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那就是从头开始,脚踏实地”,不仅仅代表着遇到挫折,从新开始的信念和决心,这还能体现出帽子和鞋对人的重要性,对!头顶天,脚踩地。

但是我们今天不讲鞋,只讲帽子。随着帽子的普及,各式各样的帽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必需品。

在古代,帽子的准确称呼叫冠,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不同的冠帽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同样关于戴法也非常的有讲究,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冠帽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古代都有什么帽子(帽子虽小)(1)

冠在古代因身份不同,形制也各不相同,对古代男子来说极为重要

《离骚》中,屈原有个经典动作,是“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因此,他的峨冠博带,长剑在手而四顾茫然,忧悒地伫于江畔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早在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冠就已经产生了。因着“峨冠博带”一词已经成为华夏衣冠的代名词,男子冠礼又是古代汉民族的成人礼,所以如果要在首服中挑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一定是冠。

男子二十岁而弱冠,士人用冠,庶人戴巾。相对来说,冠的流行比巾的普及要早一些,主要集中在先秦和两汉时期。

古代都有什么帽子(帽子虽小)(2)

作为身份的象征,冠无疑是被纳入了礼法体系之中,所以,当冠而不冠便是一种“非礼”,至少会受到舆论的炮轰。

另外,巾和帽较为接近,在汉末时已流行到文人武士都以之为燕居雅尚的程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风气也仍然存在,可是,在正式场合,需要庄重氛围的情况下,士人官员们都会依照规矩戴上一顶适用的冠,用来与合宜的礼服或公服相搭配,由此可见冠的重要性。

冠的种类是极多的,先来说说皇帝所用的通天冠和远游冠,这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

从用途上来说,通天冠是在朝会时所用,而远游冠是在见皇太子和宗室诸王的时候才会用它,而且用得次数更频繁。再从形制上来说,前者形如山,冠前的金博山十分醒目,后者形制跟前者相似,但一般没有金博山,仅有展筩而已。

古代都有什么帽子(帽子虽小)(3)

顺带说一下西晋时皇帝的冕,它们由冕板、冕旒、冠圈、玉笄、充耳等部件组成,皇帝一戴上去,甭管长成啥样的,都自然被装点出一派慑人的贵气。

冕旒的质地,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比如,三国和西晋的冕旒打破汉制,用珊瑚珠;东晋则先后用过翡翠珊瑚杂珠和白璇珠。

说完了通天冠和远游冠,我们再来看看进贤冠。

它是文官的主要冠饰,但五梁的那种是属于皇帝专用的,其余人等,分别由三梁、二梁、一梁的进贤冠来区分等级。这样一来,谁是三公侯爵,谁是诸卿大夫,谁是低等文官,一目了然。进贤冠自从诞生以来,形制一直都有变化。

文官戴进贤冠,武官和皇帝的侍臣则要戴武冠。

武冠又名武弁、笼冠,根据《晋书·舆服志》的记载,侍中和散骑常侍的武冠上,要加金珰,附蝉翼一般的纱料,插以貂毛,并且前者要插黄金竿在左,后者要插黄金竿在右。正因武冠上有貂有蝉,便有了以“貂蝉”指侍臣所用冠饰的代称。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有名的典故,那就是“貂不足,狗尾续”。这说的是,西晋“八王之乱”中的一个临时获胜者赵王司马伦,在篡位为帝后,每逢朝会时冠饰貂蝉,但是由于封得官位太多,貂尾不够用了,拿狗尾巴来充数。

值得注意的是,武官所用的武冠,也是可以插貂毛的,但却不加黄金竿

守卫皇宫殿门的卫士,一般不戴武冠,樊哙冠、却敌冠都是他们专有的冠饰。一听樊哙冠的名字,便不难想象这名字有着对樊哙表达敬意、鼓震卫士们勇武之气的目的。当年樊哙以布包铁盾戴头上,最后救出了主公,的确可钦可佩。却敌冠,“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样子和进贤冠有些相似。每种冠都有它的独特造型和含义。

古代都有什么帽子(帽子虽小)(4)

古人戴冠有什么样的讲究,怎么还会有人戴侧帽?

