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逊 肾内科主任医师

健康人的尿中也会有蛋白质,只是说它排出的量极少而已,通过常规检查一般发现不了或尿蛋白偶尔出现“ ”号。当尿微量白蛋白超过30mg/L和/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150mg时,也算作是不正常的,即尿蛋白超标,也称为蛋白尿。也就是说,只要发现尿中蛋白超过正常范围,都可称为蛋白尿。

在这之前,先必须排除假性蛋白尿。

所谓假性蛋白尿,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蛋白尿,而是由某些原因造成尿常规中的蛋白质呈阳性反应,即显示尿蛋白有“ ”号,少者仅为1 ,多者可有3 或4 。假性蛋白尿的出现,常见于这两种情况:一、血液、脓液、炎症或肿瘤分泌物,以及女性月经血、白带及男性精液、前列腺液等混入尿液中,在尿常规的尿蛋白定性检查中可呈阳性反应,即尿蛋白出现“ ”号;二、淋巴尿,虽然含蛋白质少,尿常规检查也可见到尿蛋白有“ ”号。另外,尿液放置时间久了或服用某些药物(如利福平),尿液看上去会出现混浊现象,误以为是尿蛋白,做尿常规检查时尿蛋白呈阴性。当然了,假性蛋白尿与肾病是没有关系的,或者说与肾病没有直接关系,这样的话,假性蛋白尿与尿毒症也就没有多大关系。

肾病蛋白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蛋白尿就一定是肾病引起的吗)(1)

排除了假性蛋白尿,就要考虑是真正意义上的蛋白尿了。

真性蛋白尿,是不是说,真性蛋白尿就是肾病引起的?也不一定。为什么这么说?这两种蛋白尿就不是肾病引起的,分别为:一、功能性蛋白尿:也称为暂时性蛋白尿,这种蛋白尿常发生于青壮年,与精神紧张、剧烈运动、长途行走、高蛋白饮食及严重受寒或受热后等情况有关,原因去除后蛋白尿可迅速消失。这也不是肾病引起的,与尿毒症也没有多大关系。二、体位性蛋白尿:即体位改变引起的蛋白尿,如清晨尿液无尿蛋白,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多发生于体型瘦长的青少年。反复出现体位性蛋白尿,需注意除外肾病,如胡桃夹现象(又叫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但容易误诊为肾病,它与尿毒症没有多大关系。

排除了假性蛋白尿,又不是功能必蛋白尿与体位性蛋白尿,之后就要考虑病理性蛋白尿。

所谓病理性蛋白尿,分别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与混合性蛋白尿,它们都与肾病相关,或者说都是肾病引起的蛋白尿,它们与尿毒症有多大关系?现分别作介绍:一、肾小球性蛋白尿:由炎症、免疫及代谢等因素引起的肾小球损伤性疾病,从而导致尿中蛋白升高。如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及糖尿病肾病等都是;二、肾小管性蛋白尿:指在感染、药物与毒物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的情况下,出现尿中分子量相对较小的蛋白(如各种微球蛋白)。如慢性间质性肾炎、马兜铃酸肾病及尿酸性肾病等都是;三、混合性蛋白尿:指同时或先后累及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而产生的蛋白尿,如各种肾脏最后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就是。

肾病蛋白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蛋白尿就一定是肾病引起的吗)(2)

这三种蛋白尿才是肾病引起的,由肾病引起的蛋白尿与尿毒症之间或多或产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然而,如下三种情况的蛋白尿与尿毒症的关系相对较大。

1.太高的肾小球性尿蛋白一直降不下来

相对于肾小管性蛋白尿,一般来说,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比较高的,或为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或为中等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介于1.0-3.5克之间),也有少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0克)。若肾病患者的尿蛋白一直降不下来(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超过0.5-0.8克),则更容易逐渐进展为尿毒症。

2.仍有持续损伤因素的肾小管性蛋白尿

与肾小球性蛋白尿有所区别的是,一般来说,肾小管性蛋白尿的蛋白量多不会太高,多数患者不超过1.0克。是不是说,如此少量蛋白尿就不会影响肾功能,肾病就不会发展成尿毒症了吗?当然不是。若引起肾小管损伤的因素持续存在,包括高血压的影响、肾毒性药物的影响、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及细菌感染的影响等,则患者还是容易逐渐进展成尿毒症。

肾病蛋白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蛋白尿就一定是肾病引起的吗)(3)

3.混合性蛋白尿与尿毒症关系更加密切

已经确定为混合性蛋白尿,说明肾病患者的肾脏损伤比较严重或相当严重,或者说已经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慢性肾衰竭)。尿蛋白高的越多,患者就越容易逐渐进展。再加上各种并发症与合并症的影响,患者病情进展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所以说,混合性蛋白尿与尿毒症关系会更加密切。

综上所述,蛋白尿不一定都是肾病引起的,引起肾病的蛋白尿主要包括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及混合性蛋白尿这三种,它们都与尿毒症密切相关。

与同名《肾为先》微信公众号同步首发,文章为周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