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互赠礼物(中学生互赠生日礼物当休矣)(1)

【刘文明专栏】

中学生互赠生日礼物当休矣

原创作者|刘文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孩子今年读高二。上个月的某一天,是其生日。那一周周末,孩子从学校回家时,大包小包地拎回来不少东西:有书、笔和笔记本,有水杯、巧克力和公仔布娃娃,还有各种各样的糖果食品。总之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虽然笔者已经注意到,从初中开始,孩子就逐步浸染到同学之间互送生日礼物的习气。但是这次收到礼物之多,可谓“历史”之最,直令我有点“瞠目结舌”。

对此,就连孩子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孩子主动承认,相比于去年,这回生日礼物收得确实多得有点“夸张”,出乎预料。见到这个架势,我还是没有忍住自己的“火爆性子”,劈头盖脸地向孩子发问:你们同学买礼物的钱从哪里来的,是通过自己劳动得来的吗,还是父母的钱?如果是花父母的钱,是不是都咨询过父母的意见?你们互送生日礼物这件事,班主任和学校知道吗,没有管过你们吗?你们这样送来送往会不会形成攀比风,从而导致所送礼物越来越贵重?

孩子显得一脸委屈和无奈,解释说自己也是身处“局中”,没有好辙。同学很热情地买了礼物送过来,真的不好意思拒绝接收。班级已经基本形成了这个习惯性的“亚文化”,老师没有明确制止,同学们也没有觉得不妥,反而觉得过生日互送礼物是一种感情粘合剂。一遇到班上有同学过生日,大家就开始琢磨采购和赠送啥礼物为好——虽然为此感觉有点心累,常常会为买什么礼物和什么价位最合适而“烧脑”。

班级互赠礼物(中学生互赠生日礼物当休矣)(2)

这番解说,应该是大多数同学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从众心理作怪。同学们明明觉得这样做确实有点“心累”,明明觉得花父母的血汗钱不好,但是既然大家都这样干,已经成为一股风气,自己也必须随大流。如果班上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坚持不受、不送礼物,可能就会与“大环境”格格不入,被同学当成“小气”“另类”和“不合群”,然后被“疏远”和“孤立”。

第二个原因是同学对融洽感情构建存在片面认知。在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正确形成之前,同学们往往片面认为礼物可作为同学间有效“勾连”载体,通过送、受礼物,就能构建、加深和巩固融洽的感情。殊不知,这实在是一个“错觉”。在青春洋溢的芳华里,肆意流淌的本身就是天真烂漫地真感情,根本无需“礼物”点缀和修饰。以笔者自己经历为例,在高中和大学时代,班上从来没有为哪位同学过生日之说,更谈不上互赠生日礼物了。彼时少年,交情的唯一纽带就是“纯天然”的充满勤奋气息的豆蔻年华,满腔家国情怀的书生意气。时到如今,虽然岁月更迭,我们逐渐鬓霜,但是同学之间感情日笃而且常新。

理性地看,中学生互送生日礼物是社会生活现象在中学生身上的体现。社会是孩子的大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家长和学校作为学生的教育任务主要承担者,还是要切实担起责任,站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高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君子之交,应淡如水。君子之风,在于高洁。对于日渐浓烈的互赠生日礼物之风,要高度重视起来,看得见,抓得早,管得紧,看得严,“堵”“疏”结合,标本兼治。

班级互赠礼物(中学生互赠生日礼物当休矣)(3)

刹住愈演愈烈的中学生互赠生日礼物之风,对学校和老师而言,首先要发挥好班规班约效用,有棱有角地“堵”。要建章立制,强化规则意识,旗帜鲜明地把“禁止生日互送礼物”作为一条铁的纪律写入班规班约,明确“花钱买的礼物绝对禁止,手工制作礼物也不提倡”,向学生讲透道理,让全体学生形成共识,人人知悉,共同监督遵守,“实锤”堵住异化风气。

其次要有情有义地“疏”。赢得学生信赖和拥护,需要学校和老师与同学们共情。学校和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同学们学习压力较大,距离父母较远,渴望被重视和关注,渴望得到建立融洽感情,建立深厚同窗友情。这个需求是青春期少年的正当心理诉求,学校和老师须尊重理解,便可成为学生的贴心人。疏导之计可采取集中过生日的办法,可约定在一个月的某天,集中为当月过生日的同学集中庆祝,所需经费统一从班费开支,集中搞生日大Party,买生日蛋糕,唱生日快乐歌,送生日祝福,并让过生的同学发表感言,分享幸福快乐,借此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演说训练,增加班级凝聚力和“情感粘度”,增强学生“幸福感”。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和老师发力之外,家长也要和学校保持高度合拍,支持学校的行动,教育和监督孩子,如水一般交友,“静”下心来读书,健康快乐成长。

(本文为刘文明老师原创投稿)

班级互赠礼物(中学生互赠生日礼物当休矣)(4)

作者简介:

作者刘文明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负责老师。被学生誉为“学生之友”。校长传媒专栏作家。偶有相关教育心得和观点散见于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青年报及中国教育报等报刊。

班级互赠礼物(中学生互赠生日礼物当休矣)(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