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名片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部编版七上语文教学参考书电子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学参考书电子版
一、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二、背景链接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三、文体常识
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喜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述景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四、字词梳理
(一)生难字:
朗润(rùn) 窠巢(kē) 嗡(wēng) 嘹亮(liáo) 抖擞(dǒusǒu)
嫩绿(nènlǜ) 宛转(wǎn) 喉咙(hóulóng) 烘托(hōng) 风筝(zhēng)
酝酿(yùnniàng) 黄晕(yùn) 应和(hè) 静默(mò) 卖弄(nòng)
撑伞(chēng) 蓑笠(suōlì) 稀疏(shū) 花枝招展(zhǎn) 呼朋引伴(péng)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①):盼春。写盼春的心情,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②—⑦):绘春。借助一幅幅图画描绘春天。
第三部分(⑧—⑩):赞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六、结构框架
七、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他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八、重点难点:
文章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
1.从多种感官角度描绘景物。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的角度写风的轻柔;“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从嗅觉的角度写风的芳香;“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的角度写风的悦耳。
2.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景物。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正面写春草充满生机、嫩绿的特点;“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通过写人的活动来侧面烘托春草勃发的特点。
3.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景物。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写眼前的实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联想、想象到的虚景,借以突出花的香味浓郁。
九、写法借鉴
1.用词生动、准确。如:“钻”字,突出了春草破土的冲劲和顽强的生命力。“悄悄”一词则巧妙地写出了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来临,给人以草报春的无限遐想。
2.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
3.调动各种感官(触觉、视觉、嗅觉、听觉)描绘春天,如在描写春风一段则通过这种描写,将无形的风化为有形的母亲的手,突出了春风的轻柔、温暖,很有想象力很富表现力。
4.虚实结合 。
5.善用想象和联想 。
6.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十、素材积累
描写春天的诗文名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7.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十一、语法常识:比喻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者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读到这样的句子,你一定会想:写得大生动了,给人的印象真鲜明!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像前面这类比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
还有一种是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例如:
(1)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流沙河《理想》)
(2)在此到,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片翻鹏的大海/一双眼——一通冲决的大溪。(李瑛《一月的衰思》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是借喻。例如:
秋风陈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