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贵州考生李坚走进了高考的考场,在其他同学认真答题的时候,他却在酝酿着自己的“0分计划”。他的做法:他会的,他都会故意写错,不会写的,他就不写。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语文作文题目是《作文与嫖妓》。考完后,更是将此文发布在了网络上,并且称自己是“零分状元”。结果出来后,语文因为作文得分12分,其他科目全是0分。那么,李坚为什么这样做呢?如今14年过去了,他又在做什么呢?本期最人物纪就带大家走进李坚的成长之路。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1)

李坚

1988年,李坚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县下面的一个偏远小山村,这里的人们世代靠着种田为生,李坚一家也不例外。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2)

印江县

由于家境困窘的原因,李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终结贫穷,走出这里,所以他们在儿子和女儿身上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尤其是身为老大的李坚。

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李坚的父亲背起行囊,离开了守护了半辈子的家,他要去北京打工赚钱。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幼小的李坚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是那么孤独。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3)

情景再现 父亲

之后,家里的地还有活,就靠李坚还有他的母亲和妹妹来干。说起李坚最高兴的时候,那必然是过年的时候。因为只有过年,父亲才会回家。父亲包裹就像个百宝箱,不仅有新衣服,还有吃的。

只是母亲很难过,尤其是看见父亲从内衣兜,掏出用好多层塑料袋包裹的花花绿绿的钞票,李坚母亲的眼睛就红了,她对父亲说道:“苦了你了”。此时的李坚不懂,为何有钱,还会让人难过。

时间转瞬即逝,李坚也到了上学的年纪,所以母亲将他送进了学校。这些年来,随着李坚开始懂事,他也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以及父母送他上学的苦心。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4)

农村小学

所以,他也暗暗发誓一定要争气。就这样,李坚进了学校,后天的刻苦努力,让他在第一次的期末考试中拔得头筹。这个消息让父母非常高兴,就连许久未碰酒的父亲也在过年的时候,多喝了几杯。

父母的欣慰,李坚看在眼里,这更激励他努力向上,之后,李坚带给家人无数的奖状,李坚的母亲舍不得将儿子崭新的奖状张贴在老旧的墙上,便将它们藏在箱子的最深处。

但每次有亲戚来家里的时候,她都会拿出来给对方看。此时的李坚就是母亲的骄傲。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5)

奖状

2001年,李坚上了初中,也开始住宿,虽然离开李父母的怀抱,但李坚依然刻苦学习。那时候,伴随他的只有无数个早起的清晨和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李坚成为其他父母教育孩子的正面例子,而他的成绩也在别人的夸赞声中,如坐了火箭般蹭蹭上涨。尤其是李坚的语文成绩,最为惊艳的是他的写作。他笔下的世界是充满有灵气的。

2004年,因为优异的成绩,李坚进入了贵州印江民族中学,这是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新高中人才济济,但李坚并没有随之沉没,相反的,他的才气让他很快在这个学校崭露头角。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6)

印江民族中学

李坚很喜欢文学,尤其是同龄孩子在感叹文言文晦涩难懂的时候,他的想法与之相反,他觉得它不仅不晦涩,反而充满趣味。

李坚的特殊,让同学们直呼厉害,大家都说他生错了年代,应该成为一个古人才对。听到大家善意的调侃,李坚只是笑了笑。

当然,李坚的写作能力,不仅同班人知道,就连年级里的同学也知晓,他实在是太出名了。因为他的作品在各种各样的刊物上发表,小到校级,大到市级。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7)

他写的印江赋

2007年,正上高三的李坚,凭借一篇发表在市级日报上的文章,彻底在学校出了名。文章的题目叫《印江赋》,通篇采用文言文的形式,颇有几分文人风骨。

也是在这年的6月,李坚迎来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挑战,那就是高考。意气风发的少年以为自己的如椽之笔可以带他走进理想的大学,跨进美好的未来。

