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毛泽东不仅缔造了伟大的革命功绩,而且创写了许多风华绝代的壮丽诗篇。凭借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迷人的艺术风格与个性,他的诗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辉煌夺目的篇章。柳亚子曾以“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等诗句赞扬毛泽东诗词。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现就欣赏毛泽东诗词几点浅见书之如下:
一、史与诗的融为一炉
纵观毛泽东诗词,把史与诗融为一炉,诗中见史,史中见诗,追寻着诗人的华采篇章,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中国革命进程的艰巨和曲折,可以清楚地看出诗人的远大抱负和政治理想。
毛泽东诗词是一部辽阔雄壮的华夏史诗。中国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从“人猿相辑别”到“五帝三皇”,再到“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的百年近代耻辱,毛泽东用他的千古绝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诗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记录了他所处的几十余年的风雷激荡、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如第一次大革命前夕,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和“到中流击水”的斗争渴望。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写下《菩萨蛮·黄鹤楼》对即将出现的革命危机作出了预言。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相继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等作品,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欣欣向荣、不断胜利的革命形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间,毛泽东写出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表现了人民武装力量反击反革命围剿并不断胜利的战斗场景。
长征期间,毛泽东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作品,反映了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其最先进的历史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毛泽东诗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壮歌新曲。建国后,五十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时期,“春风杨柳万千条”,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到处“旧貌换新颜”。六十年代反对国际反华势力时期,世界掀起反华大合唱,“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中国共产党“独有英雄驱虎豹”,峥嵘岁月、艰苦斗争,尽入笔底。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把“史”和“诗”治为一炉,与中国共产党人半个多世纪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始终,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潮流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毛泽东诗词是革命历史的颂歌,又是诗词写就的历史,堪称“诗史”。
二、大与美的珠联璧和
毛泽东诗词具有大境界、大气魄、大内涵、大气势,风格豪迈奔放,手法波澜壮阔,有“横空出世”的雄浑,“谁主沉浮”的气势,“还看今朝”的豪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丽。无论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还是“万马战犹紺”的战争场面,无不气势恢弘。
他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所有的江、河、湖、海,无不表现出波澜壮阔的意象,显示出奔涌翻腾的气概。所展示的景物和场面,都不受一时一地、一景一物所限制,而是上天下地、古往今来、国内国际、全球宇宙,吞云纳象,包揽玉宇,他总是俯首天地,透视万象,从大处落笔,全局把握,显示出不同反响的气势。他惯用的词汇有“高”“大”“劲”等等,他笔下的“万”字有“万水千山”、“万木霜天”、“万里长空”等,这些惯用的词汇也进一步丰满了诗词的意象,拓展了诗词的境界,有助于他表达壮烈情怀和英雄气概。
毛泽东诗词还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首先是崇高美。毛泽东善于选取雄伟、巨大的形象表现自然的崇高,莽莽昆仑、万里雪原、九万里鲲鹏,是他常用的形象。他笔下的自然现象均为“人化自然”。“白云山头云欲立”“枯木朽株齐努力”“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等表现出崇高的精神使自然变为革命的助力。
其次是阳刚美。他常运用雄奇的形象表现壮美的内涵,充满历史感沧桑感,奋斗不息追求不止:常用飞动的气势越动的景物大起大落的情感创造出豪情满怀的画面。第三是意象美。他的诗词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意境。“小小寰球”“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壁摇”,表现出了惊人的概括力和仰俯宇宙的气魄。《忆秦娥·娄山关》是景中有情,《水调歌头·游泳》是情中有景。而《七律·答友人》、《蝶恋花·李淑一》等作品更创造了优美动人的神话意象。
毛泽东诗词还具有典雅之美。他有时用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飞将军自重宵入),有时直接插入改一字或几字,使其充满新意(“一唱雄鸡天下白”改李贺“一声雄鸡天下白”),有时反其意而用之,其意义全部翻新(“枯木朽株齐努力”
)有时通篇以古代神话传说人造象,(如《念怒娇·鸟儿问答》、《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等)。
三、质与文的相得益彰
