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礼后兵还是克己复礼,为何春秋时期两军对战还要讲究礼仪,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春秋时期打仗是很讲究礼仪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秋时期打仗是很讲究礼仪的
先礼后兵还是克己复礼,为何春秋时期两军对战还要讲究礼仪
春秋时期常常被我们视为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一时期周王室的统治走向衰微,而各个诸侯国的发展势头则不可小视,其实力常常超过周王室,因此西周的礼制也多被破坏,这一点上看,称春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确实有其道理。但是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与战国时代相比,春秋时期的人们毕竟刚刚从西周的统治中走出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难免保持着西周时的样貌。即使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春秋时期遵礼的现象也非常常见。在战争中守礼,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在春秋时期,这一现象却真实的存在,那么,春秋时期的战争礼节到底是什么?在整个春秋时期的战场上,作战的双方都能恪守这些礼节吗?
一、春秋时期的战争礼节从何而来战争礼属于军礼的一部分,据了解,学者将礼划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这五种,战争礼指的是军礼中关于出征和作战的礼仪。
原始社会武器简陋
春秋时期战争礼的来源,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据记载,原始社会没有国家,有的是氏族和部落,这些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水源以及其他生存必需的资源,经常会发生战争,在这些战争中,获胜的一方更自然会赢得珍贵的资源,而失败的一方不仅会失去土地,甚至也会失去人身自由,沦为他人的俘虏或奴隶。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并没有什么正经的武器,无非是石块、木棍这些,所以大家的战斗谈不上多么残酷。正是因为两方在作战上都没有什么压倒性的优势,在原始社会的战争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则,这就是最早的战争礼。
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武器装备的改良,战争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在统治集团内部,战争成为了维护贵族统治和社会等级制度的工具。据记载,在西周,由于礼制是国家统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那些违反礼制的人,周天子往往会通过战争的方式加以惩罚,正如《国语》中记载的:“天子作师,公率之,以征不德。”在这一时期,战争礼又有了新的内容,对讨伐什么样的人、对什么样的人发起战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据史料记载,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的时候,周天子要出兵进行惩罚,这几种情况包括:诸侯国恃强凌弱的、国内出现害人的奸臣的、对内统治残暴,对外扩张的、弑君的、对天子的统治不满的等等。
而到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已经不能像前代那样掌控诸侯了,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但是由于这些诸侯国基本上都是西周分封制的结果,本来就有很多是亲戚,加上各诸侯国之间又常常联姻,所以诸侯国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据了解,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时代的前期,由于受到血缘的关系牵绊,周礼的影响依然存在,加上一些诸侯国想通过展现对周王室的尊重来提升自己的名望,因此诸侯国基本上还是遵守着礼制,而战争礼也在这一段时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二、 出师之前的春秋战争礼春秋时代共有二百四十二年,据史料记载,在这不到二百五十年的时间中,共发生了四百八十多次战争,平均每年就要发生两件,而在这些战争中,遵守战争礼的事情常常发生。
挟天子以令诸侯
师出有名
