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林
战友庞丽很少写东西,但是最近我却在她的空间里看到了一篇笔墨细腻、情感真挚的文章——《婆婆走了……》。庞丽用及其平实的语言和生活中的几桩小事,述说了她与婆婆相处25年中的难舍情感。我一连看了两遍,真是心潮难平。这篇文章就像是一幅素描画,没有太多的形容词,在就事论事中,让我看到了媳妇与婆婆、后辈与前辈、新兵与老兵之间的深情厚谊。
庞丽的婆婆我见过,因为其听力差而没有和老人家说过话,记得一次离开时,居然连个招呼也没和她打,现在想起来真是感到深深的自责。当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后,我的心也隐隐地疼痛了好一阵子,这种痛就是当初失去母亲时那种的痛。十多年前,我的父母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感情失重的天平上,战友的父母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最为敬重的长辈。因为,他们和我的父母一样,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是在废墟上建立新中国的人,都是对党无限忠诚坚定不移的人。他们的健在,给了我无形的情感慰籍,让我体会到了还有父母关照的温馨。在我的情感世界里,他们不仅是我最尊敬的长辈,更是我没有血缘的亲人。
我给庞丽打去电话,话筒那边传来了她难以抑制的哽咽。25年与婆婆的陪伴,朝朝夕夕,顷刻间就不复存在了,怎能让人快速地“自拔”?我和她说:“人走了,平时的点滴都会涌现出来,想念着和她一起的那些日子,甚至连平时的小摩擦也会倍感温馨和无限留念。你是个好媳妇,能和婆婆一起生活25年真是不容易,尽到了孝心就可安心了。”
是啊,25年是个什么概念?它占据了人生的多大比例?有人可能是半辈子,有人可能是大半辈子,即便是小半辈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我是属于“少小离家”老大也不回的那种人,但是也能体会到同在一个屋檐下与老人生活是个啥滋味。离不得,走不开,病了要照顾,冷暖要操心,家有万千事,事事以她先。这样的日子一年两年熬一下不算啥,熬上25年,把自己的宝贵岁月都一起熬进去了,还能说不是一种“奉献”吗?
老人家能遇上庞丽这样的媳妇真是好福气,因为这个媳妇已经替她所有的儿女们尽到了孝心。剪头发,修指甲,买新衣这些事如果都太过平凡,那么病榻前整宿地照顾,25年里庞丽就不知重复地做了多少次。为了给婆婆做爱吃的食物,她学会了烘培蛋糕;为了让婆婆过一个欢快的春节,她千挑万选买来喜庆的外套;为了让病中的婆婆脸上有笑容,她时常甩几个“包袱”逗老人开心;为了让婆婆走得有尊严,她亲自为婆婆准备寿衣;为了尽到最后的孝心,她动手为婆婆净身穿衣……
庞丽在她的日记里写道:“一次我去医院看望她,临走时想逗逗她,要求她敬个礼,婆婆还真的慢慢抬起了她的右手,给我敬了一个不标准的军礼。看着她的样子,觉得老人好可爱。每次去医院看望她,临走时她总要把我们送到电梯口,有时也会送我们到医院门口,我感觉老人是对亲情的一种眷恋。”这虽然只是庞丽与婆婆之间的一个小细节,但是在我看来,它不只是婆媳之间感情,而是两代军人之间的战友情。
庞丽送走了婆婆,完成了一项使命。可我在她的这项使命中,品味出了更高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庞丽为国家承担了保护“国宝”的重担!今天,出生入死的老一代人越来越少了,他们真的是流血牺牲的一代,是拓荒勤耕的一代!他们是共和国的奠基人,是巍峨大厦的基石!家有“国宝”的儿女们啊,好好地保护他们吧,为了共和国守住这些英雄,守住我们的光荣历史!
作者简介:
刘晓林,山东人。1970年入伍,原武汉军区测绘大队中校工程师。1993年转业到武汉大学工作,2008年退休。业余爱好写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编辑/贡嘎 李光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