但他却失败了,成绩出来后,24分的差距让他与本科擦肩而过。从小到大李坚都是顺风顺水,在家得到的是父母和邻居的赞誉,在学校接受的是老师同学的夸奖。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8)

高考

这是他第一次遭受高考的打击,自然是难以接受,并且这也让他第一次质疑自己努力多年的意义

为此那个假期李坚非常的沮丧,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对于儿子没能考上大学,李坚的父母虽然意外,但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告诉他,一次失败了,还有第二次。不要太过伤心。

看着日日操劳的父母,手上都是皲裂,李坚点头了。但一切都回不到最初的时候了,第一次的高考还是在李坚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9)

印江二中

2007年下半年,李坚去了印江县二中复读,就在这个学校,李坚的命运又发生了新的转变。

李坚所在的班级是复读班,班里都是高考失败过的人,来这里,自然是一门心思想着通过高考,进入心仪的大学。所以,班级的学习氛围很浓,同学们也是吃完饭就学习,很少有娱乐活动。但这样的氛围却让李坚感到很压抑。

看着忙忙碌碌的同学,他觉得大家就像是没有感情的机器,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麻木的面具,只有成绩才会让他们显露出一点真实的表情。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10)

书籍

这让李坚觉得很可悲,他开始思考高考的意义,并且在此期间,他还看了很多关于中国教育的书籍。

最终李坚得出了这样的观点:正是应试教育,让同学们变成了学习的机器,也是应试教育,剥夺了大家自由发挥的个性。

随着复读的日子越久,李坚越发坚定自己的想法,同时在他心中也开始酝酿一个计划,那就是在自己所有的科目都要考0分,他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改变教育现状。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11)

0分

当然,这个计划没有告诉老师,也没有告诉同学,他知道,一旦被别人知道,他的计划可能就提前夭折了。很快,还剩一周,高考就要来临了,而李坚的心情也是既激动又紧张。

那几天,李坚也没睡好觉,因为他明白,这个计划一旦实施,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但他自始至终没想过停止这个计划,他知道漫长的时间,他们总会原谅自己的。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12)

手机

虽然这么想,但愧疚感还是折磨着他,于是他拿起了电话,打给了父亲,他尝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却没想到这个寡言了大半辈子的男人罕见的发了火,最后,这场通话以李坚的沉默收了尾。

李坚的父亲以为儿子打消了念头,却没想到,李坚的想法异常的坚定。因为担心母亲的身体,李坚也没敢将这个消息告诉她。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13)

李坚的准考证

2008年6月,李坚再一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别的同学看着监考老师一脸慎重,李坚却是神情自若,就好像在家一样。

铃声响起,考场的答题声也开始响起,李坚也不紧不慢地拿起自己的笔,先写上自己的名字,接着就开始答起题来。

但是,他的回答与题目却是驴头不对马嘴,例如在语文考试中,要求回答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但李坚的答案却是“揣摩李白心情,不如摸摸李坚苦心”。而在最后的作文中,李坚却以《作文与PJ》为题。

这就是李坚的计划实施方式,虽然答案写满了,但只要是他会的,他都会故意写错,不会写的,也是不费那个时间了。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14)

情景再现

之后,所有的科目,李坚都采用了这样的答题方式,走出考场的那刹那,他确信,他的所有科目一定全是0分。

考完后非常激动,他觉得自己已经看到胜利的硕果了,他想要和别人分享这件事情,所以他去了网吧,将自己高考中写的作文放到网上,并且给自己起了一个称号“零分状元”

当然网上的言论是怎样的,李坚就没在理睬了。这之后,他就开始回家等消息,这应该是李坚人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日子了,因为他应该知道自己的高考是什么样的情况了,可是面对着心怀希望的父母,他始终不敢张口。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15)