在文学艺术创作史上,毛泽东诗词是高度思想性和巨大艺术成就高度统一的光辉典范,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毛泽东诗词有着博大的思想内涵,集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全面展示了一代天骄的崇高形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霸”,“雄关漫道真如铁,而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现了毛泽东藐视困难,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把酒虳滔滔,心潮逐浪庙”、“漫红碧透,百軻争流”,“万类霜天意自由”、“多少事,从来集;天地转,光阴迫”,表现了他“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体现了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诗词充满着艰难奋斗的坚强意志,越是艰险越向前。“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是对艰难形势的象征描写,又满腔热情地歌颂了“中华儿女多奇志“,夸赞梅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之铮铮铁骨:已站起来的中华儿女们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度,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迈,有“蚍蜉撼树谈何易”的藐视,有“奋起千钧棒”,“澄清万里埃”的斗争意志。
毛泽东诗词不仅有着崇高的思想内容,而且还有极强的意思魅力。毛泽东诗词在继承了建安文学苍凉刚劲和宋代“苏辛”豪放派风格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伟人胸襟和植根于民间的丰富语言,开创了历代作家所没达到的“大气”“开阔”“雄浑”“磅礴”而又幽默、洒脱的艺术风格,把中国豪放派诗词推向新的高峰。他的诗词意象宏伟,境界阔大,气势磅礴。又往往把丰富的想象、巧妙地比喻、大胆的夸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作家丰富的情感和姿态万千的内心世界。还善驱驾古人古事,结合现实,翻出新意;善用古诗、成语,使其句子凝练,而且善于口语入诗为我所用,借以抒情言志,阐明事理,固而形成二楼和谐的音韵,形象生动的文字。
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面,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他的伟大气魄,极高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使他的作品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又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四、实与虚的完美结合
毛泽东诗词既记实地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又吸取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精华,达到了内容写实上和艺术上虚幻相结合的艺术高峰。
毛泽东诗词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他领导了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同时他又以特有的才华和激情,借助于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势反映着现实的革命内容。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画卷。其中,有描写战争生活的,如《渔家傲·反第一大围剿》;有反映根据地建设的,如《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有描写声震寰宇的解放全中国壮丽场面的,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有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如《七律·送瘟神》、《水调歌头·游泳》;还有反映国际风云变幻的,如《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革命的历史斗争,为毛泽东诗词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毛泽东诗词在内容上是写实的,在艺术上往往借助想象与联想,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比前人更加奇特的艺术风格。毛泽东的许多诗篇幻想纷呈,充满了奇思妙想。‘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壁摇”、“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比鳖”等等,都是思接千载,想落天外的佳句。毛泽东也喜欢借助梦境来展示自己的胸怀,抒写自己的豪情。“我欲因之梦廖廊,芙蓉国立尽朝晖”,写的是光照湖南一片生机的晨梦‘、“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写的是军阀混战,人民遭殃的恶梦;“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写的是阔别多年,思念家乡的别梦。毛泽东正是借助梦,把读者带入到他亦真亦幻,浪漫奇异的艺术天地中去。
毛泽东还将神话故事传说融入作品,使毛泽东诗词创造出虚幻动人的艺术境界。如“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截断巫山云雨” “牛郎欲问瘟君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又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前者借用神话故事中嫦娥,吴刚对忠魂的款待,表达了对烈士的歌颂怀念,意境美妙,感情深厚,这些神话和传说的运用,加强了作品的浪漫情调,使诗篇飘逸着一股异风奇气。
五、新与旧的有机统一
毛泽东诗词是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善于创新的典范,“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典范。他大胆采用中国古典文学的旧形式表现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对成规有沿用更有突破和创新,“都是昔日文人艺,功在灵巧变化中”,所以世人把其诗词誉为“古树上开出的美丽花朵。”
