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大明

一场疫情,让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物品成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些医疗用品的生产,也从之前的相对冷门变得为人熟知,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比如长垣市的口罩生产,虞城县的护士防护服、手术床单生产等。除了捐资捐物,这些地方相关企业的职工近些天也一直在加班加点、任劳任怨,默默地为战胜疫情作出贡献。

长垣市位于我省东北地区,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龙山文化遗址,现为我国“厨师之乡”之一,正所谓“刀勺声里多名家,色香味形皆入化”;位于我省东部的虞城县也是历史悠久——公元前21世纪,禹封舜的儿子于此,称“有虞”,后称虞国。这里是花木兰的家乡,诸多历史名人曾来此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长垣

西南楼,李向阳

文:李子久

“妇姑城南风雨秋,妇姑城中人独愁。愁云遮却望乡处,数日不上西南楼。故人薄暮公事闲,玉壶美酒琥珀殷。颍阳秋草今黄尽,醉卧君家犹未还。”这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诗,题为《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其中的“妇姑城”和“匡城”,指的都是长垣。而“西南楼”,则是唐时长垣一家著名的酒楼。到了今天,它成了“厨师之乡”长垣的一个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

唐时,长垣的烹工已有史料记载,400余款肴馔流传民间。宋时,长垣的烹饪文化达到一个高峰,到了清代更有名厨孙可发为光绪皇帝做过“糖醋软熘鲤鱼焙面”。近代,刘国正出过《中餐纲目》,而被誉为“国宝级烹饪大师”的侯瑞轩,早年正是跟着刘国正学习厨艺。闻名遐迩的“芙蓉鸡片”“京都老蔡记”“阿五美食”等,都与长垣颇有渊源。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豫菜,也在一步步发扬光大,走出国门,香飘四海。

今天不说“大咖”,来说说一位普通厨师李向阳的故事。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在他开的小店里吃过几次饭,当时印象很深的是,这个人怎么和电影里响当当的游击队长的名字一样啊!一开始,这个小店没多大名气,生意一般,李向阳索性关了店,出去闯荡了。他在铁路上当过临时工,也做过施工队长,十余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后来,我听不少人说火车站南边有一家卤肉店,味道美极了。在有着“长垣村妇,赛国之厨”美称的这个小城,能够得到大家的夸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决定去看看。去了两三次,都需要排队等桌。看到老板,总觉得在哪里见过,再想想,这不就是李向阳嘛!

卤肉店主打“荷香猪蹄”“荷香卤肉”,尝了尝,果然名不虚传。和李向阳正聊着,他拿出手机让我看他写的文章,署名是“新西南楼主”,光看这名字就知道,他也是个文化人儿。文章写到了他家的历史,写到了他的打工经历,也写到了他创新出来的“荷香”系列美食。李向阳的爷爷,是长垣革命前辈李文隆。李文隆同志在冀鲁豫军区当过游击队长,后来随着大部队从中原地区到了贵州黔南州,二十多年杳无音信。李向阳的父亲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从小就和李文隆失去了联系,只知道他当过游击队长,怀着对父亲的无比崇敬,就给自己的儿子起了个名字叫李向阳。

打工十几年吃了不少苦,李向阳回到老家,开起了卤肉店。据他介绍,他家做卤肉和猪蹄用的是秘制香料,大火去腥,小火熬香,微火入味,再用新鲜荷叶精心包装,别具一格。

开店间歇,“新西南楼主”就品茗煮文,悠然自得。古时风华,也仿佛在这安稳幸福的小日子里绵延开来,散发出缕缕清香。

离开一个地方怀念美食(县城风物岁月有情)(1)

长垣市赵堤镇大浪口村 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冲得“狠”,酸得“狠”

文:王峰轩

喜欢少林寺的人总是感觉那里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随便拉出一个扫地僧都可能是一位武林高手。生活在长垣,自然也会揣测身边不乏深藏不露的大厨。从小在蒸煮焖炖、煎炒烹炸环境中长大的长垣人,尝得多了,见得广了,自然就养出了一张张“刁嘴”。我自认是“吃货”一枚,说起长垣的特色小吃,比如哪家的油馔地道,哪家的炸八块正宗,用如数家珍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今天就来说说“肉丝带底”这道菜。

不妨先闭目遐想一下:一个精致的海碗,上面是热气腾腾、鲜嫩无比的土芹炒肉丝,下面是滑润清爽的芥末粉皮。粉皮吸收了肉丝的汤汁,肉丝烘香了粉皮中的麻酱蒜泥……听着就让人垂涎三尺,更别说抄起筷子大快朵颐了。

