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成语典故之27】漏尽更阑

成语“漏尽更阑”,喻指夜深之时。“漏”是古代滴水计时仪器。“更”是夜间计时单位。出自元代剧作家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直等的漏尽更阑,街衢静悄。”

高文秀,元代前期杂剧家,东平人(今东平县),元代东平府学生员,创作杂剧34种,其中以“黑旋风李逵”为主角的水浒戏有八种,现存《双献功》《渑池会》《襄阳会》等五种,有“小汉卿”之称。

杂剧《襄阳会》的内容,是写刘备到荆州投靠刘表,在襄阳的宴会上,刘备险些被刘表之子刘琮暗害,连夜独马跳檀溪逃走,后得徐庶为辅佐。

元代前期,东平是全国四大杂剧创造中心之一。高文秀一生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家乡东平府学求学,并从事杂剧创作,与杜仁杰等文人唱和交流,后期到元大都,仕途无门,为了生存,以编剧为生,轰动京城,所以“都下人号小汉卿”。前后期的分界点应在至元二年(1265)年后,这一年,严实的四子严忠范调任兵刑二部尚书,廉希宪以平章政事行省东平,严氏在东平的实权被剥夺,文人名士失去依托,纷纷另觅出路。如杜仁杰回乡隐居,高文秀也应该在此时离开东平,在元大都与歌唱艺人为伍,创作杂剧供其演出,在历史与传说的真真假假创作之中,在秦楼楚馆、诗坛酒社的唱和之间,抒发社会的黑暗和自己的愤懑。

在众多的东平籍杂剧作家中,高文秀虽然只活了大约四十岁,但作品数量仅次于关汉卿,创作风格本色自然,与关汉卿非常相似,时称“小汉卿”,为元代写水浒戏最多的戏曲作家。(撰稿:陈淑锋)

比较难的不常见的成语故事(东平成语典故之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