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懂的Quality故事-24:质量管理小组QCC的2次发现&时代意义

- 决定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是一线的作业人员,销售者,服务从事者 -

最了解“作业标准”的人,是现场第一线工作人员

某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国际“质量管理小组(Quality Control Circle)上,一位女性组长发表了小组的活动事例。

电子产品组装工序中频繁发生的不良,原因是非常简单的一种工具形状的问题。对此稍作变更之后,不良率得到了重大改善。

听过发表之后一位西方的技术人员向这位组长提问说:“变更工具的设计、修改作业标准应该是技术人员的职责,一个作业人员去随意变更是不是有些越权了?”

这位女性组长回答说:“也许会吧,但是针对《这个东西》在公司里面没有人比我更加了解,所以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工具的形状。之后提交提案,公司采纳后不良率减少了70%,这能有什么错呢?”

通常在制造业务上是会明确的区分“树立计划的业务”和“实际操作” 这两种职责。

相当于,技术部门负责制定作业标准或制作标准书,现场的操作人员只需遵守标准进行操作就可以了。

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总结(质量管理小组QCC活动的2次发现)(1)

❤1930年代的 ‘科学工厂管理’

本来这种构想是说明确职责所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但从另一个角度,也隐含着

“作业人员比技术人员低等,责任意识或问题意识不如技术人员,无法将{品质责任}赋予他们”的意思。

这些内容始于1930年代美国的泰勒制(Taylor system)。

当时美国的大部分工厂内全都是世界各地流入的移民劳动者,他们绝大部分没有受到过正规良好的教育,并不懂得文字,未进行训练,语言·风俗·宗教 种族不同的人。

所以泰勒制(Taylor system)在当时的经营者的立场上看,是非常具有魅力与说服力的方法。

只是到了今天,现在我们的工厂里面的员工是不可能和1930年代美国工厂里面的情况同日而语的。

而且,现在21世纪的制造现场,无论是技术还是生产系统都是30年代无法比拟的。在这种环境下设备或系统变成了主体,操作人员很有可能沦落为系统的“辅助”

要尊重人类的思考能力,尊重根据自我决策做事的权利。

因此 人类有可能丧失与生俱来的思考能力,根据自我决策做事的权利,人与人的疏远·迷失自我等极端现象也可能越来越严重。

另外劳动环境,劳动价值的急剧变化,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强调智慧型作业,智慧型生产。

企业角度 也为了充分的发挥这种崭新的作业环境能力,确保人力的教育·训练,并为了提升士气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注与激励。

无论管理和设备、技术、系统有多好,最终决定产品和服务品质的仍旧是作业人员、销售和从事服务人员。

如果不对这些人装备好 透彻的品质意识、改善意识、管理意识,那么将最终无法获得顾客价值活客户的满意。

这些只通过操作人员个人的努力是做不到的,需要使人们互相形成共同体的一员,互相协作的良好的组织环境。并且与系统的优化也是密不可分的。

想要所有人认识到共同体的一员那么就需要让人们确信协作才是最好的方法。

不能只执着于本人负责的小领域的成果,要使人们更加关注组织整体或Team整体的职能运转。(参考团体体育竞技可能更加容易理解)

原本,质量管理小组(Quality Control Circle)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解决品质问题的小组织活动。

而是为了在系统的大型化、复杂化、机械化的趋势中,恢复被缩小的人性、被遗忘在组织里的“个人”。找回“一边思考一遍做事的人,My Works,My Process(即主人翁意识)”

TQM的核心“全员参与持续改善”的宗旨,其中质量管理小组(Quality Control Circle)所具备的意义与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不是全部。

21世纪的 质量管理小组(Quality Control Circle)有着 它诞生时的1960年代无法比拟深奥的意义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