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道教历史源流?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教历史源流(历史文化源流)

道教历史源流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6月21日,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

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遍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赵充国是西汉陇西上邽人(今甘肃天水),作为六郡的良家子弟、善于骑马射箭担任羽林卫士。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经常出现“六郡良家子”,“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六郡是指汉代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

赵充国为人沉着勇敢、深具谋略,喜欢研习兵法,通晓“四夷”事务。汉武帝时,赵充国随李广利出击匈奴,率部分壮士突围,汉武帝亲自接见并探视他的伤情。

汉宣帝时,边患又起。汉宣帝打算起用赵充国,但这时他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人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自信地回答:“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问:“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实际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估计,还是让我上前线了解后再制定策略。”果然,赵充国恩威并举,不少部落首领率众来降,平定了边患。

在此之前的文献中,也有类似表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建立魏国,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地,临行前,他叮嘱西门豹到邺地以后要多调查研究,不要轻信传闻:“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意思是,听到的没有亲眼看到的可靠;亲眼看到的不如亲自去做更准确。

西门豹到了邺地后,深入到当地百姓中了解情况,破除迷信,惩治恶霸势力。正是西门豹广泛深入调研,很快掌握了实际情况,避免了前任官员被蒙蔽的问题。同时,他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渠,使大片土地成为良田,邺地很快就民富兵强,成为魏国的东北重镇。

到了东汉,开国名将马援,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几千年来受人崇敬。马援就曾以相马的道理劝谏朝廷,处理事情要注意求真务实、不能道听途说:“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

“百闻不如一见”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成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延安时期,国民党力图通过大肆渲染我党整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达到混淆视听、动摇人心的目的,借此抨击中共和边区,而且断言整风不会成功。

百闻不如一见,实际结果是我们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于是,枣园窑洞里的油灯、杨家岭上飘扬的红旗、南泥湾垦荒的锄头、大生产运动中的纺车……吸引着国统区无数的进步青年冲破道道关卡,来到延安,一看究竟。

为封锁延安,国民党设置了5道封锁线,仅第一道封锁线就筑有6300个碉堡,但是谎言和碉堡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

百闻不如一见,曾有一位上海大学生突破重重关卡来到延安南郊,当他得知“这已是延安地界”时,跪在地上捧起黄土紧紧贴在脸上:祖国呵,就剩下你这一片干净的土地了。

有资料显示: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就达2288人。

正是进步的力量,吸引着无数向往光明的青年,引领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

读懂新时代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最有效的方式,不是道听途说,而是带着实事求是的目光、认认真真地看我们致力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积极援助其他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实举措,真切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正义的事业,具备永恒的魅力和不朽的光芒。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穆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