

8、人的因素永远是最重要因素,这也是自己对SR项目最担心的地方。虽然改变了他的想法,但他的思维模型并没有什么改变,以后什么事还得靠他自己。

9、为了尝试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想法问题,买了三本《段永平杂志访谈整理合集》每人送一本。创业的话,这是最好的教科书。不仅仅是创业,人生的任何方面都可以找到答案。

10、这也只是一种尝试,和开会的时候讲道理和逻辑一样,作用多大不做期望。但必须得做,必须得讲,还要年年月月日日的坚持去做。因为这里入手是最本质的,是全局优化,根本上优化,比如何角度入手都更本质,更解决问题。

在人没的选的情况下,试着找更好的方法去影响、调整、改变大家都正确的思维方式上来是必须要做的事。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在自身,永远只能靠自己。

最后给小F的话

1、你身体的问题是你思虑太重,睡眠不好导致的。这个解决了,身体就啥问题都没有了。

2、思虑重,纠结多是人生中很多问题自己没有清晰准确答案导致的。

3、没清晰准确答案是因为人生很多事本来就很复杂,在经历少,阅历不够的情况下,想不明白是非常正常的。

4、想不明白会导致很纠结,想不明白的其中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大脑的工作记忆的内存有限,对于复杂问题单纯用大脑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想不明白的。

5、解决的办法是“写”,用写的方式梳理复杂问题。把大脑内网状的乱七八糟的想法有逻辑地线性表达出来,是最好的方法。

6、即“写是最好的思考”,这是我实践两年多的心得。

7、你的犹豫、纠结、思虑重的性格是你和你的家庭长期的困扰,如果不解决,未来依然会长期困扰。

8、解决的方式很简单,却绝不容易。方法就是每天写一点,哪怕一两百字,哪怕只有几句话,想到啥写啥。但要长期坚持写,用写的方式来深度思考所有问题,尤其是让自己产生不正常情绪的事。

9、就相当于一大堆互相纠缠在一起的电线团(乱麻团),每次梳理一根,慢慢梳理。不管这团电线多大,时间久了,总会梳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整齐。人的各种乱七八糟的思想同样如此。

10、人生各种事情之间的关系基本都是相关性,很少是非A即B,非B即A的因果关系。

11、本质、根源、源头在自己,当自己足够清楚,足够明白,足够坚定,其它事都迎刃而解。

12、人生万事塞翁马,深度思考后,勇敢坚定地走下去就足够了。

13、没啥大不了的,你还年轻,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