根据春秋时期的战争礼,在出征之前必须要师出有名。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的战争仍旧和西周时期的战争一样带有惩罚性质,不过这时实行惩罚的人不再是周天子,“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变为了“礼乐征伐由诸侯出”甚至有的时候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和天子出兵一样,这些人出兵也需要事出有因,在出征之前,要告诉其他的诸侯们他们出兵的理由,在征伐这些“有罪”的诸侯国时,也要鸣金击鼓,声讨他们的罪行。据记载,对于这些在出兵攻打之敲钟击鼓说明出师理由的战争,古人将其称之为“伐”,而不是“侵略”,“伐”与“侵”一字之差,但是性质却千差万别,一个是代替上天惩罚犯错的诸侯,一个则是侵略战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战争上的礼仪是很重要的。
齐鲁地图
战争中有讨伐的一方和被讨伐的一方,既然出兵的人有理由,那么被讨伐的诸侯国也“礼尚往来”,在战争开始之前就会派使者去问对方出师的理由,如果对方的理由不堪一击,那么使者就会据理力争迫使对方退兵。《左传》中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齐国派闾丘婴率兵伐鲁国,鲁国使者询问齐国出兵理由,齐国理屈,只好退兵,并将自己的将领闾丘婴杀害。这件事在我们看来很荒诞,哪有战没打成反而将自己的将领杀掉的道理?但是对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却很正常,师出无名就不能发兵。对方派使者到敌军的阵营,一方面是为了询问理由,另一方面也可以趁此机会查看敌方的军情,甚至有的国家还会犒劳敌军以显示自己以经为这场战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占卜
除了师出有名,在出征之前还要进行占卜和祭祀。据记载,占卜是为了预测这场战争的凶吉,在确定这场战争是“吉”之后,则要进行祭祀,也就是“告庙”,向上天和祖先说明出兵缘由,并希望能够得到上天和祖先的祝福。此外,还要在祖庙中发放兵器,出征之前还要与士兵分肉吃。古人要出征实在是一件麻烦事。
战国军队
师不伐丧
等到这边终于做好一切准备,宣布可以出兵了,但是一旦要讨伐的国家君主去世,就算准备的再充分也没有理由出兵了,这就是所说的“师不伐丧”。据记载,古人认为,国君和国家是一体的,国君去世了,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很严重的损失,与这个国家关系好的其他诸侯都派使者应该来凭吊。如果在这种时候有人对国丧期间的国家出兵,那么出兵的那个国家将被视为“不德”,将被神明唾弃而遭受灾祸。《左传》中记载着很多国家因为遇到国丧而退兵的事情,比如楚国伐陈,正好碰到陈成公去世,因而退兵;晋伐齐,遇晋灵公丧而退兵。
如果部队要经过其他国家境内,则必须要通过这个国家的同意才行,如果借道的要求被拒绝,即使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则。据记载,晋国曾向卫国借道,希望能从卫国境内穿过攻打曹国,结果被卫国拒绝,晋军也无可奈何,只能绕远路。可见,在春秋时期,诸侯还是遵守战争礼的。
三、 出师之后的春秋战争礼出兵之后在战场上该如何行军,在春秋时期也有严格的规定。在行军途中,必须按照战争礼进行,“乘兵车,先出刃,入后刃。军尚左,卒上右。”甚至对于战场上要挂什么材质的旗子,战争礼也有相应的规定,根据前行的路上出现水、尘埃、野兽、车骑等情况,战争礼将插什么旗安排的明明白白。春秋时期的人打仗实在是太麻烦了。
此外,在刀剑无眼的战场上还有一些规则也需要严格地遵守。首先就是不能杀死对方的国君,甚至还要对已经被俘虏的国君以礼相待。据记载,古人认为国君是天命所在,如果杀死一国的国君,将会受到上天的惩罚。郑国的大将曾经射中过周桓王的肩膀,并想趁机俘获周桓王,但是却遭到了顶头上司郑庄公的斥责,郑庄公说,我怎么敢凌驾于天子之上,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只要能够自保就够了,怎么能对天子动手呢?
郑庄公
除了不对国君动手,战争礼还要求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所以免不了会有双方使者互相往来的情况出现,即使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使者往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战争礼规定不能斩杀对方的使者,而违反这个规定的人将受到社会的谴责。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82年,晋国伐郑,郑国派出使者伯蠲前去交涉,希望能和晋国达成退兵协定,结果晋国竟然将使者斩杀,被当时的人斥责为没有礼数。
对于德才兼备的君子,战争礼也规定对这类人要礼遇有加,不能随意伤害,战争礼还要求作战时不能对对方进行重复伤害,也不能伤害老人。而这些礼节,在春秋早期的战场上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但是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兵战争愈演愈烈,就顾不上遵守战争礼仪了。
四、 总结从记载春秋时期的典籍中,我们发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几乎都能够遵守战争礼节,在作战时严格按照战争礼的要求进行准备,但是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周礼被诸侯抛诸脑后,而战争礼也逐渐被人们淡忘,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左传》、《对礼学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