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上有一个术语叫:“产品生命周期”。它包括产品从生到死——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主要阶段。其实不光是产品,世间万物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只是长短不同而已。就像历代王朝从建立到灭亡,都样适用于这套理论。建立之始,战火频仍、前朝死而不僵、周遭强邻环伺,优胜劣汰,不成功则成仁,所以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多是雄武大略之辈;社会动荡、人心浮动、无法无规,所以能人异士辈出;民思安、臣思功、君思定,大浪淘沙,王朝择贤而定。此为导入。上呈前朝腐朽堕落之气,财政空虚,经济萎靡;战乱刚止,民生凋敝,百业不兴。故开国之策多是休养生息、整饬吏治、开科取士、尚勤尚俭,至新朝几年之内吏治清平、民生恢复、府库充盈。此为成长。疆土稳固,经济平顺,然器满而溢、居安而不思危,中期的君王大都因为国家承平日久而没有了开国时的紧张危机感;不出宫墙深院体会不到民间的疾苦。脱离群众不思进取,故奸佞层出民心日少。是为成熟。坐享其成,肆意妄为,不思悔变,终致弊政积重难返,民心失不可得。是为衰退。

而大清王朝的消亡比之前朝则更有其独特性与代表性。1840年如果没有遇到大洋外的那个“英吉利”,大清王朝是否还会如此之快的从成熟走向衰退呢?当一个王朝、一个个人身处在下落的轨道中时,强大的历史惯性与人性惯性,使得它和他无法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改变。就像一个人从高处落下,即使身背降落伞但依然无法改变他最终会落到地面的结局。腐朽只是它滑落的开始,惯性才是真正让它落地的关键。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清朝政府的逻辑是:“英吉利”是从海上来的,依靠船坚炮利打败了清政府。那么要想不被打败,“找回面子”,应该怎么应对呢?既然是从海上而来,那我们就要拒敌于海上。怎么才能拒敌于海上呢?简单,修炮台,造军舰。炮台阻击,军舰拦截,自然能拒敌于海上。

我们先来看看修炮台。仅辽宁大连(含旅顺)一地就修有大小炮台数十座,以现大连市金州区炮台山(原徐家山炮台)遗址为例,原有150mm德国产克虏伯加农炮4尊,80mm野战炮8尊,40mm野战炮4尊,炮台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它修筑的时间大约是在1886年左右。这样一座炮台仅火炮一项的成本就在数十万两白银,再加上日常训练保养,损耗折旧,人工薪饷,一座炮台从建设到维系每年都要消耗白银十数万两。而这样的一座“死”炮台已经无法满足当时世界战争技术更新的需要,已经是被时代淘汰的产品。同时期的欧美日早已放弃了大型炮台的修筑,根本原因在于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原始的大型固定炮台已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且会消耗大量财力物力,不但不会加强武装,反而会因为修筑消耗过大而拖垮本国经济。从结果来看,不论是北洋修筑的海岸炮台,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还是日本在我国东北修筑的对俄要塞都没有起到与它们的消耗对等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看买军舰。李中堂斥巨资购买的北洋巨舰“定远”、“镇远”,从1885年开始服役到1895年陨落,不过短短十年光景。为何会陨落的如此之快?一直是国人心之所系,清廷腐朽、军费亏空、时运不济不一而足。但是对一个连钢产量都无法自足,舰船火炮无法自造,财政捉襟见肘的政权来说,失败好像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疆土的广大不等于科技的领先,人口的广袤也不等于素养的提升。我们可以用百万两白银买到一艘当世巨舰,却无法一夜间培养出数百优秀的官兵,同样也买不来数十年积弱的科技水平和科学观念。

是承认落后,稳扎稳打,从头再来?还是抱薪救火,拆东补西,以致走投无路?站在上帝的视角,也许我们会选择前者,但人性的惯性,对自身利益、集团利益的执着,促使了它只会选择后者。

清王朝持续多久(惯性淘汰了清王朝)(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