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一下夏朝诸帝名号,若加以细心归纳,则其中似乎表现出这样一些规则:

1.夏王按凤凰、太阳二族彼此交替的方式传位。父传异族之子,兄传同族之弟。

2.启、帝相、帝予、帝芒、帝不降、帝扃、孔甲、帝发、履癸等九王属甲族或太阳族,其名号均寓有太阳初生(正月)或再生(七月)的涵义。

3.太康、中康、少康、帝槐、帝泄、帝雇、帝皋等七王属庚族或凤凰族,其名号暗示着凤凰或神鸟的某种性格。

夏朝最后一代王(夏朝太阳族九王及凤凰族七王)(1)

我们可以运用关于民族关系的古史资料和语言学资料,来证明夏王名号中隐含的上述规则:

太阳族九王:

启:又名“夏后开”。“开”“启”二字义同,即《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谓青鸟司启”之“启”。据杜预注,“启”为立春;据《夏小正》,立春为正月,即启蛰之月。据此,夏后启的名号义为正月或甲月。

帝相:“相”与“启”皆有过征伐有扈氏(鸟族)的经历,据此推测帝相与夏后启同族。相的本义是临视;据相土,此临视者是太阳。《尔雅・释天》:“七月为相。”据“天干”节关于“七”和“甲”同位关系的论证,《尔雅》此语可理解为“甲月为相”。总之,帝相名号代表太阳和“甲”。

夏朝最后一代王(夏朝太阳族九王及凤凰族七王)(2)

帝予:又作“帝杼”、“帝伫”、“帝宁”。《系本》云“帝伫作甲”,意思是帝予发明甲胃而以“甲乙”之“甲”命名。据此推测,帝予属甲族。

帝芒:《白虎通・五行》:“芒之为言萌也。”《思玄赋》李善注:“芒,光芒也。”《说文解字》:“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据此,帝芒名号象征日光微出,和“甲”字义同。

帝不降:《系本》称“帝降”,《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称“北成”。“帝不降”、“帝降”、“北成”三名应是对七月太阳之象的描写:七月立秋,太阳于此时完成了它在东北至西北天空的起落,渐向南移。因太阳下于北,故称“降”;因太阳不下于南,故称“不降”、“北成。

夏朝最后一代王(夏朝太阳族九王及凤凰族七王)(3)

帝扃:帝不降之弟,应同属太阳族。“扃”有两义:一为闭门的机关。《说文解字》:“扃,外闭之关也。”一为光明,即“炯”。《左传・襄公五年》“我心扃扃”杜预注:“扃扃,明察也。”此二义正好对应于帝扃另外两个别名。《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帝扃,一名帝禺,或日高阳。”“禺”即《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谷”、“禺渊”、“虞渊”,为日落之处,亦即扃日之局;“高阳”即光明的太阳,亦即炯日之炯。

帝发:“发”与“启”同义,代表“开”、“见”、“明”、“旦”。《广雅・释》:“发、启,开也。”“曙、发、旭,明也。”《左传・昭公五年》“发为五色”杜预注:“见也。”《诗经・齐风・载驱》“齐子发タ”韩诗传:“旦也。”《论衡・物》:“晨鸣曰发明。”据此,帝发的名号象征旭日。

履癸:据《系本》,履癸为帝皋之子、帝发之弟,亦即与帝发同为太阳族。前文论“天干”一节说过,“癸”为测日影及方位的工具,代表南至、北至时的太阳。

凤凰族七王:

太康、中康、少康:中康为太康之弟,少康为太康之孙,按昭穆制计均为同族。“康”即“庚”,象征风凰。

帝槐:据《史记・夏本纪》索隐,“槐”音“回”,《系本》作“帝芬”。“回”、“芬”二名均指神鸟。《说文解字》:“回,转也,中象回转之形。”张衡《思玄赋》咏朱雀:“纷翼之以徐戾兮,焱回回其扬灵。”李善注:“回回,光明貌。”旋转而光明,这正是风凰的形象特征。

夏朝最后一代王(夏朝太阳族九王及凤凰族七王)(4)

帝泄:“泄”即“泄泄”,状鸟飞之貌。《诗经・邶风・雄難》:“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毛享传:“飞而鼓其翼,泄泄然。”木华《海赋》:“翔雾连轩,泄泄淫淫。”李善注:“飞用之貌。”“泄泄”又训和乐。《左传・隐公元年》:“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善飞与和乐,正是古神话中风凰的两大特征。

帝廑:据《史记・夏本纪》索隐,“廑读为“”、“勤”。觐的涵义是云集而朝见,《说文解字》释之为“诸侯秋朝”,“劳王事”。故又读“勤”。这也可看作对风烈的描写。《说文解字》:“风飞,群鸟从以万数。”《论衡・讲瑞》:“风皇集于上林,群鸟从之以千万数,以其众鸟之长,圣神有异,故群鸟附从。”

夏朝最后一代王(夏朝太阳族九王及凤凰族七王)(5)

帝皋:“皋”原有两义,一为黎明时得光最早的水岸,一借为“朝”。《楚辞・·离骚》“步余马于兰皋”王逸注:“泽曲曰皋。”《说文解字》:“翱“翱翔也,从羽,皋声。”《(夏本纪》所载舜臣皋陶,姓偃,名陶,以皋为氏。其后裔或名群舒”,或名“英”,或名“六”、皆涵有鸟义。可见此处“皋”字义为朝用,乃凤凰之象。《说文解字》释“凤”:“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淮南子・览冥:“凤皇……逝万仞之上,翱翔海之外。”

夏朝最后一代王(夏朝太阳族九王及凤凰族七王)(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