说起这道菜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长垣人情好,谁家办红白事,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都会争相过去帮忙。事主请来当地厨师,配上几个做饭比较拿手的忙工、帮厨,在自家院子里盘火作灶、张罗饭菜,宴请亲友。话说有一户人家办喜事,本来安排的有芹菜炒肉丝这道菜,可剩下的肉怎么也凑不够盘数。情急之下,厨师看到还有上一桌没用完的凉拌粉皮,灵光一闪,就把它们装到海碗里,把炒好的芹菜炒肉丝盖在上面,匆匆忙忙端上了桌。谁知客人们一吃,赞不绝口,连声称妙,就问这是道什么菜,帮厨顺口说这是“炒肉丝带底”。后来,其他人家办事也纷纷要求厨师照着做,慢慢地就在当地传开了。

一般来说,“肉丝带底”所用的食材是黑猪前腿精肉三两许,本地土芹四五根,纯手工制作的绿豆粉皮两张。先将粉皮放进清水中浸泡俩小时,再改刀切成筷子宽的丝,用开水煮一下过凉水,接着将粉皮加入调料拌匀,装入盘中,淋上芝麻酱,这就是“底”;将猪肉切成丝,加入蛋清、精盐、味精、料酒、老抽、湿粉芡上浆;热锅入猪油,下入肉丝滑透,将油滗出;随即入土芹段、料汁,稍加翻炒,出锅,盖在芥末粉皮上,即成。

长垣人口味较重,所以肉丝带底中的芥末、醋和香油放得比一般的凉拌菜多,用当地话说就是“冲得狠、酸得狠、香得狠”,俗称“三狠”。特别是芥末,很招人喜爱。有些人“无芥不成席”,就喜欢一口芥末下去呛鼻子、流眼泪的感觉。怪不得,从小就常听到“葱辣眼,蒜辣心,芥末辣住鼻子根”的俗语。

有一次去郑州封闭学习,吃了几天自助餐,结束时被朋友拉去尝个“稀罕”菜。到了地方,我眼睛一亮,竟是一盘肉丝带底,这是长垣一家菜馆开到了郑州。品一下味道,依然是冲、酸、香!很多朋友都有这种感觉吧:虽是在外打拼,但若一下子尝到熟悉的味道,乡愁的滋味会在一瞬间涌上心头,难以割舍……

虞城

马牧集,老街道

文:郭义方 高峰丽

虞城县曾有个名字:马牧集。当地百姓都知道的是,虞城的古老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但什么时候开始称为马牧集,却不是人人都能回答得出来。据史载,西汉时,汉景帝刘启决定养良马以强军,马场就建在灵古村方圆的百里之域。四方百姓纷至沓来,聚而成市集。市集沿河而建,东西三里许,宽一里许,集内有条东西大街,宽三丈。后筑墙环围,旁开四门,墙外有壕,宽4丈许,遂成小城,称为马牧集。

小城是豫皖鲁三省通衢之地,南北有官道,东西有水运,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处物资集散地。曾经,这里的大街两厢店铺林立,五行八作尽有,吃喝玩乐皆可。徐州的皮货商、济南的绸缎客、亳州的药材栈老板、开封城的京货铺掌柜,都在这里设有分号。“站在隅首往西望,青砖蓝瓦粉白房,商铺饭庄都姓杨。卖的啥?百十样!新鞋新袜新衣裳,京果梨糕大麻糖!”这样的民谣不知是何年何月流传开来的,但马牧集的娃儿都会唱。每逢会期,赶会的、谒庙的、说书的、唱戏的、玩西洋景拉洋片儿的,更有些不买不卖专门来瞧热闹的……把小城塞得满满登登,大街小巷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离开一个地方怀念美食(县城风物岁月有情)(2)

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老街的热闹景象曾一度消失,但乡愁却牢牢地锁住了小城人的心。2018年,当地政府在漓江路和小学路交叉口附近重修马牧集老街。如今,除了民居瓦当博物馆、汤氏酒坊、耀艾堂、老粗布、贾艳梅剪纸等文化产业,街上最吸引人的就要数夜市了。一到傍晚,从张隅首到杨隅首就开始喧闹起来,四角灯、琉璃灯、铁腿老鳖灯、牛腿蜡烛灯把街道照得通亮,夜晚走在灯光里,真有点梦回唐朝的感觉。四面八方涌来的生意摊一个挨一个,各类小吃应有尽有,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大老爷们大多买上二两面蚕豆,一包咸花生,揣上几两酒,兴冲冲地去听“擁倒山”说评书;女人们则喝碗豆腐脑,买包炒瓜子,乐滋滋地去听“绿钢皮”唱坠子。“擁倒山”名为马献瑞,“绿钢皮”名为叶正品,都是曲艺行里的名角。小孩子见了卖吃食的总是走不动,若是父母囊中羞涩也怪难为情的,生意人见状总是满面春风,笑道:“老哥,大妹子,孩子想吃就拿着,账嘛,回去记在水瓢底子上,半个月不见,那就拉倒!”

