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云胜

据相关媒体报道,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十八岗村那栋红砖厂房,近日入选了合肥市第二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因为那里曾经是安徽电影制片厂的拍摄基地,著名的故事片《风雪大别山》当年就是在那里拍摄制作完成的。

黄昏玉渊潭公园拍摄(从南土街到董铺水库旁的摄影棚)(1)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关系进入蜜月期,合肥建起了一大批苏式建筑,包括省委、省政府、合工大主教学楼、安大主教学楼、安徽博物馆等。其中,1954年建造的中苏友好馆是那批建筑的集中代表,是由苏联工程师亲手绘制的图纸,亲临现场指导施工的。那时,宿州路还没有命名,大家都称呼那里为南土街。

我想知道中苏友好馆究竟“长得”什么模样?王文锡说,一共有三层,门前是高高的四根廊柱。老合肥许建先生说,那时,中苏友好馆经常举办各种活动,放映苏联电影,举办展览,门口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是许多年轻人谈恋爱的去处。记得1958年,那里举办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展览,当时,这位以《列宁》长诗闻名全苏联的诗人在合肥也是家喻户晓,后来还编辑出版了《纪念马雅可夫斯基诞辰65周年》纪念册。

安徽新闻电影摄影站刚成立的时候没有办公地点,那时的中苏友好馆已经更名为文化俱乐部,为文艺战线造反司令部占据着,王文锡向其借用了底层靠后面的两间。后来文艺战线造反司令部搬走了,王文锡安徽新闻电影发行站便将那里全部改为安徽新闻电影摄影站了。期间,虽多次被要求迁走,但由于他的执着,最终在那里扎下了根。

一直到1983年,安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都没有独立拍摄故事片的权利。王文锡回忆说,为拍摄故事片《剑归》,他编造故事,用两旅行袋的花生米从保定胶片厂换回了试用的彩色胶片,没想到一炮打响,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

也就是因为这部影片,不仅给他带来了许多荣誉,奠定了著名导演和摄影师的地位,安徽新闻电影制片厂也经文化部认可,重新改为安徽电影制片厂。

二、

说安徽新闻电影制片厂重新改为安徽电影制片厂,是因为早在1958年春,安徽电影制片厂就宣告成立。不过到了1962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安徽电影制片厂关门歇业。

黄昏玉渊潭公园拍摄(从南土街到董铺水库旁的摄影棚)(2)

我在宿州路20号转悠,并没有发现想象中的录音车间、洗印车间和摄影棚等相关厂房。在五楼的安徽电影制片厂厂部,副厂长李韶华解释说,1958年安徽电影厂筹备成立时,,筹备处设在位于屯溪路的电影学校大院里。后来经过反复比较,摄影基地最终确定在合肥西郊大蜀山东北部的董铺水库南岸,占地面积有200多亩,是今天宿州路20号无法比拟的。,那时厂里机构、设备完善,既有编导组、摄影科和演员剧团,也有录音车间和洗印车间等专业化的生产场所是一个能够独立摄制新闻、纪录、科教片和故事片的中型综合性制片厂。

王文锡回忆了当初筹建安徽电影制片厂时的前景。当时,他和安徽省文化局副局长任明等同志到北京开会,文化部领导夏衍同志和司徒慧敏同志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要求各省都要建立电影制片厂。回到合肥以后,他们向省委书记曾希圣同志汇报。曾书记问,别的省情况怎样?他们就了解到的情况如实讲了。曾书记说了一句令他至今难忘的话:别的省有的,我们安徽要有;别的省没有的,我们创造条件也要有。

筹备处的同志先后考查了现在的省政府对面的花园宾馆所在地、省委党校附近、稻香楼对面的传染病医院等,最后才选定了董铺水库旁边,征用土地265亩,兴建厂房1600平方米,修路1.5公里,建桥一座,并架设高压电线,为拍摄工作做好准备。

1962年8月,第一部独立拍摄的故事片《风雪大别山》在那里杀青,电影里的许多镜头都是在那里搭景拍摄的。

回想起这部开山之作,当时还是生产调度室主任的王文锡先生感慨地说,《风雪大别山》是安影建厂后首部故事片,讲述的是1929年农民林天祥参加工农红军,其妻秀珍也在地下党员从义的妻子吴红英帮助下,参加了革命活动,1947年,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已成为师长的林天祥与郑从义之子郑小龙回到故乡,同吴红英领导的游击队并肩作战,但谁都不知道他们之间的父女与母子关系,直到新中国成立,两家人终于相会天安门前。

