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正月十五拜灯儿农历正月十五夜 , 圆月映照下的河湟大地一派喜庆气象河湟汉族许多人家保留着“正月十五拜灯儿”的习俗 , 把美好的祝福播撒在正月十五这一特殊的夜晚,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屯堡特别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屯堡特别篇(我可爱的家乡连载之一百零六)

屯堡特别篇

2、正月十五拜灯儿

农历正月十五夜 , 圆月映照下的河湟大地一派喜庆气象。河湟汉族许多人家保留着“正月十五拜灯儿”的习俗 , 把美好的祝福播撒在正月十五这一特殊的夜晚。

记忆中正月十五下午 , 长辈(奶奶或母亲)和好面开始捏“面灯儿”。“面灯儿”外形如佛桌前供放的佛灯。一双手慢慢拿捏面团 , 捏出“面灯儿”的底座 , 再捏出“面灯儿”上部凹陷的灯碗 , 在灯碗外沿捏出一圈好看的花边。取出一匣火柴。用雪白的棉花缓缓包裹了那根细细的火柴棍儿 , 这便是“面灯儿”的“灯芯”。灯芯一一插入捏好的灯碗里 ,“面灯儿”终于制作完成。“面灯儿”是全家人口的数字 , 每人一盏“面灯儿”。天色已经暗下来 ,“面灯儿”静静地在桌子上等待着。吃罢晚饭 , 拿来做饭用的油壶,将金黄色的菜籽油从灯芯顶部慢慢淋下来 , 浸透了整个灯芯 , 注满了“面灯儿”的那汪灯碗。家里“中堂”前 , 供给神佛的供品前面多出了一个四方形的木漆盘。漆盘里 ,“面灯儿”的灯火招摇着。灯火前 , 最大的长辈跪在最前面 , 带领全家人缓缓地叩拜。说正月十五拜灯儿要一直坚持跪拜到那些“面灯儿”“油灯枯”才能结束。

根据辈分和长幼 , 燃烧着的灯儿们被排成一排。

奶奶招呼我们认真观察每一盏“面灯儿”,看谁的灯儿燃得最旺 , 火焰最高,认为谁今年的运气就最好 !“面灯儿”的火光在稚嫩的眼情中跳跃 ,三个孩子围着那些“面灯儿”小声议论 :“中间大的灯儿最旺 !”“我的也很旺 !”“快看快看 , 我的灯儿上结了灯花儿 !”那盏“灯儿”燃烧的灯芯上鼓起了两朵黑色的灯花 , 火焰掠过 , 灯花上泛起一圈围红色的亮光。“好啊 ! 好!”奶奶连忙回应着我们的提问。“奶奶 , 谁的灯儿最旺 , 谁的运气就最好吗 ?”我们围着灯儿不肯离去 , 问奶奶的声音也不敢太大 , 生怕自己说话的口气吹灭了面前这些温暖的、招摇着的灯火。“就是啊 ! 我们全家人的灯儿旺 ! 我们一家人今年的运势都很旺啊 !”奶奶高声地说 , 充满喜悦。“运势”这个词儿倾注了太多内容 , 老人要福寿绵长 , 孩子要聪慧好学,家里人都要健康平安 , 添福添财,好机遇出现……正月十五的灯儿里 ,盛满了百姓入家最虔诚的祝福。

眨眼间 , 孩子们眼里欢闹喧囂的正月十五夜过去了。正月十六那天 ,我在妈妈的酵面盆子里,发现了昨晚上燃烧着的那些“面灯儿”。燃烧过的“面灯儿”, 灯芯已经被剔除 , 它们恢复了“面团儿”的真实身份 , 热切地拥挤在一起 , 等待发酵起来融为一体 , 再经过妈妈勤劳的双手 , 成为全家人食用的馍馍。小时候“正月十五拜灯儿”的场面温馨难忘 , 这一习俗在我家保留至今 , 只是那七盏雪白的“面灯儿”现在已经被十二支小的红蜡烛取代了,一家原本的七口人 , 已经变成十二口 , 三个小姐弟长大成家 , 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

还有,刚过门的新媳妇要在头一年的正月十四去娘家,这叫“躲灯”,正月十六才回来,这就是为躲避正月十五庙会上坏人纠缠的无奈之举的演变。现在的新媳妇也“躲灯”,但已经成了回娘家的堂而皇之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