一场疫情使老街异常安静,但还有一群人每天坚守在老街卡点开展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协助办事处宣传引导、维持交通、排查登记、测量体温、运送物资,为老街增添了一抹亮色。

总有一天,老街一定能够重新焕发出无限生机,我坚信。

一个镇,一碗汤

文:王支援

有朋自远方来,想吃地方特色,虞城人常说:走,去利民镇喝羊肉汤!渐渐地,“利民羊肉汤”这五个字在当地成了一个固定词汇。喝过利民羊肉汤的,也一定会把它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甚至成为一种可以向别人夸口的骄傲:这碗汤,我喝过!

利民镇位于县城北十公里。据《虞城县志》记载,舜的儿子商均封于此地,建立了古虞国,隋时称虞城,现为虞城县城旧址。民国初年,这里曾经非常繁荣,店铺、商号有70多家,风味名吃也很多。据说,清朝康熙皇帝私访时曾路过此处,连喝三大碗羊肉汤后,专门在这里找了个会做汤的厨师带回了京城。

作为土生土长的利民镇人,我对羊肉汤的记忆始于四五岁那会儿。彼时,一个生产队里的人都在一起吃饭。那年秋天,队里的棉花摘完了之后,就拉到距离村子不远的加工厂去卖,我被母亲放到了马车上。趴在高高的棉花包上,看到队里的男女老少一路上有说有笑,我心潮澎湃,因为我知道,卖完棉花后要到加工厂东边的南关食堂去喝羊肉汤。那一次具体是怎样分配的,我记不清了,但像我这样的孩子绝对分不到一整碗。记忆中仅存的,是所有人的兴奋和满足。裹着小脚的二奶奶双手捧着碗,把油花也吃得干干净净。今天的我还时不时地感慨,那是这辈子最好喝的一次。

离开一个地方怀念美食(县城风物岁月有情)(3)

现在的利民镇上,把羊肉汤做出口碑的有很多家,比如南关的蔡家。蔡家兄弟四个秉承了父亲蔡青海的手艺,每个人开的都有馆子。今年48岁的蔡玉宝排行老二,他家的馆子已经开了20多个年头。每到中午饭时,这家馆子门前的停车场里总会被塞满。蔡玉宝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交通也便利了,自己的生意也因此越来越好了,就连山东、安徽、江苏的不少“吃货”也慕名而来。

利民羊肉汤,都是以当地散养的山羊为食材。把羊肉、羊骨和羊油一起放进大锅,加入私家配方的大料包,用大火炖上三四个小时,再加入辣椒红油,汤就准备好了。食客来了,碗底放上葱花、香菜和熟羊肉片,先在汤里烫一遍,再加入沸腾的热汤。吃着薄薄的、滴着油花的羊肉,喝着红、白、绿色混杂的鲜汤,过瘾!

村民们也把喝羊肉汤当做“改善生活”的首选。一碗羊肉汤,一个热烧饼,能吃出满脸的幸福。记得有一次,90多岁的奶奶躺在病床上,家人问她吃这不,摇头,问她吃那不,还摇头。当问她想喝羊肉汤不,她的眼睛里放出光芒来。把羊肉汤打包带回家,老人几乎把一碗都喝完了。

来虞城,喝碗羊肉汤再走吧!一碗下去,你会回味无穷。

这些景点、美食,来了就别错过

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

这家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烹饪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坐落在长垣市食博园内,2012年12月底建成开馆,馆内共展出相关文物240余件。这座博物馆的建设,填补了中国烹饪文化主题博物馆的空白。

木兰祠

离开一个地方怀念美食(县城风物岁月有情)(4)

原称“木兰庙”,又名“孝烈将军祠”,位于虞城县城南35公里处的营廓镇(今木兰镇)大周庄村。该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现存的两通祠碑,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绩及历代修祠情况。祠附近有花木兰陵园。

杜记油馔

长垣风味名吃之一。现在的杜记油馔也多采用传统制作工艺,以鲜后腿肉、鲜葱、鲜鸡蛋、色拉油等多种原料烹制。经制胚、初胚、灌鸡蛋、石子烘烤四个步骤,出锅时色呈金黄,鲜香扑鼻。

陈店麻花

虞城县陈店集麻花,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包括兑料、打花、兑水、和面等七道工序。香甜酥脆,咽后无渣,炸出后两个月不回潮。其色泽金黄透亮,一大特点是形状似麻绳头,故曰绳头麻花。(本报综合)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虞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离开一个地方怀念美食(县城风物岁月有情)(5)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2月21日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