苗族

但暴风雨还是来了,一个月后,高考成绩出来了,而李坚的父母也从老师口中知道了自己的儿子的成绩,语文因为作文得分12分,其他科目全是0分,因为李坚是苗族,所以又有了20分,总成绩32分。

或许是之前那通电话打了预防针,李坚的父亲虽然无法接受,但却相信了这件事。但李坚的母亲却是难以置信,她无法相信那么孝顺,成绩那么好的儿子会考出这样的成绩。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16)

情景再现 非本人

为此,她反复地问老师,这是真的吗?在老师多次坚定地回答下,她终于相信了。继而放声大哭,这是李坚第一次感受母亲对他的失望。

但更让李坚想不到的是,他的高考也在网上引来了轩然大波。网上的声音很杂乱,有赞他勇气可嘉的,有说他自不量力的,总之是众说纷纭,看法不一。

这让李坚感到了巨大压力的存在,父母不理解,就连同村的人也知道李坚考的差劲,都用好奇的眼神看着李坚。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17)

当时的李坚

2008年7月,李坚接受了《法制周报》的采访,之后,这篇采访在网上经过无数次的传播。也正是这篇采访将整个时间推向了高潮,而李坚也成为名噪一时的网红

第二次高考失败了,该达成的效果也没达成,教育的车轮也没因他的存在而停下。这时候的李坚有些迷茫了。而考上大学的复读班同学已经上学了,李坚也不想留在家乡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所以,他想着先出去转转。

这个时候,有民办的学校向李坚伸出了橄榄枝。虽然李坚的高考成绩很差,但他的才气却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有学校接收他,也不稀奇。但奇怪的是,李坚都婉拒了。

李坚打算远离纷扰,带着自己的稿费,孤身一人离开了家乡。此时的李坚不知道,正是这趟旅行再次改变他的想法。

之后,李坚去了很多地方,有内蒙,有北京,还有湖南等地,这趟旅行,他也认识了很多人,有教育学的研究生,也有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和这些陌生人谈多了,李坚的心胸也变得开阔了。

他们没有直接否定李坚的做法,只是告诉他一件事情的利弊,这让李坚有了不同的看法,此刻,他突然产生了想要继续读书的想法。

2008年9月,李坚回了故乡,告知父母这个决定,对于儿子的回心转意,他们感到非常的高兴。这让李坚心中的愧疚也少了很多。

然后他就开始找资料,然后开始联系学校,最后,他收到了江西翻译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对于李坚再次选择读书的举动,网上骂声一片,说他从头到尾都在炒作,不然为什么这么快就改变李想法。

而江西翻译学院的学生对于学校的这一举动,直呼不满。外界的声音,李坚自然听得到,他也开始有一些后悔。但是一味的沉湎在过去的错误里是没有用的,李坚只能忍着异样的声音坚定的走下去。

之后,李坚再次开启校园生活,因为家里的条件差,他边上学,边兼职,日子过的也算充实。

2009年,李坚考上了江西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学习新闻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他对新闻媒体很有兴趣,他想要实现自己的记者梦。

回顾曾经的高考状元:贵州零分考生李坚(18)

支教

2010年,李坚将目光放在了公益活动上,并且在假期期间,和有爱心的同学前往山区小学支教。一年后,正在读大三的张坚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在校表现,成为某家杂志社的实习记者了。

如今,34岁的张坚已经成为正式的记者了,而他也有了温柔娴淑的妻子,再提起曾经的事情,他只是很无奈的笑,对于自己故意考零分,他觉得当年的自己太过冲动,也太傻太天真。

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李坚需要站在一个非常理性的角度,去采访人,去写稿。所以现在的他再也不是过去那个被一时的情绪所支配的人了。

如今,李坚的高考已经过去14年了,而关于这件事情的是是非非也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了。无论过程是怎样的,幸运的是,他如今拥有了美好的生活。当然,这件事也警醒着一届又一届的考生,切莫为了一时的痛快毁掉自己的一生。

,