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力一、力,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总结?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总结(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 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 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④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叉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 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主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 ,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 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 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9. 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 g=l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一一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 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㈤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

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 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1淀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牲, 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术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 、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 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F=F?;当竺压强。

(2)公式:p=上 推导公式:F=F

(3)单位:压力S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果2(m 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3)幢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一一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 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 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 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 P0:760mmHg=76cmHg=1 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 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匝,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rrg 1 01×105Pa

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大气压的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5、沸点与气压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 都是气压减小时 降低 ,气压增大时 升高 。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平,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

一、浮力

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液(气)体

阿基米德原理

1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 方向:竖直向上

3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 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 (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 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的气体 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 "上小下大"。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茌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 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 ---焦耳( J)

F---力----牛顿( N)

S---距离---米( 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 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 s-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 (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 (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④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叉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③使用机械 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 Gh)。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 W 的单位:焦( J),时间 t 的单位:秒( s),功率 P的单位:瓦( W)。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它们间的换算关系是: 1kW=103W

5、推导公式: P =Fυ;公式中 P表示功率, 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υ表示物体在力 F的方向上运动的速度。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率 P的单位:瓦( W),力 F 的单位:牛( N),速度 υ的单位:米/秒( m/s)。力F的方向上运动的速度。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率 P酌单位:瓦( w),力F的单位:牛(N),速度u的单位:米,秒( m/s)。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 ,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重力势能 ①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②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高度相同的物体,物体的质量越大, 重力势能越大;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4、、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 势能)单位是: J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硬物体(不一定是 棒)、受力(动力和阻力)和转动(绕固定点)。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是任物体,都可称为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 O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月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2表示。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能绕固定点转动,且是硬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 F 1 L 1 =F 2 L 2 也可写成: F 1 / F 2 =L 2 / L 1

4、应用:三种杠杆:

2、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实质: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 F=G~。绳子自由端移

VF)=重物移动的距离 &(或速度VG)

3、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 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5、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 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6、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7、机械效率的测量:

(1)原理:

(2)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3)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8、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头条号:每日一点英语。每天分享更新不一样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