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场外创始人投票,热门综艺《创造营》第五期节目迎来第一次顺位发布,90进55,排名56名遭淘汰的大卫令不少网友感到“意难平”。毕竟他在国际学员之间实现无障碍沟通,还因一手漂亮的书法引发话题。刚结束“闭关”状态的他对扬子晚报记者表示,自己真不是来写研究偶像市场写论文的,而是来圆自己内心一个“隐秘”的儿时梦想。

清华学霸习惯养成法(清华学霸蹲守创造营)(1)

唱跳最厉害的“翻译老师”?解锁人生更多可能

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帅小伙大卫·克罗索夫,从小与汉语结缘,十八岁来到中国学习,一待就是十年。作为2014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全国总冠军、北京市旅游形象大使、《世界青年说》人气嘉宾、《天天向上》代班主持……他的面孔被许多中国年轻人熟悉,也被亲切地叫“大卫”。

大卫出现在一个男团成长综艺中,多少还是令人意外的,粉丝也不乏质疑之声。一开始因为不理解,粉丝甚至不希望大王在节目中走得更远,这影响到了大卫的“撑腰榜”排名。还有人从通晓中文、日语、俄语的大卫在节目中给选手担任翻译判断,他是《创造营2021》唱跳最厉害的“翻译老师”。“哈哈翻译是最大的误解,其实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参加的。”从清华硕士毕业后,大卫想跳出舒适圈,从新的环境寻找灵感,尝试更多新的东西。“纠结许久,参加节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是唱跳‘负’基础,原本以为面试没戏了,没想到一路意外过关,直到上岛,我觉得是一种缘分。”

大卫表示,即使有遗憾,但付出努力,就不后悔。这两天,刚从位于海花岛的《创造营》“与世隔绝”练习、录制节目的集体生活中抽离出来,大卫首选放松自己。一早醒来就要整理好自己,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处处抓拍的摄像机,这种生活,即使对已经上过《开讲啦》《世界青年说》《汉语桥》等多档节目的人气选手大卫来说,也是新鲜的。“很多生活化的反应和交流的过程都会被播出,真人秀跟我之前的节目不同,会有压力。现在录制结束了,我只想放空,好好休息一下。”

清华学霸习惯养成法(清华学霸蹲守创造营)(2)

找回儿时唱跳梦想,因用力过猛受伤

在节目中,观众没有机会了解到大卫真实的想法,毕竟有那么多学员,往往唱跳俱佳,或者话题性十足的选手常常会“抢走”镜头。“看到我唱跳四肢不协调的样子,大家会认为你适合去学语言,但我觉得,人不应该被自己的标签所束缚和捆绑。可能跟练习很多年的学员相比,我确实没那么顺利。但我不是一个弱者,我觉得人要综合发展,让活着的意义更丰富。”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学霸大卫小时候曾有一个舞台梦。“在俄罗斯我进过学校的合唱团,后来因为变声期跑调被开除,才与梦想失之交臂。也想学过跳舞,但往往儿时的梦想就停留在小时候,也毁灭于小时候。所以,其实来到《创造营》,给我提供了一个跟小时候梦想相遇的机会。在台上那一刻感到很幸福,下台以后激动哭了。”

大卫说,为了改变笨拙的状态,在营里每天都会练习唱跳基本功。由于缺乏经验,也会“用力过猛”。练习首秀歌曲时,用嗓过度导致失声,演出时吃了很多药,以及进行各种理疗,才让声音临时回来。还有彩排时腰部肌肉扭伤,双腿发肿,胸部神经压迫,吃止痛药才能上台表演。经过一两个星期才康复,也错过了练习主题曲的最佳时间。“有一段时间只能躺着,节目组一直很照顾我,我不想卖惨,但心里还是觉得有些遗憾,这影响了我在台上的表现。”

清华学霸习惯养成法(清华学霸蹲守创造营)(3)

结交不少好友,不要因文化差异而“休克”

说到收获,大卫说,在节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追逐梦想,寻求成团出道,很开心能够运用专业背景为国际青年文化交流提供帮助。“我学的是比较文学,可以利用语言优势,帮助中国学员和海外学员解决沟通之中的问题,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大卫说,主要是语言的壁垒和表达习惯问题,“词不达意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共通语言。通过我的翻译,及时解决误解,我们练习的进度就很快。”

“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放下舆论,不受外界干扰,练习之余,一起打羽毛球、甚至回到捉迷藏这样童年的欢乐中。”大卫因此结交到不少好朋友。“跟年轻学员相处,自己仿佛回到18岁的状态,交流完全没有‘代沟’。人什么时候变老?就是停止学习,停止吸收一切新鲜东西的时候。”

一直想回俄罗斯,却被喜爱他的中国网友投票留在节目中的利路修引发了不少有趣话题。大卫调侃,利路修很有趣,但他也并没有不洗头,消极等着被淘汰。其实这反映了中国观众对于国际学员的包容度,自己也通过这档节目收获了很多新粉丝。

清华学霸习惯养成法(清华学霸蹲守创造营)(4)

生活中的大卫爱看电影、运动、书法,还是个“好奇宝宝”,爱钻研感兴趣的事情。“我跟教舞蹈的老师说好,你教我跳舞,我教你英文。其实练习舞蹈,跟学语言的方法差不多。学习的过程可能会无聊,但必须耐得住寂寞。”大卫中文流利,完全没有口音,但你不知道的是,他苦练普通话基本功,每天都在朗读文章,练习绕口令,付出很多精力。

远在俄罗斯的父母已经习惯了大卫的独立,常常会无条件支持他的决定。当记者跟他谈到贾玲导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时,他说,“其实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碰撞,就像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父与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观念不同永远存在。”对于生活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大卫来说,“重要的是学会去接受,不要因为文化差异而感到‘休克’,不要排斥,不着急去评价,慢慢观察”,在融合共生中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编辑/弓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