首先,他们得用帻也就是头巾包裹头部。其中,文官所用的帻较长,称为“介帻”;武冠所用的帻较短,名之为“平上帻”。

加冠时,笄或簪都是要用的,起到固定头发的作用。很显然,单用笄簪的法子肯定不够稳妥,所以着冠者可以用丝绳在颔下打结,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作簪缨。

正因为簪缨是维持冠饰的重要部件,因此一直以来都可代指高官显宦,如果一个人家里接连几代这样下来,就成了仕宦之家,被人们称为“世代簪缨”。

南朝宋诗人鲍照《代放歌行》中说到,“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埃。”

当年簪缨贵族们的排场和风度恍在眼前,令人不觉间已是浮想联翩,为之沉醉。

古代都有什么帽子(帽子虽小)(5)

一直以来,就有“歪戴帽子斜穿衣,长大不是个好东西”这句俗语,要说这话啊,其实也挺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仪容仪表端正的人,总能给人稳重可靠的印象。不过,大家可曾想象,在一千五百年前,西魏曾一度流行过一种戴帽的时尚——侧帽。

北魏末期一个叫作独孤信的美男子,他作为一个武将,长得美已经很难得了,打扮又新潮又酷炫,想不红都难,放到现在绝对是个流量小生。

《周书》和《北史》中都有明载:“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不过,这不是独孤郎本人最为传奇的一幕,最传奇的那幕,还在于后来北魏两分后,独孤信在西魏秦州留下的风流韵事。

“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冠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这是说,在大统年间时,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独孤信,曾在日暮时分匆忙入城,蓦然间风吹帽侧,引得满城百姓心底怒赞简直是太帅了,第二天百姓就开始纷纷效仿。

古代都有什么帽子(帽子虽小)(6)

也许换一个人,侧冠帽的时尚潮流就未必能被带起来,而据我所知的是,这种魅力已经被凝固于时人的打扮上、后世的诗文中,这都不算传奇,什么才算是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们,家居时一般不戴冠帽,一般戴巾和帢。就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百姓们也是可以戴巾的,只不过其质地和款式有所区别而已。

所谓的“林宗折巾”指的就是士大夫和读书人所戴的巾。

这个“林宗”,正是郭泰的表字,当时的郭泰也是十足的美男子,郭泰无意之间,一举手一投足都影响着后世,甚至带动了时尚风潮,这种偶像效应可比今日来得更烈。

古代冠帽的发展演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比较大,再加上有少数政权的建立,使得服饰有很大的改革和发展。发展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时代,古人的冠帽就逐渐发展了颜帢(古代帽子的一种),这时人将颜帢上的缝给拆了去,便称之为“无颜帢”了。

再往后,帢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逐渐演变成了丧服冠,用于葬礼之上,也就演变了现在所谓的“孝帽子”。

除此之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都有戴纱帽的习惯。纱帽的形制较为随意,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

古代都有什么帽子(帽子虽小)(7)

为区别身份,帝王戴的是白纱帽,目的就是为了衬托皇帝的威仪,所以帽子做得比较高,所以又称为“高顶帽”;而南方的百姓和北方的官员戴的是乌纱帽,因为材质便宜,随后的几千年,帽子的发展演变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至于演变到现在帽子的款式也是各种各样,目不暇接,而且除了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时尚元素之外,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例如现在的棒球帽,原来只有打棒球的时候才会佩戴,但是现在却成为了一种时尚单品;还有渔民们捕鱼的渔夫帽,到现在也是时尚达人的必备武器,不仅能遮阳,还方便携带。

不过现代人的戴法可没有古人那么讲究,由此可见帽子不仅仅对古代人非常重要,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大碰撞,反而令其在衣冠上,上承汉晋下启隋唐别有一番意义。

到后来的隋唐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冠帽的象征意义逐渐淡化,民间老百姓也都开始戴起了帽子,逐渐的发展成各具功能和特色的帽子,可以说,随着帽子的普及,它的价值也更好地体现出了。

参考书籍:

《晋书·舆服志》

《史记》

《中国服饰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