这部片子是由安徽本土著名作家陈登科、鲁彦周编剧,导演黄祖模原藉也是安徽歙县。

安徽第一次拍摄的故事片《风雪大别山》整整影响了一代人,我作为从大别山区走出的,自然感到特别亲切。

三、

在安徽电影制片厂采访的时候,恰巧遇到许多退休的老同志来核对工资表。听到我问起安影厂的过去,他们纷纷来了兴趣。

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哆嗦着双手说,那个时候大家的干劲高涨,说干就干,道具、厂房、服装,许多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制作。大家是边建厂边生产,上海、北京、八一等大厂也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支援刚组建不久的安徽电影制片厂。

最值得骄傲的是,作为一个小厂,安徽电影制片厂却有自己专业的演职员。

黄昏玉渊潭公园拍摄(从南土街到董铺水库旁的摄影棚)(3)

陈先生回忆说,上海电影制片厂支援了一个具有拍摄故事片能力的摄制组;北京、八一等制片厂来的更齐,编导、摄影、作曲、录音、洗印等各种技术人员都有,大家熟悉的有石方禹、黄祖模、郭筠、陈立中等。

同时,安徽电影制片厂还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的电影工作者,从省直文化系统抽调部分人员,又在全省各地招收了一批知识青年,分批分期送到上海和北京学习。鼎盛时期,全厂有职工270多人。

最有趣的还是演员剧团,当时的文化厅副厅长吉培君亲自到北京、八一等电影制片厂挑选演员;安徽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言行则去上海电影制片厂游说。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许多年轻漂亮的演员都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了江淮之间的这座小县城一样的省会城市。

我问陈先生,当年的这些演员如今还在吗?陈先生说,1963年安徽电影制片厂下马后,演员剧团整体并入了省话剧团,那些上海、北京来的演员基本上又回到了原来的单位。

四、

谈到安徽电影制片厂当年的下马,李韶华分析说,国民经济调整是原因之一,除此以外还有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胶片越来越难买到,导致无法进行电影拍摄活动。

安徽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初,省里拨了一笔专项经费,购买了苏联产的“埃姆”摄影机三台、“康瓦斯”摄影机一台,后又添置了英国产的“卡米”摄影机一台、“贝系豪”电影印片机一台,以及西德产的高速摄影机一台。胶片主要是来自苏联基辅生产的黑白胶片,少量的是西德、比利时生产的。

中苏关系恶化以后,胶片进口的主渠道断了,不仅是安徽电影制片厂,全国所有的电影制片厂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这种前提下,周恩来总理指示关停省一级的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的所有设备包括摄影机,都无偿地支援了那些电影大厂。

李韶华说,即使是1970年成立安徽新闻电影摄影站时,打的也是擦边球。那时,省一级仍然没有放开成立电影制片厂,省里便以拍摄新闻资料片为由,向中国电影机械厂申请购买摄影机。最后还是从一位军代表手里拿到了批条,搞到了两部摄影机。

安徽电影制片厂在王亦耕、赖少其、王文锡等几任老厂长的领导下,几经起落,拍摄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除了《风雪大别山》、《女驸马》、《野妈妈》、《剑归》以外,还有《柳湖新颂》、《爱情在线》、《三毛救孤记》、《十八个手印》等一大批优秀影片。

谈到安徽电影制片厂的今天,李韶华主任高兴地说,他们已经收回了董铺水库旁的50亩土地。1963年安徽电影制片厂停办的时候,按照合肥市人民委员会通知书,电影拍摄基地保留建筑物周围的土地50亩,其余土地交给蜀山人民公社耕种。

之后合肥市民政局借用电影制片厂厂房、土地设立长流人员四边队,进行劳动生产,后一直荒废着。

黄昏玉渊潭公园拍摄(从南土街到董铺水库旁的摄影棚)(4)

“听家里的长辈说,当年这里可热闹了,很多有名的演员在这里进进出出,先后拍摄了《柳湖新颂》《女驸马》《风雪大别山》《卧龙湖》《寇准背靴》等故事片。”

在董铺水库旁的一处民房里,36岁的江湃略带兴奋的表情对我们说。

他是在这里长大的,对于家门口曾经是电影拍摄基地觉得很自豪。

“上次区里来了几位同志,专门调查以前在这里拍电影的故事。据说当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胶片进口面临短缺,1963年中央指示关掉省一级的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也不例外,演员剧团整体并入省话剧团,那些来自上海、北京的演员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单位,制片厂的设备也都无条件地支援那些电影大厂。”

我们再去那里参观时,原野里只剩一栋老厂房,红砖,里面满是灰尘,周边荒草丛生。

江湃介绍说,小时候他常和小伙伴在里面捉迷藏,后来为了保护水源地,附近村庄全部搬迁,附近都再也没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