首先,毛泽东对我国旧体诗词的传统形式作了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一方面,毛泽东尊重、讲究古典诗词的传统路数,另一方面,他又不会受过于严格的传统路数的束缚,而是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在对仗、平仄、押韵方面作了适当的灵活运用和变通,以适应新内容、新思想、新情感的表达需要。
其次,在对我国旧体诗词常见的传统内容也作了很好地继承的发扬。毛泽东诗词善借古人古事为我所用,长不掬原意,善取其一点,结合现实,翻出新意。重阳登高赏菊抒怀我国传统习俗,毛泽东却用“战地黄花分外香”来表达红军歼灭土著,攻克上杭取得伟大胜利时的崭新的革命情怀。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他使用楚汉战争中项羽因沽名称霸而被刘邦打败的故事,撇开了人们对他们谁是谁非的争议,仅去一点,翻新出奇,给人们敲响“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历史警钟,使人们倍觉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将革命进行到底历史意义的重大。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一改吴刚和嫦娥在旧诗词中的苦恼、寂寞形象,借着诗人想象力的驰骋当杨、柳二烈士的忠魂升入九天之时,一个捧酒,一个献舞,这就更加富有诗意的表达了烈士的可亲可佩。
除此之外,毛泽东诗词还善于化用改造古人诗句。唐代李贺有“雄鸡一唱天下白”,毛泽东加以改造为“一唱雄鸡天下白”,,使之浓重了欢乐的感情:古有“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毛泽东改“战罢”为“飞起”,使古句的萧索变得神采飞扬;温庭蕴是“雨后却斜阳,杏花雪落香”,毛泽东却写成“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使其气势磅礴,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压倒温庭蕴诗的清悠闲适的描写;唐贾岛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诗句,毛泽东有“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古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有“秋风万里芙蓉国”,毛泽东《七律.答友人》有“芙蓉国立尽朝晖”。
毛泽东对上述内容的运用并非生搬硬套的简单移植或原模原样的简单翻版,而是熔铸前人意,传我无限情。这就使得毛泽东诗词既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文化底蕴,又体现出新思想、新意趣和新境界。
六、理与情的融合贯通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的很多诗词闪烁着深刻的理性光芒,具有普遍意义的革命道理和人生哲理。理也动人,理也服人,许多诗句脍炙人口,寓意深长,经常为大家引用,甚至作为口头语,用来鼓励人们的精神斗志,指引前进的方向。
毛泽东的诗词,始终贯穿着发展变化的革命变法,字里行间寓颔着对人类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以及革命者奋斗进取的客观规律和伟大精神的揭示和赞颂,并在感人的壮丽的意象和意境中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富裕深邃的哲理美。如“战地黄花分外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无限风光在险峰”,“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等等,真是不胜枚举,难以尽摘。
毛泽东诗词中直接宣扬真理的句子,更是精辟动人。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从正反两面说明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说明了宇宙无情,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充满哲理的诗句表现出了毛泽东诗词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理性。
诗词是诗人的志气最集中的最强烈的表现,同时又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
毛泽东诗词始终突出了激越、昂扬的情感。写军歌是“千军万马战犹酣”,写战歌是“刺破青天志未残”,写悲歌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写悼歌是“泪飞顿作倾盆雨”,字字高亢,句句大气,读来叫人热血奔涌。
他的诗词感情既真挚又豪迈,“久有凌云志,重在井冈山”“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主席在游览这些历览名山大川时,是带着豪情壮志。“把酒滔滔滔,心潮逐浪高”“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江山如此多姣,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又是毛泽东对于中国经历磨难的深刻感悟”。“一桥飞架南北,天坠变通途”“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枝头俏”“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现毛主席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豪情。在慷慨激昂过后,毛主席又有了“挥手从兹去”得离情别意,“我失骄杨君夫柳”的款款深情,以及“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殷切勉励。
毛泽东诗词是一座瑰宝满目导彩纷呈的宝山,是一座华夏文化的巍峨的高峰,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充满魅力的迷人世界,将永远成为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中国现当代文化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 戴克强编著)
2.《中学生名著导读》(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秋实编著)
3.《风景这边独好》(黄志文著)
4.《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而立》(陈寒鸣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5.《毛泽东诗词选》(人出版社 1966年版)
(笔于2007年,自考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